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用字母表示数”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既能简单明了地概括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又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方程、解方程、用方程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打下扎实基础。本人对这节课的理解是要让学生通过探索,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运算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下册57-59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 排列现象。 2.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 并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 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数、形"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并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与老教材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在老教材中,乘法的引入一般是从简便引入,通过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体验:当用加法算式表示比较麻烦时,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比如写100个2相加,让学生体验到这样麻烦,所以需要一种新的简单的表示方法,从而引进乘法。而人教版实验教材中,乘法的意义是从现实背景中引入的,因为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同加数相加的事实,所以引进乘法的运算。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是从相同加数中感悟的。对于“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安排在后面课时。一、创设情境(课前谈话:暑假里你去哪里玩了?好玩吗?…  相似文献   

4.
论"数学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前人的生活经验,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理解与体验,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具有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与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体验".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思维与发展: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进一步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相关问题. 2.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编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打电话”。这是学生在四年级认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后又一次认识运筹思想。教材借助“打电话”的背景素材。引发学生在探究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寻找最优方案,并在分析最优方案过程中发现规律。本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运筹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那如何组织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发现规律,又如何运用规律联系生活素材拓展数学内涵。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此课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简易方程之前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在以往的教学时我们发现.用字母表示一个数,学生往往不难理解.如:学生对"5×( )=15"很快地会说出括号内应填"3":有了这个基础,自然地对"5a=15"也能很快地得出"a=3".但要比较"5a"与"3b"的大小时,一些学生始终认为"5a>36".尽管老师用举例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如:当a表示2,b表示5时,你说5a大还是36大呢?有些学生还是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与用分离,把数学与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科学课程(以下简称《科学》)要求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尝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探究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究:课后布置生活中的趣味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的应用意识很淡薄,许多学生只是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离开课堂,走出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那么如何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何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的诀窍是——“诱惑”,即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吸引全体学生参与:用教学生活这片“诱人”的美景,去吸引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能说善做;去吸引学生的大脑,使他们能想善辩。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诱惑”之一:故意犯傻对于难以掌握或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  相似文献   

17.
所谓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一、创设问题情境,变生活问题为学习材料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生活经验体验少。  相似文献   

18.
三份预案,代表不同层次、区域的三个样本。把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注重以情境创设来激趣,以丰富活动来"发现"知识……透过共性,这三份预案的个性尤显: 一是设计意旨有别。第一份预案把数学知识融于五种活动中,变枯燥为生动、浅显;第二份预案旨在让学生"用科学武装头脑",厘清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份预案则遵循由易刭难、循序渐近的认知规律,培植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二是教学流程相异。第一份预案让学生在"猜一猜、比一比、玩一玩、做一做、说一说"五个环节的活动中轻松愉悦地体验到"可能性";第二份预案让学生在"猜测、验证、应用"的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不确定规象;第三份预案则以"探究、巩固、应用、深化"为主线,让学生亲历探索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三是摸球方法不尽相同。在让学生体验"完全确定"和"不确定"时,第一份预案采取先"每类球数量相同且小组交叉摸"来体验"完全确定",然后再采取"球类数量不同且单独摸"来体验 "不确定";第二份预案则先采取"人球数相等,每类球的数量相同"来体验"完全确定",然后再采取"人球数相等,每类球数量不同"来体验"不确定";第三份预案则采取"教师先提问,学生再动手,最后提炼"来体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符号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对表示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符号的感受、认识、理解,以及具有的处理符号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学会体会数学符号的美;了解常见数学符号,理解符号本质;积极使用符号表示数字、事物、数量、数量关系和不断变化的规律;在生活情境中能使用正确符号去解决问题。以"用字母表示数"为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设探究活动,感知符号美;挖掘生活情境,理解符号本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符号运用意识。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数学高于生活意思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树立学生探索规律的信心,开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燃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愿望。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