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柯惠山 《东南传播》2018,(6):150-151
当今的时代可以称为是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方式迅猛发展起来,给传统的新闻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传统媒体单位纷纷行动起来搭建新媒体平台,吸引更多的受众,扩大传播范围.微信更是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和免费的信息传播而成为各大媒体的必争之地.微信公众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纷纷入驻.新媒体意味着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传播方式意味着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模式需要转变,更加意味着传统媒体记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传统媒体纷纷入驻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依据新媒体指数发布的媒体微信数据,以阅读数、点赞数最多的报纸和电视的微信公众账号为例,分析这些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新闻标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于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体如果等发展成熟再跟进使用,会失去该平台的黄金成长期,越晚进入门槛越高。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用"狗熊掰棒子"来形容目前传统媒体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开设媒体公众账号的尝试,"先是微博,然后是微信,微信之后呢?我认为不管是微博也好微信也好,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而传统媒体还是要回到  相似文献   

4.
程驰  杨亚坤 《新闻前哨》2013,(12):67-69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仅仅根据百余字就可以完全实现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微博、微信作为微时代重要的传播工具,已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他们纷纷申请微博媒体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并获得一定数量粉丝的支持。借用微博、微信作为传播手段,要根据其特性制定相应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不能被庞大的粉丝数量迷惑,要实现受众群体细分,借电子阅读和广告协同的方式实现收费用户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邹晨雅 《新闻世界》2014,(8):163-164
当今,微信已经成为继微博之后新的媒体互动平台,也是传统媒体争取受众的必争之地。传统媒体在微信公共账号运行的互动优势之下,传播效果的局限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瓶颈之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了新闻在微博、微信之外的重要移动终端的发布平台。本文分析了微信订阅账号的优缺点,以"央视新闻"为例,浅析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王彗玲 《青年记者》2016,(29):60-61
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 目前,继开办网站、微博之后,微信公众平台又成为传统媒体新的竞技场,一些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的微信公众号.《2014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影响力较大的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已达90%,也就是说传统媒体目前已意识到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已开通运营.虽说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具有数量优势,但粉丝数量超过10万、单篇文章阅读量过万、在微信平台有影响力的大号还不多,像央视新闻、壹读、FM91.8这类的优质账号还比较缺乏.①  相似文献   

7.
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日益侵蚀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无疑是这股力量中的佼佼者,也因此,传统媒体不得不纷纷布局微信公众平台。然而,旧有的新闻报道方式与新的平台、新的内容范式并不兼容,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做出改变。本文选取人民网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标题、编排等方面的特点入手,探讨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创新转变后呈现的规律和特征,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微信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实现了通信、社交、平台化三者一体,传统媒体积极介入微信平台,纷纷在微信上开通公众账号;但是,由于对微信特征认识不到位,以及传统媒体运作思路的问题,传统媒体的公众账号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电视媒体应用微信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平台。所谓传统媒体的手机新媒体评论,是指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新闻通讯社在内的传统媒体机构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就方针政策、新闻事实、社会问题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或意见性信息的统称,其中不包括新闻客户端,因为传统媒体入驻客户端尚属少数且无专门的评论客户端。目前不少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上开通或设置了专门的评论栏目和账号,比如"@人民日报"开设的《你好,明天》《人民微评》栏目、"@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栏目、  相似文献   

10.
微博正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纷纷进军微博,充分利用微博的优势,进一步传播信息和塑造品牌,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已经取得一定成功。本文提出了目前传统媒体在微博使用中仍存在的问题,以及传统媒体进一步做大做强微博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异常迅猛.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纷纷投入到了融合媒体的传播大军当中,新媒体平台更是如此.目前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莫过于微博和微信,为了进一步保障社会稳定,并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新媒体、深入新媒体,近几年,我国各地的传统媒体机构相继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为的就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信息,让更多的受众尽快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朱斐 《采.写.编》2016,(4):132-133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受众开始习惯掌上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成为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传统媒体纷纷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型,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公众号同质化现象.本文以此为对象,探究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同质化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微博已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平台,很多传统媒体(包括报刊、电视台、电台等)纷纷开设官方微博,发布信息以及与用户互动。最近几年里,媒体微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也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不过,媒体官方微博的发展也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尝试分析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宋易康 《东南传播》2014,(3):101-104
腾讯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正式推出,这种综合了短信、博客、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IM即时通讯特点于一身的手机应用,很快便由一个即时通讯的微信聊天工具转变成为又一个大型媒体平台。推出不到2年时间,用户使用人数便轻松突破六亿人。基于当下微博平台媒体竞争已经十分激烈而微信公众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媒体大环境,探讨传统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营销传播对媒体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文章中将利用大众传播学理论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媒介传播特性,并结合营销学对该平台上媒体的营销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目前传统媒体进驻微信平台的现状和一些媒体、企业利用微信营销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为传统媒体进驻微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辉  罗蓓蓓 《传媒》2015,(9):15-17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传统媒体面临用户分流、广告下滑、融合较慢等诸多挑战,本文针对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微信平台的融合与发展进行了思考与研究,希望对业界能有借鉴作用. 传统媒体与微信平台融合的现状 2015年3月28日,腾讯发布2014年全年财报,截至2014年年末,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41%,达到5亿,如图所示,社交网站网民和微博用户的流量正涌入微信,使用微信的网民增速明显,这昭示着微信强大的号召力.  相似文献   

16.
微博、微信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传播和获取的主要平台之一,人们可以方便地在这样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和观点的沟通与分享,既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也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微博、微信中存在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舆论高度情绪化等误区。  相似文献   

17.
<正>新老媒体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已经在实践中搭建并开始使用现代传播平台。如今传统媒体使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当属微信公众平台,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不仅仅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延伸,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媒体公众账号以传统媒体做后台,越来越显示出新媒体的特性,其影响力、实用性也越来越大。做为传统媒体人,如何运营好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是摆  相似文献   

18.
一、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适应网络发展潮流.扩大自身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2010年以来,传统媒体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但是,他们的道路并不平坦.无论如何宣传,怎么做内容建设,  相似文献   

19.
传统媒体的微博报道与融合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传统媒体及其栏目纷纷开通了微博,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如《人民日报》旗下人民网开设了"人民微博";有的借助专业微博平台开通自己的微博,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开通了新浪微博.实践中,传统媒体不仅借助微博直接报道,而且与微博共同完成的融合报道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0.
姜嵘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32-133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也意识到微博对传播方式和话语空间的重要影响,纷纷利用起微博这一平台.微博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冲击,但传统媒体更多的是受益.传统媒体不但可以扩展新闻线索的来源,也可以发布信息,跟踪事件并且与受众互动.本文首先对微博的媒体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博平台;最后以电影《搜索》为例,探讨传统媒体与微博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