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汉字的讹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汉字演变中的讹变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阐述了讹变的内涵 ,分析了讹变现象之所以产生和讹变现象能够积非成是的原因 ,认为对讹变现象的研究应把眼光扩大到整个汉字演变过程中 ,而不应只局限于古文字阶段 ,强调应结合汉字符号学来研究讹变现象  相似文献   

2.
讹变是汉字形体演变中十分重要的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不断有学者在关注这个问题,就讹变的定义、原因、具体类型、影响、承载的文化信息、研究意义等问题做了论述,本文就汉字讹变现象的研究情况做个概述。研究者们就讹变的定义、原因、影响、研究意义等问题基本达成共识,近年的讹变研究已伸展到汉字文化学的领域,但学者们对古文字的讹变现象关注较多,对整个文字发展过程中讹变现象的历时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3.
汉字形体演变中的讹变是个受到综合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内因和外因在此漫长的过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在对汉字讹变从定义到演变缘由进行了分析整理,在例举了汉字讹变多种情况的基础上,详述了讹变所体现的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4.
从殷商甲骨文到秦小篆,古"埶"字经历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字形已有重大讹变的小篆作为分析字形、探求字义的依据,释"埶"为"穜"(种植),这个释义不可靠。本文从分析古"埶"字初文﹙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据形索义,进而考察其用例,以验证通过据形索义所获得的字义是否正确无误,再用先秦典籍中的有关语言材料加以印证,然后作出自己的结论。结论认为:甲骨文""字的本义是"黍、稷等人工栽培的草本粮食作物的幼苗及其生长趋势",简言之,就是"禾苗及禾苗的长势"。  相似文献   

5.
汉字演变中的讹变现象已被人们所认识,但需进一步探究.就每个讹变字来说,它们发生讹变的部位、幅度,和变化原因都不尽相同,但还是存在一些普遍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系统考察先秦古文字材料里"两"的用法,发现"两"字的历时演变不是简单的、直线型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六书"汉字理论是古文字的造字类型的分析原则,也是古代汉字教学的重要参考,现代汉字虽然形体上多演变为记号字,传统"六书"汉字理论对汉语教学有一定影响。本文以HSK甲级字中的部分现代汉字为参考,还原古文字形体,利用"六书"理论建构汉字形体与意义之间的联系,进而帮助学习者在直观感知汉字形义关系,提高汉字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9.
汉字形体讹变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人们对讹变现象已有不少的讨论,但人们对讹变这一术语的界定却有很大分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非常规演变说、错误演变说和误解演变说等。这些说法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我们综合各家定义的合理因素,给讹变作出了相对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讹变产生的各种原因,对讹变所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碑刻双形符字、双声符字既有历时传承字,又有共时新造字,是汉字意音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比较研究表明,双形符字是汉字形声字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双形符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是形声字形义优先的反映;双声符字是汉字表音化的体现和文字讹变的结果。研究这两类文字现象对于丰富汉字结构理论,探讨汉字形体结构理据,考释古文字与隶变之后异体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敦煌俗字与正字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内部部件的笔画增减、形体讹变等造成的.本文选取《敦煌俗字典》中的一些俗字,将字切分后比较部件间的变异情况和内在联系,从部件层面探讨俗字讹变的主要原因及俗字变化的相关情况,以期为解读文献、考释俗字及相关工作做准备.  相似文献   

12.
隶变是秦篆在向隶书演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形变、省变和讹变的统称。所谓形变,是指秦篆形体一无缺漏地变为隶书形体。所谓省变,是指秦篆形体省去部件或部件的一部分而变为隶书形体。所谓讹变,是指秦篆形体的某一个部件或某几个部件出现讹写而变为隶书形体。单一地呈现形变的汉字固然不在少数。但多数汉字的隶变都同时融合两种或三种变化。隶变使汉字最终冲出了古文字的樊篱,挣脱了象形结体的羁绊,变成了完全符号化的文字,变成了笔画结体的文字。这里,既有“破”——“破”象形,“破”图画意味,又有“立”——“立”符号化,“立”笔画,“破”字当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20,(2):16-20
敦煌写本先秦文献中的"俗字"俯拾皆是,其中许多俗字并非是同时期"正字"的简化、繁化或讹化,而往往具有其独自的古文字来源,其中不乏先秦古文字隶定形体的手写型。该文择取敦煌写本《诗经》中10例俗字,逐一分析其构形特征,溯源探流,以明其构形及演变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从而为"俗字"的深入研究做一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艹"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首,其构形来源复杂而广泛。从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等文字发展的进程来探源部首的构形来源及发展演变,才能更好地认知其形象,理清其发展规律。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出部首"艹"的古文构形来源主要有演变、累增、追加、讹变和简化五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进行交际、记录语言和信息的特殊符号,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展、嬗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起点。有了"隶变",才有了今天的汉字,它实现了汉字构字法的新突破。"隶变"的踪迹,亦可在经典碑帖中洞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发表了张鸿魁《〈金瓶梅〉》“扛”字音义及字形讹变》一文,认为《金瓶梅》五十八回例中的“證”是从“扛”讹变而来,并且还论证了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并就此探讨了近代汉语训释的方法问题。本文不准备对张文的观点作全面的评价,只想就文中作者所认为的“證”是“扛”的讹变谈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存在"声符形化"字,也存在"形符声化"字,这些现象反映了古文字由表意字到形声字的转变。"形符声化"是造字者掌握了声符的功能之后,有意将表意字的形符用形似音近的声符代替,这是形声字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说“农”     
吴慧 《天中学刊》2014,(5):66-6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先民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也创造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不仅出土的地下文物给我们留下了农业发展的实物证据,古文字也以其独特的构形铭刻着它们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功绩。"农"字的古文字构形,正记录了农业和蚌壳、时辰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其意义的分化与演变,也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词义演变基本按照扩大、缩小和转移发展。"危"其义项的发展、演变对于古代汉语词义研究与探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把"危"字词义演变的历时层分为五个时期,运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手段,根据各种古代文学史料和古文字考据成果和"危"字词义从先秦至元明清时期在不同史料文献中使用频率来研究"危"字词义在各朝代的演变过程和引申义项。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在有些字头下设立解形内容,收列古文字,并酌情进行解形说明,这便于正确反映该字字形结构的源流演变。但是《大字典》对有些字只收列古文字,缺乏必要的解形说明。这就未能使《大字典》在解形中对《说文》的字形误释得以补正。主要表现在:(1)未能订正《说文》的据篆讹说;(2)未能订正《说文》的阴阳五行之说。本文以“王、乏、正、心、甘”为例对《大字典》的这一疏漏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