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社会总是以类型化的眼光看待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当今大众传媒重点建构的女性形象可归纳为贤妻良母、女强人和受难者等三种社会类型。构成社会性别的文化标识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机制的运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媒介所塑造的性别刻板形象、所反映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2.
柳志鹏  熊程 《新闻世界》2013,(5):305-306
女性主义是新闻学中重要的理论研究对象,从其中衍生的社会性别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媒体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广泛讨论。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新闻联播》"你幸福吗"这一案例,运用其中的社会性别理论对媒体在新闻栏目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女性主义的新闻学认识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4.
韩风 《东南传播》2012,(7):134-135
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的定位与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核心层面是社会对于性别及其相应行为的规范与界定,内在渗透的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文化作为陶杯孕育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在根本层面上培育和加固了人们的性别认知,本文所要关注的即是社会文化关于女性角色与身份的解释和规定对于女性性别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从社会性别看,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影视剧中。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从性别关系角度探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是如何表达性别并建构性别文化的。从男女不平等关系,男权话语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自我的"他者"批判三个角度,分析电视剧中隐含着的性别观念乃至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6.
吴卫群 《记者摇篮》2007,(11):59-61
由于受到性别心理差异和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女性广告形象被误读的倾向依然严重存在,这一现象的蔓延,不仅对现实生活中的众多女性朋友形成误导,更不利于构  相似文献   

7.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穆宇婷 《东南传播》2022,(6):118-121
影视剧中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一直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流变,这类变化既是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人的男性和女性相互心理期待的结果,也是影视剧中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双重镜像的结果。在数字时代,男女的影视形象与现实中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生的虚拟的情感互动愈加现实化,这既体现为现实中性别权力关系转变的逻辑,也体现出当前影视剧创作中两性形象关系趋向“逆转”的一般规律,女性自我也因现实和影视的双重镜像的作用而发生变化,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10.
以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 ,研究《人民日报》1950—2015年之间所刊发的妇女节社论评论发现,高频词在中国女性媒体形象建构中发挥了能动作用,且和具体历史社会背景紧密联系。从不同时代的高频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妇女形象作为一个动态主体,经历了从被解放者到参与者再到能动者的进步,经历了从去性别化到性别化的过程,而这应和了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身份是建构和变化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去年4月,《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在郑州作了《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的学术报告(见本刊1986年第10期,其中提到北京龙潭湖破冰救人的报道是:“多线条,多色彩、多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先例。艾丰同志认为《人民子弟兵奋力破冰救青年》这篇报道(原载198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三个优点,一、它报道先进事迹的同时,也报道了落后的一面,是反衬;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处处有雷锋。有“雷锋”,也有不学雷锋的人。这样报道反映了生活的现实,群众感到真实,增加可信性和说服力;三、通过对反面言行的报道,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经过十年动乱,社会风气遭到败坏,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迫切。这样报道的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最近,我重读了这篇通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而传媒工作者的社会性别观念认知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媒体的社会性别导向,从而影响着公众的社会性别观念。 社会性别观念就是指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男女两性具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尊严、均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性别理论对二元对立的生物决定论的瓦解,两性的媒介性别形象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而附着于社会背景之中的流行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本文将在"女性与媒介"的研究视角下对台湾流行乐中的性别角色进行解构,期待有助于女性独立意识的唤醒,并尽可能把握台湾流行乐所呈现出的性别角色和蕴含在性别符号中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4.
胡馨予 《今传媒》2020,(2):35-36
党的十九大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历程,而主流媒体对"民营经济"的报道也非一成不变。《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的主流媒体,其话语的变迁体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因此,本研究从改革开放后入手,结合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探析《人民日报》"民营经济"议题的报道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的变迁促使《人民日报》的媒介职能从宣传职能转变为信息传播职能,其话语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的变迁,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女性电视节目的制作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借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东风,中国有了以《半边天》为代表的第一批女性电视节目.95届世妇会的召开使我国的电视媒介开始关注女性的平等与发展等社会性别议题,因此在女性电视节目开办的最初阶段,女性电视节目的类型主要是纪实类,聚焦女性现实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集中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发展方向.社论词汇对于社会历史变迁,通过统计与分析,可进一步了解中国在建国以来出现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人民日报》社论词汇统计与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初,《人民日报》以《(人民日报〉欲采访民政部未获回应》、《15通电话得到1句领导不在》为题,连续报道了民政部不及时回应舆论热点,不落实中央转变作风要求的行为,促进了民政部工作改进,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热议。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就是要像《人民日报》那样敢于碰"大",敢于曝光大机关,敢于揭露大企业,敢于批评大人物,敢于直面大问题,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力量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的尖锐武器,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56年,中国人民在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来到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上。从这年春天开始,《人民日报》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版,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之路,迈出了艰辛而充满历史责任感的一步。改版的历史必然性1.在新闻体制由战时状态向和平建设时期的转变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建国之初,《人民日报》的同志即认识到,要发展新中  相似文献   

19.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诸多热点问题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中日热点问题展开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正确把握矛盾,增进两国睦邻友好。为此,通过两国主流报纸对特定热点问题的报道,考察双边认知,具有可行性。在研究媒体的选取上,我国的《人民日报》和日本的《朝日新闻》对中日关系的相关报道具有可比性和分析价值;在分析案例的选取上,历史认知问题和竞合关系问题尤为突出;在时间范围的选取上,2001年以来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在样本单元的选取上,着重从《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文章中搜索关键词,对比报道数量差异和报道走势,总结中日的认知偏差;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的女性形象模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视角即以社会性别观点来观察社会,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被视为当然合理,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地”、“直接地”表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论则指出,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