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一些例子具体介绍三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一、把握语境 ,结合文意理解词义文言字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总是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要准确理解字词的意义就要作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分析 ,看解释是否使文意贯通 ,是否合情、合理。如贾谊《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有人理解句中的“小弱”为形容词“弱小” ,从本句看 ,这种理解似乎可以。但如果我们注意句后的“雍州之地 ,崤函之固 ,自若也”一句 ,这种理解就讲不通。因为这后一句讲的是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固 ,依然如固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3.
也许是自夸吧,唐玄宗曾说过一句十分得意的话:“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此语不假。这唐玄宗也果然有两把刷子,登基之始,废寝忘餐,励精图治,确实把天下治理得“胖乎乎”的。至于后来迷恋贵妃娘娘,重用杨国舅,导致安史之乱,天下也便一下子变得“瘦骨嶙嶙”了。于是,即便是在声色犬马、心旷神怡之中发了福,他的这句名言,也只得改为“吾貌虽肥,天下必瘦”了。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有怠而欲出者”,其中的“怠”,课本中训为“懈怠”。这单就本句来看是讲得通的,但通观全文,尤其是细看第三段的议论,我以为不如解释为“疲倦”更为贴切。在第三段中,作者据事论理,认为游览山水(当然实际上是借此讲做学问、办事业)要想到达有着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险远之地,需有三个条  相似文献   

5.
黄瑞云同志《关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在本刊七七年第八期发表以后,有一些同志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对黄文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的解释提出了异议,现综述如下:“天下”应作“天下人”理解,不应当象黄文那样当“国家”理解。理由是,这节文字中的“喜”、“悲”、“忧”、“乐”,都是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词。“天下之忧”的  相似文献   

6.
曾有一部张扬歌颂“皇上”的电视剧在片尾配了一支曲子,唱得回肠荡气;其中还有句唱词,说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更是唱得天地感动,人人叫好,正义感冲天。但你叫不得真。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一文中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课本对“崤函”的注释为:  相似文献   

8.
《论积贮疏》(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可以为富安天下”一句,课本注释是“(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为,做、形成。富、安,指食用充足和政治安定。”对此注释有三点值得商榷:(一)“可以”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二)注“为,做、形成”,译句中“为”的意思不见了,可以吗?(三)“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为”的宾语,还是同“安”  相似文献   

9.
我们读古书时,经常碰到“中国”与“天下”两个概念。“中国”一词早在先秦时代就在书中出现。《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郑玄笺:“京师者,诸夏之根本。”意思是说:如果对京城的人民仁爱柔和,  相似文献   

10.
郭俊臣 《初中生》2009,(7):52-53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  相似文献   

11.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彻底打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并于是年即皇帝位.他在洛阳南宫置酒会宴群臣,要群臣谈一谈"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说他善于用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13.
幼时无知,读高小、初中之际,听到一句成语:“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便信之不疑。又因为当时四川处在四、五个军阀混战中,田粮预征到“民国六十年”,民不堪命,对这句话更加深了印象。抗战开始后,这句话不象以前那么响了。等到我考取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以后,慢慢地觉得这句话不对头,也就是说,它与史实不符,可又找不到它的由来。数十年与史料接触,现试图予以解释,当否尚祈教正。  相似文献   

14.
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深闻鹧鸪”句,异解颇多。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释此句曰:“‘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近人邓广铭先生反驳说:“所谓‘山深闻鹧鸪’者,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转引自刘逸生的《宋词小札》) 刘逸生先生则认为:邓先生的解释“自然比罗大经的解释合理,但个人以为这些鹧鸪之声应该是指投降派的叫嚷,因为这更近于作者写此词时的心情。(引自《宋词小札》291页)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所谓“天下有变”,怎么个变法,《隆中对》没有展开评论,也不可能具体指出。后世论者却有说他也“并不清楚”。其实,诸葛亮心中有数的。分析一下诸葛亮的言行和他北伐时三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便可知其“天下有变” 的梗概。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主题歌中最突出的一句歌词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但我们应该看到,这句话颠倒过来说却不一定成立,实际上,“得天下者未必得民心”。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中的“与之同命”句书中注:“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针对这样具体的句式,教材却莫衷一是,这只能给人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别无它益.笔者认为:只要把“与之同命”句与它得以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理解,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樊哙的“与之同命”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课文交代得非常清楚:“于是(这对)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相似文献   

19.
《五蠹》中有一段话:“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其中的“故人重之”如何理解呢?理解不同,则诵读不同,句意翻译当然也迥乎不同.人教社编纂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参作如下理解:“故”,形容词;作“旧”“旧时的”讲,是“人”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初语课本选人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注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这个注释将“得无”理解为“怎能不”,表示反问。可是《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解释:“‘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两种解释意思有差别,语气截然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贴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