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诗经·齐风·鸡鸣》一传之主旨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做了大量的训诂考证。以诗论诗之法,意欲推翻占今学者的传统旧说。文章认为,“鸡鸣”一诗不是歌颂“贤妃”和统治阶级君臣的“上朝”诗,而是猎人在黎明会猎前与妻子的对话,形成一首生动活泼的民歌。  相似文献   

2.
在琳琅满目的文学艺术宝库中,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和歌德的《浮士德》是两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一般都认为它们属于诗剧。但也有说是剧诗的。如《文学概论》认为,剧诗“是一种采用戏剧对话的形式而创作的诗歌,它兼有抒情诗和叙事诗的某些特点,是戏剧文学与诗歌体裁的结合。如歌德的《浮士德》、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应严格区分剧诗和诗剧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论韩愈联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句,这种持殊形式的诗歌,它曾经伴随我国其它形式的诗歌,一起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进程。跟其它形式的诗歌一样,它也曾:有过自己的辉煌年代。在璀灿的中国诗歌宝库中,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占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把联句诗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韩愈联句,则更不应该受到冷落,甚至被遗忘。然而,长期以来,它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还未见一篇完整的这方面的研究文章问世。因此,本文准备试就联句诗,持别是韩愈的联句进行一些探索,仅以此作为我国诗歌研究方面的一个拾遗补阙。  相似文献   

4.
《烈文》为《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关于其诗主旨,有反映成王即政礼之说和非“即政”说之分歧。即政礼是君王即政时所行礼仪。本文通过对即政礼及《诗经·周颂·烈文》诗歌内容的分析对比,认为《烈文》诗确为反映成王即政礼的诗歌。  相似文献   

5.
芄兰之支,童子佩。虽则佩,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虽则佩,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这是《诗经》中历来被认为难解的篇章之一。概括历代研究家的观点主要有两种。最早的解说是讽刺说。出自《毛诗正义》其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郑玄注曰:“惠公以幼童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孔颖达亦疏曰:“《左传》曰:‘初,惠公之即位也少。’杜预云:‘盖年十五六’。”这种解说很明显是把诗的主旨拉到所谓德礼之上,他们一方面生硬地将诗去套现实,违背了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找不出可靠的历史依据,因此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这种观点被许多人怀疑和否定。朱熹《诗集传》就说:“此诗不知所谓,不敢强解。”说明他  相似文献   

6.
诗意时光     
<正>丑时·鸡鸣(1:00-3:00)丑时,即鸡鸣,又名荒鸡。诗经中曾多次提到"鸡鸣",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而"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古代,汉人将鸡褒称作"知时畜也",赞曰:"守夜不失时,信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韩孟联句诗。一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概说:认为《城南联句》有三个方面的创造性;《斗鸡联句》是一篇绝佳的咏物小品文;韩孟联句诗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彼此间的深情厚谊。二是对韩孟联句诗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认为韩孟联句诗的创作,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出了孟郊的潜能,展示了其"宏壮辨博"的过人才力;另一方面体现出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9.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称六  相似文献   

10.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11.
四言诗,是从《诗经》发展而来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众多体裁中第一种正式流传的诗歌体式。先秦诗歌虽有《诗经》《楚辞》两大源流,但《诗经》的影响更大。在两汉,虽有汉乐府杂言及新兴的五言诗,四言诗并没有因此而湮灭,它一样被文人传唱,以它特有的形式特征抒发作者的感情,成为当之无愧的正体诗歌。  相似文献   

12.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言××""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13.
安大简《诗经》与《毛诗》有14篇在章次方面存在差异,因《诗经》多重章叠唱,故大多章次变化后对诗旨表达、诗意理解并无影响。但《驷驖》、《绸缪》两诗较特殊:《毛诗·驷驖》采用倒叙手法,而安大简《驷驖》将二、三章顺序变化后采用插叙或顺序手法,相较而言,《毛诗》章次顺序更佳;《绸缪》一诗早在1984年就有学者质疑二、三章错简,简本《绸缪》正好颠倒二、三章顺序,从婚俗和《绸缪》的音乐来看,简本章次顺序更允洽,但也无法排除《毛诗》章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众多关于《诗经》的译注本中,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题解和注释两个方面。题解部分解题贴切,艺术分析精湛,坚持用文学标准鉴赏诗篇,并援证说明部分诗篇在后世的流变,内容非常丰富;注释部分用训诂方法释词,寓评于注,将字词释义与艺术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并标明韵读,思路新颖。《诗经注析》的注释与主题分析俱见功力,是很值得学《诗》者与治《诗》者阅读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16.
从"行人之官"看赋之源起暨外交文化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人以赋乃古诗之流。赋与诗结缘,首在赋诗言志。而赋诗应对为行人之职,亦为外交礼仪形式。由“行人之官”赋诗到汉代斌家骋辞的中介是战国纵横家说辞。汉及其后诸赋家尚辞与礼仪重构,彰显物贡、德化与仪典,均渊源于先秦。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经》在多方面具有典范意义,在诸多方面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战争诗确立的三大经典主题,即经久不衰的爱国主题、家国相连的思乡主题以及温润和雅的闺怨主题,极具独特的情感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战争诗尤其是唐代边塞诗主题的渊薮,其主题范式、抒情方式、审美取向以及精神追求为后世边塞诗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律词申议     
洛地先生提出的“律词”的概念,可将中国音乐学史上诸种歌辞摊除在外,使我们对词体性质的认识更为清晰。所谓“律词”,是指合格律的词作,或具有格律规范的词作。唐宋以来的词,可称为“律词”。但如果仅从民族学形式着眼而无视其为音乐学,遂以为它是从唐代格律诗体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就忽视了词体出现的特定化条件,以致掩蔽了其艺术特质。律词的产生并非由于近体诗格律的发展,是其句式简单变化的结果,而是由于隋唐新燕乐的流行应运而生的新体音乐学。律词是唐代新燕乐的歌辞。敦煌曲子词已是律词。每一支燕乐曲歌辞的始辞是倚声制作的,经过许多人的模拟,遂使该乐由成为具有独特格律意义的词调。因其倚声制词,以辞从乐,故是长短句的形式,并形成以词调定位的独特的格律。唐宋时词是依据音谱而演唱的,在此情形下,并未因律词的产生而弱化原有的乐曲,而是使律词音乐化了。律词与音乐的关系不仅是歌辞与音乐系统的结合,它们在形式上也融合,因而律词是中国音乐学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9.
《诗经》对数字运用的熟练程度及其丰富程度,与今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数字融入三百篇诗句中,准确地描述了事物,抒发了情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诗经》中一至九的基本数在159首诗篇中出现264次;十、百、千、万、亿、秭等位数在99首诗篇中出现155次;大写数字壹、贰,两、双、骖、驷等量词,数、倍等数学词汇,在28首诗篇中出现45次。合计在《诗经》中的数字及其词汇共达464次,平均每首诗出现1.5次。乃至出现了数字化诗篇《豳风·七月》。《诗经》中数字表明:中国在三千多年前创造发明了十进位制;西周时代已有四则运算,已有汉字大写壹、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20.
《诗经》可谓四言诗之龟鉴,汉魏诗人皆以其为创作四言诗的标准.汉魏四言诗对《诗经》有借鉴及发展:一是在题材内容以及艺术手法方面受到《诗经》的影响;三是相较于《诗经》,又有着自身的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