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小娟 《物理教师》2005,26(10):40-40
有一次坐长途汽车回家,随便与邻坐的旅客闲聊,一听口音是乡亲,他问我是干什么职业的,我说,我是中学物理教师,他马上说他也读过高中,但总是对于牛顿第三定律有所怀疑,我问他怀疑的理由是什么,他说:“牛顿第三定律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认为这句话有点不符合实际,我是一个厨师,如果有一筐鸡蛋,我可以在筐里任意拿一个蛋把所有的蛋都打破,你信不信?如果两个蛋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为什么两个蛋不同时破?用一个蛋为什么能够把一筐蛋打破?”我说:“你不是魔术师吧?”他说:“你不相信,下车后我马上试给你看。”  相似文献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涉及的知识面较多,下面对此做一小结。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其中一个力称之为作用力,另一个力称之为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解释了“双刃剑”这个词的由来。“双刃剑”将“剑”的内涵凸显,可以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X是双刃剑”是一个性质判断,以这个性质判断为前提可以进行推理,在结论中说明“X”的两种作用力。文章着重讨论了这种推理的不同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上有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这样描述的:“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它们的大小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并给出了右图一示分子间作用力跟距离的关系示意图,以及分子间的示意图二(为了说明问题简便起见,只画r>r0时的合成图)。在图一中,两条虚线分  相似文献   

5.
“迎紫姑”是我国农耕文化土壤中胚生的一种特殊民间风俗,“迎紫姑”风俗的兴起和流变与中国农耕社会紧密相连,考索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把握这种民间信仰兴衰的深层次文化作用力。  相似文献   

6.
学习了运动和力的知识后,同学们在运用中,由于对知识理解不准确,概念混淆,很容易犯一些错误。“马拉车”一题,就暴露出初学者一些典型的错误,希望对此问题的剖析,能够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运动和力的因果关系,澄清错误认识。例题有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马拉车”的问题。有同学认为:“马拉车前进时,马向前拉车的力与车向后拉马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车向前走,表明了马拉车的力,大于车向后对马的作用力。”也有同学疑问:“马向前拉车的力与车向后拉马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大小是相等的。为什么车总是前进,而不是马后退呢?”剖析同学们犯…  相似文献   

7.
贵刊2002年第3期中陈玉青与孙霞两位老师的《并非作用与反作用力》文章,分析了如图1所示天花板下细绳悬挂一小球,其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小球拉绳的力与细绳拉小球的力;细绳拉天花板的力与天花板拉绳的力,这两对力都符合“甲对乙”与“乙对甲”的形式,具有相互性,都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然它们也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特点。而  相似文献   

8.
“杆”是一种完全约束模型,它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在具体情境中常要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下面我们一齐来看几种物体过最高或最低点时受到“杆”的作用力方向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材中虽然没有介绍和要求。但如果在实际学习中作适当的了解 ,对培养思维能力 ,掌握力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隔离法”和“整体法”优化 ,解“连接体”竞赛题 ,更能体现它的魅力。1 方法简介 :在解力学问题时 ,若有几个物体一起运动 ,或一个物体同时有几个力作用 ,为了便于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往往把需要的那个物体 ,从整体中抽出来 ,单独分析周围物体对它的作用 ,用力的图示法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形象地表示出来。这种分析物体受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中的“轻绳”是指:柔软的、质量忽略不计的细线,它的劲度系数非常大,受力形变极小,可看作不可伸长。由轻绳连结的物体问题解决的关键之一是利用轻绳模型的特性,找出连结着的物体间有关物理量的数量关系,但轻绳的力学特性既有较强的隐蔽性,不容易找出,又有一定的复杂多变性,容易在应用时相互混淆而导致错误。对此,我们需要先把轻绳模型中有用的几个力学特性挖掘、归纳总结出来。一、轻绳作用力的特点1、由于轻绳的质量不计,所以轻绳各处的作用力大小相等,作用力的方向始终沿着绳子。2、由于轻绳不可伸长,所以作用力变化过程的时间不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