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些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是,  相似文献   

2.
一、就近入学政策——对教育公平的保障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义务教育法》第九条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一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学视野下的 "就近入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近入学政策是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实践中该政策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择校、适龄公民就近入学。该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限制以经济和政治权力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但在目的合理性之外,作为公共政策的就近入学,一直存在理论上的悖论。在实施过程中表现了强烈的自负和强制。而该政策措施链条的有效性和价值合理性都是值得怀疑的。这一政策实际上阻碍了一种以个人素质为主要依据,附带市场协调的新型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择校热”在中国社会兴起。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学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丙次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择校热"在中国社会兴起。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再次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4年1月,教育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  相似文献   

6.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这是在《教育法》“我国实行教育督导与各类学校评估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第一次在法律的层面对教育督导的机构性质、工作内容、督导结果处理等作出的明确规定,将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具体化,奠定了教育督导工作体系的基本框架,对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义务教育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的法律规范,为义务教育督导评估提供了具体依据和遵循。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至今择校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仍然颇具影响。为此,必须反思就近入学政策的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并且可以考虑将择校合理合法化,使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就近入学政策是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实践中该政策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择校、适龄公民就近入学.然而,至今择校现象依然存在,而且生命力还颇为旺盛.现象的产生使我们不得不对就近入学政策进行反思.本文对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如若我们将择校合理合法化,将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也许我们的义务教育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为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适应新时期学籍管理工作的要求,日前自治区教育厅重新修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等弱势群体的管理理念,具有十个亮点:一是重申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实行免试入学,公办中小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班的所有学生,不论是否达到毕业程度均按就近入学原则升入初中。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通过任何形式的…  相似文献   

10.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问题”变成“教育政策问题”——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纵观我国的义务教育收费政策,其演变过程并不复杂。早在1986年全国人大批准并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中,我国就从法律层面做出了“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的规定。但在随后的实  相似文献   

11.
校本管理是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之一。“教育管理工作优秀系(部)考核”制度是校本管理的一种新策略,它以自我管理原理、执行系统原理等为运行基础,在高校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既要大力压减考试次数,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又要确保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令家长满意的高品质教育,所以必须加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探索力度。一些可行的改革策略主要有:去繁就简,简化评价设计,提高评价效率;改进结果评价,深化命题改革,探索表现性评价;强化过程评价,评学结合,以评促学。有了学业评价改革的配套支撑,轻负高质的教育才有望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黄华生博士的文章对两极化刑事政策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否定,实际上是对该政策的基本含义、历史背景、理论依据等方面所进行的严重误读.迄今为止,两极化刑事政策仍然是当今诸多国家行之有效的主要刑事政策,是刑事政策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也与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很大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4.
15.
唐朝治理西域近二百年间,羁縻政策是其在西域实施的主要政策,唐朝在西域各地设置过大量的羁縻府州,通过羁縻府州来有效地管理西域各地。本文以羁縻府州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唐朝对西域的羁縻政策的制定、变化和发展,以求全面展示唐王朝在西域以设置羁縻府州为核心的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16.
"学习性评价"是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为适应新一轮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课堂评价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课堂评价实践。"学习性评价"的五大核心理念体现了国际基础教育评价理念经历的重大变化。"学习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我国需要从评价制度(如督导)和政策层面上确立"学习性评价"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地位,积极发挥"学习性评价"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贫困决不是单纯用经济收入可以刻画的对象,从本质上讲,贫困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体验和认可,是否存在贫困,取决于主体对这种反映和体验的评价和感觉,当主体对客观产生不满意而感到贫困时,表明他对贫困有了清醒的认识,产生了摆脱贫困的需要,这种贫困状况对他来讲,不是“自愿”的,而是“非自愿”的,这种贫困,可以叫做“非自愿贫困”;相反,可以叫做“自愿贫困”,区分“非自愿贫困”与“自愿贫困”,准确定义“非自愿贫困”,是扶贫工作上一次重要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作这样的区分,对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力度,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强化扶贫攻坚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罗斯福“新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经历的发展阶段及产生的后果等等,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作一简要的剖析,并对其历史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政策在教育研究中地位日益突显,研究成果迭出,但也良莠不齐.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政策研究部门和科罗拉多大学的教育及公共利益中心合作创设的"邦克姆奖"(Bunkum Awards)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为教育决策者和公众分辨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报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原苏联于1921年到1930年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党和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斯大林作为党的最高领导者,对“新经济政策“在思想上的认识,在理论上的阐述,在实践上的表现,反映了“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