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赏读的提出回顾历史,阅读教学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前的背读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讲读时代,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导读时代这一转变。近来又出现了研读的潮流。背读枯燥僵化,是对人性的漠视。讲读凸显了教师的精彩讲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导读呢?它表现为学生不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迫切地读,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阅读。至于研读,学究气太重。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走过了由解放前的"背读"到建国后的"讲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导读"、"研读"这一发展历程。虽说这几种阅读教学方式有它们各自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总的说来,"背读"漠视人性,枯燥无味;"讲读"精彩了老师,灌输味太浓;"导读"虽然表面上重视了读,但学生的读常常是为了配合老师的教,亦步亦趋,缺少灵动;"研读"学究气太重,让人望而生畏。众所周知,语文阅读不是科学  相似文献   

3.
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使教法与学法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事先把课文分为讲读、导读、自读三类课型。讲读课着重通过示范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比如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圈点批划,如何理清层次、归纳中心;如何分析字、词、句的含义、作用,等等,针对不同文体、不同类的文章,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导读课,“导”,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读课既巩固讲读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又为自读课学生的自学打下基础。自读课是训练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独立阅读的课型。如果讲读课上得比较“精”,导读课“引”得恰当,自读课又能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次课程改革必将引起阅读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那么如何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一、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性阅读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由解放前只重积累的“背读”,到建国后偏重理解的“讲读”,直至改革开放后由上海钱梦龙、四川黎见明为代表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导读”,再到21世纪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提出的注重学生自主探讨的“研读”,基本勾勒出一条阅读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历史轨迹。对研究性阅读课堂教学的探讨则顺应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而成为必然。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模式,不仅注重知识的质量,更要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注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使用。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广大教师和语文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新模式,以摆脱阅读教学高耗低效、令人忧思的困境。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中,笔者认为“研读”是一个正在向我们走来的课题,关注它、扶植它、发展它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世纪性的语文教学研究。发展轨迹:从背读、讲读、导读到…  相似文献   

6.
一、回顾历史,阅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阅读教学走过了四个阶段。即:解放前为“读背”——识字背文为主,“口述三贯经”;建国后为“讲读”——师道尊严,学生唯命自从,教师是先生,学生是听众,教师在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台下洗耳恭听,“照葫芦画瓢”不能“越雷池半步”,课上的主人是老师,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改革开放后为“导读”——师生在课堂上“双边”活动,做到三个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训练主线。于是出现了教师提问题,学生自己读书找答案,最后形成“共识”这样的所谓“教学模式”,教师们仍然是主讲,仍然在包办代替;2000年初颁发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应成为学生的乐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相似文献   

7.
杨方明 《成才之路》2021,(13):36-37
学校要注重实施师生“海量阅读”计划,建设书香校园,建立“屏读时代”名著导读网络教学模式与资源共享平台,推广“屏读时代”名著导读教学新的教学方式,明确“屏读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找到有效的导读途径,在全校推进“屏读时代”名著导读课的开展,让学生在各种言语实践活动中深入感知名著、理解名著。  相似文献   

8.
“讲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读课文为什么要坚持“以读为基础”呢?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阅读的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另外,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从阅读开始。讲读课文如何做到以读为基础呢?这就要求在整个讲读教学中,以学生的读为主要活动,教师的讲应该以指导学生阅读为核心,还要认真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读是基本的,要解决懂的问题;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读,要以讲来扶读。讲和读又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还应做到读中有讲,讲中有读。以  相似文献   

9.
如何处理新编语文教材中两类自读课文呢?教材编者在说明中明确规定:“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自读。”又指出自读课应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并巩固和提高,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导读。我认为自读课的导读应以“导”为核心,抓住五个基本环节。一、导之以向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学生自读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新教材对课内自读课文通过明确“学习重点’作了自读导向,  相似文献   

10.
从“讲读”、“问读”到“自读”湖北宜昌市教科所刘光胜湖北宜昌市教育科研所开展的“构建学生课堂自读、会读新模式”专题实验,就是为了克服“讲读”、“问读”的弊端,真正让学生自能读书,迅速提高学生的自读、会读的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会学习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再作深层思考:在“导”和“读”的关系上,我们已经重视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但在“读”的教学功能开发上,我们还应更重视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研读能力。为此,我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了“营造性自主研读的学习空间”的尝试。一、研读环境:师生平等,自由开放科学建构自主研讨过程中的环境是有效开展自主研读活动的前提。我们认为,自主研读的环…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设置的课内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补充和延伸。这类课文要求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每篇课文一课时。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类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注重学法指导,不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就是把它处理成讲读课文。如何处理这类课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明确教材特点,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法、学法。从讲读课文到课外自读课文的过程来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课内自读课文处于由扶到放的中间环节上,属于半扶半放的那一类;从课内自读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来看,课内自读课文紧承于讲读课文之后,利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来学习这类课文,其编者意图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笔者认为,每一篇文言课文的教学,都可用“四读法”建构:导读、诵读、研读、赏读。这四读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沟通为旨归,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僵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教学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四读一体”单元整体教学机制,它能够为更多学生带来研学机会。强化自读,关注学生主体性学习;优化导读,强调教师的学习引导;组织互读,追求从个体学习到集体研讨;拓展研读,构建单元整体教学链,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单元整体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的要求,贴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宗旨,具有较高的教学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讲读”。讲读,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的概念:““讲”,究竟是谁讲?为什么讲?讲什么?怎样讲?“读”,又是谁读?为什么读?怎样读?“讲”和“读”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讲读模式所无法回答的。“讲读”概念的模糊性,根源于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模糊认识。从本质上说,“讲读”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论,所谓“讲”,实际上指的是教师的讲授。许多年来,虽然反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受动者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讲读模式造成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调整传统的师生关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17.
在近两年来的各类语文教学刊物上,“导读”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好象越来越高了,大有取“讲读”而代之的趋势。我知道,您在1983年写的一篇教学论文中就用了“语文导读法”这样的概念。请问,从“讲读”到“导读”,仅仅是一字之改呢,还是两者确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三主四式"导读法是钱梦龙于1982年针对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讲读"教学模式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它有着明确的科学内涵:"‘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读教学改变了语文"讲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格局,促就了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促就了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互动,促就了语文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 ,怎样才能把“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展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能力呢?我在教学中运用“导读”、“导议”、“导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 ,效果不错。一、导读是基础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目的是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连书都不会读 ,也就无从发现和提出问题 ,更谈不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化学教科书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 ,怎样引导学生去读而且使他们愿意读呢?关键在于教师吃透教材 ,掌握教材内容及彼此间的关系 ,对教材内容加…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高中只分讲读和自读)三种类型,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过渡趋势,组成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三部曲,因此认识三类课文的地位和作用是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正确使用这套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些教师对三类课文处理不够恰当,特别对自读课文处理不当,有的教师用一个课时对一篇自读课文从结构、内容到写作特色作空洞乏味的讲解,实际上把自读课变成“简讲课”,并没有体现出自读;有的教师对课内自读课文,只在课堂上三言两语提些要求,就放任学生自己阅读,这是纯粹“自读”;有的教师对课外自读课文放任自流。第一种作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