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面对俯拾皆是的作文素材,学生却喟叹无材料可写。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精心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从人民群众、社会自然、学习生活等方面选好题材指导学生作文,为作文教学注入新鲜材料,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化淼 《教育艺术》2009,(11):46-46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记生活的流水帐,面对鲜活的材料却视而不见,作文思路单一又呆板。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思路.注重学生写作训练的系列化,体验教育思想的生成。老师要帮助学生摆脱“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把学生引向一条会作文的宽阔大道.进入一个“想写、能写、写得好”的全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学生作文,常常苦于没有好材料。其实,好材料不是没有,而是有了却发现不了。有时有了获取好材料的机会,却又不知道抓来积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作文,还要多上活动课.给学生创造写作材料,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好练笔作文。  相似文献   

5.
一、开凿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农村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新鲜真实的题材,作文中胡编乱造的甚多,生活中许多真实的素材却没有被发掘出来。因此,我们在作文指导中,要为孩子们创造更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寻找生活的亮点。学生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中注意积累,厚积薄发,到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积累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各种生活材料以及规范的书面语言。没有生活材料,作文就没有对象,没有方向;没有规范的书面语言,等于想造房子却没有技术。两者相…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要     
造句与作文有没有区别呢?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有区别是指它们篇幅的长短;没有区别是指造句要做到的,作文也要做到。”首先,作文要观察生活,选择材料,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内容丰富多彩,真实感人,而造句则能十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观察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选择材料、表情达意的能力。其次,作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的语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十分强调作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捕捉写作材料,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使作文变得新鲜、有趣,学生想写、乐写,并逐步成为精彩生活的一部分,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那么,我们怎样呢?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讲选材、立意、谋局、布篇,教师讲得枯燥,学生也听得厌烦。如果能另辟蹊径,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这样“三点”值得尝试: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渲染文章的动情点;指导学生处理文章的感悟点。一、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材料,并且有很多是新鲜的、独有的。但把它写入作文时,却显得很一般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他们没有写出材料的闪光点,没有把材料与众不同的、十分抢眼的地方凸现出来。只有写出材料的闪光点,作文才会…  相似文献   

9.
《大纲》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笔练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做到说真话,表达真隋实感,不说假话和空话。”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而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教师头痛,学生发憷,却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4)
“材料要新鲜,描写要生动……”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在反复念叨这样的话。可提醒终归是提醒,许多同学写出来的作文,还是“妈妈帮我洗衣服”、“爸爸带我去医院”这样的故事。我们也应该知道,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所看到的景象,不过就是那么几条马路,所见的人物,无非就是那么几十张面孔。而且,生活方式都差不多,即使偶尔遇见新鲜的事情,你看见的,别人也看见了,你经历的,别人也经历过,你写到作文里,别人也会写。比如说,奥运会,世界杯,算是大事情吧?可是,作文里都是一样的内容,不免会让人厌倦。现实生活中缺少新鲜材料,作文又要求写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时代在飞快发展 ,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 ,加之资讯条件的改善 ,人们交往的频繁 ,语言使用环境的宽松 ,新的词汇、语言正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 ,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 ,许多新词汇大量进入他们的口语和作文中。语文教师面对的不仅是教科书 ,还要面对学生的作文和日常用语中的新词汇 ,面对报纸、杂志等媒体用语的新变化 ,因此关注生活中的新鲜词语是一个语文教师的份内之事。一“今天去参加××的‘派对’、“请帮我带杯‘凉白开’”……在如今的校园 ,可以不时听到学生这类语言。在他们的作文中 ,这类新词汇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年 ,新词语出现之多…  相似文献   

13.
杨志平 《阅读与鉴赏》2009,(7):46-46,28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选择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的材料,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下面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富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材料的积累.2008年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对写作考点"发展等级"的第二点要求是"丰富",具体要求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分",第四点要求是"有创新",具体要求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而学生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读报、看电视的机会少,平时头脑空空,作文资料库储蓄甚少,临场作文哪来"下锅之米",只能搜肠刮肚,以致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呆板无味,虚假矫情.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是不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呢?回答是肯定的: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学生有东西可写,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直接从生活中提取有血有肉的新鲜活泼的东西,形成写作的材料。怎样提取?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这是人们探讨了多年的老问题了,但是仍然是个难题。这里,我们仅就几年来指导语文课外活动小组练习观察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相似文献   

16.
对于小学生的作文,语文老师提的要求往往比较高——希望学生选择的素材要新鲜。文章的立意要高远,语言的表达要优美、生动。这样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错,谁不希望学生作文越写越好呢?但是,小学生的作文只是一种练笔而已,以“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小学生的习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我们把作文的要求提上去了,但质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每次批改作文,老师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叹息:现在学生的作文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是因为,有些学生不会从生活中选择材料,写作文时生编硬造、七拼八凑。生活是平静含蓄的,也是多姿多彩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表达生活,肯定学生  相似文献   

18.
陈爱琴 《生活教育》2013,(6):114-116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生的习作训练应参与生活,服务于生活。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尽管我们使尽浑身解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进行课外阅读的积累,但面对相似的生活情境,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依然不知怎样去描述;老师的指导和批改,有的几乎到了"代生作文"的地步,但当学生自己动笔的时候却依然无从下手……由此我想到,作文教学光靠教本上的几篇文章作例子,进行枯燥的理论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写、善于写、有材料可写。  相似文献   

19.
误区一:作文材料多向性和整体性的矛盾从整体上说,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更加具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而且材料作文的要求也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相似文献   

20.
选材是作文重要的一步,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有时它甚至能决定作文的成败。选材要力求新颖、独特,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挖掘,写出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新鲜感的作文。那么怎样才能选择新鲜的材料呢?新鲜材料包括新生事物和原有事物的新动态。新事物如:选秀、博客、火炬传递……新动态如:博客出现后,不久就有了播客,而现在最火的是微博。当然,新生事物不可能天天诞生,就是每天都在诞生,也不可能每一样都正好被你捕捉到。但我们要有这种发现寻找新素材的意识。每次作文构思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