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了解,我国地市级党报多年来大都沿用编采合一体制。一般编辑部设几个科(部),分别负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稿件的编、采和出版。所有编采人员都是双重身份:既是编辑,又是记者,即在家编稿是编辑,出外采访是记者。在80年代中期以前,党报“一花独放”,没有竞争,这种体制因适合地市报“三小”(即报纸版面小、编采队伍小、报道范围小)的特点,一直为地市报纸所青睐。  相似文献   

2.
报纸编辑部的主要业务是采、编两大门类。“采”是指记者,“编” (含通联 )是指编辑。编辑、记者、通联这三者是办好报纸不可缺少的,忽视和削弱任何一方面的工作都会给报纸出版工作带来损失。就以报纸稿件的来源而论,通讯员的来稿和用稿占有相当比重。因此,报纸必须始终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把通联工作放在报纸工作的重要位置。编、采、通这三者虽分工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联是编辑范畴,顾名思义是做通讯联络工作的,是党报与广大通讯员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报纸编辑部通过通联向广大通…  相似文献   

3.
报纸责任编辑在处理版面时,往往会遇到一个颇感棘手的问题,就是稿件内容相似,体裁单一,篇幅偏长,专栏缺稿。为了把版面编排得丰富多彩,应急的办法是:从过去来稿中搜求现今版面上紧缺的文章,或者临时派人突击完成若干篇版面上紧缺的文章。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报纸版面质量,编辑部必须从优化来稿结构入手,培养报纸主要骨干撰稿人——记者的强烈的版面意识。记者的版面意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培养。(一) 加强编采沟通。沟通的常规方法是编辑部建立编辑记者通气例会制度,经常发布报道  相似文献   

4.
现在,不少报社实行编采合一,编辑记者的任务没有严格区分,外出采访是记者,在编辑部处理群众来稿就是编辑。但是,有些记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记者重采写,认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轻处理群众来稿,认为这是为他人作嫁衣,吃力不讨好。他们对群众来稿,或“冷处理”,使稿件躺在编辑部里长期睡大觉,结果“鲜菜”变成“干菜”,“活鱼”变成“死鱼”。或者看稿时一目十行,漫不经心,把一些能见报的稿子,或稍加修改就能见报的稿子,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线索,统统给“漏掉”了。导致报纸刊登群众来稿较少,难怪有一些通讯员反映:…  相似文献   

5.
今年,人民日报编委会决定推进编采分开,国内版的夜班全由总编室编辑,专业部不再有夜班。国际报道过去就是编采分开的,仍保留原体制。这项改革缘于2004年年中的务虚会。当时大家意见较多的是“新闻偏弱,独家不多”。推进编采分开,编指挥采,就是要用新闻的视觉来审视事物,在导向性、新闻性俱佳上下工夫。从1月3日晚上战场摆开,10个版,主编、编辑布满编辑部四楼网络平台,提前到位;总编辑张研农亲临动员,更为大家长了精神。头一个月报纸的变化也是可见的,国内5个新闻版,头条新闻上百条,其中独家新闻达到44条,占总数的44%。各版头条的选择,起到了…  相似文献   

6.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  相似文献   

7.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 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的。但是,无论是7年多的记者生涯,还是7年多副总编辑的工作中,却常常有一种被新闻赶着走、被报纸赶着走的感觉。比如说,当记者时,确实常常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发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有感人  相似文献   

8.
所谓“无备”,是指编辑案头需要而缺的稿;所谓“不意”,是指作者们都没有想到写的题材。为了写出编辑所需而案头却无的“抢手货”,我采取了以下四条措施:一是研究报社印发的《编通往来》、《编采通讯》或《××报通讯》等资料,摸编辑“胃口”,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稿件。二是利用走访亲友和外出旅游等机会,挤出时间“跑”报刊编辑部,直接请教编辑,征求意见,交流观点。三是购置了《全国报刊便览》、《全国报刊地址和邮码集》、《当代中国报纸大全》、《报刊邮资总付登记证证号汇编》等工具书,力求摸清办刊宗旨和栏目  相似文献   

9.
报纸上经常出现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专版,这些专版由编辑部分工固定编辑组编,有利于熟悉业务,比较稳定。 但时间长了,人缘熟了,有些专版编辑利用手中组稿组版的权,对自己采写的篇幅字数优先,同行的互相海涵,熟人的加以关照。别人来稿写得虽好,但版面有限,只好“靠边站”。这种专版,在编采人员较少的地方报纸上并不少见。专版编辑除享受编辑们的同等待遇外,还有一份没有明文规定自己享受的“加餐”,造成编辑之间心理上的不于衡。在专版上出现稿件平淡、专版不专、由少数“圈内人”操办的怪现象。通讯员戏称为专版编辑的“自留园”这种现象比较隐蔽不易被领导发现。  相似文献   

10.
编采分开绝非编采分割相对于过去的编采合一,新闻传媒现在实行的编采分开,可以使编辑、记者能够集中精力,专事一职,有利于编采双方把各自分担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所有新闻均由新闻出版部门统一编稿和成版,也有利于统筹把握、规范和坚持报道的质量标准与版面的总体风格,有利于发掘、整合和优化新闻资源与版面资源,提高报纸的总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所谓记者编辑“双向选择”,就是记者向编辑部发稿时,象高中毕业生填写高考志愿表一样。在稿签上注明:请哪个部哪位编辑给编,发在哪个版或哪个专栏,是否可以变更等等,有些自认为不太重要,谁编都行的稿子,可以填“任意”;编辑也可以选择,阅稿后,不同意编的稿子,可以退给记者部。记者部则再联络协调,如无人愿编便退还记  相似文献   

12.
产品要打入市场,靠质优取胜。报纸能否赢得读者,靠好稿件、好版面,而不在大报或小报。企业报不要因小而自卑,应在“创优”上下功夫。这几年,我们报社开展了“创优”活动,取得较好效果。从1988年至今,有数十篇新闻作品在各项评比中获奖。1990年底北京市工业记协、北京市工人集报协会评比“企业报20佳”,本报名列榜首。在1991年3月全国首次企业报评比中本报又获得唯一的特等奖。总结近年的办报体会,我们感到,创优,首先要优化编采队伍。没有一支采访作风深入、工作精益求精、肯于吃苦、能打硬仗的编采队伍,办好报纸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作法是,凡调入报社的编辑记者,既  相似文献   

13.
我专搞和兼做新闻工作已三十余年了,经常与做编辑工作的同志打交道,我感到一张报纸的优劣和编辑的精选精编精心设计有直接关系。他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天天伏案精心编稿,勤勤恳恳地“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强,编辑不仅一篇一篇地单独编发稿件,而且从记者通讯  相似文献   

14.
鲁泽 《新闻窗》2005,(6):51-51
现今各类报纸不仅要闻版重视策划,各专版专刊和副刊也都重视策划了,这样做对提高报纸的思想性和可读性大有好处。但是因此编辑更忙、时间更紧了,因而就自觉不自觉地轻待了大量驻站记者、通讯员的来稿。诚然,编辑致力搞策划后,较之以往来什么稿编什么稿,按料做菜式的编排方式,其工作量和付出的精力都要大得多,而来稿大多数很难与新策划的版面直接对上口,难于按原貌编发。但编辑在落实策划版面方案时若抛开正常来稿不顾,完全重起炉灶组稿,不仅花费时间和精力,还势必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正常来稿大多不用,时间长了,会挫伤部分驻站记者、通讯员和写稿人的积极性,从而使来稿数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看谁答得对     
最近,齐铁工人报编辑部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书面考试。参加考试的是本报编辑、记者和组长共27人。试题有100多道,主要是让大家改正平日写稿编稿中经常出现的病句、错别字词、外行话以及错用的成语、典故等等。齐铁工人报编辑部的新成员比较多,编采稿件中的差错屡屡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总编室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倡的“采取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专刊部一般记者很少,有的报社专刊版没有记者,只有编辑。因此,稿件主要靠业余作者提供。一日通讯员来稿少了,好稿少了,专刊版就难办了。 专刊编辑总不能顺其自然,“潮涨吃鲜,潮落点盐”吧!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办好专刊,保证和稳定专刊的质量,专刊部就必须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的专版专栏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17.
我当报纸编辑多年,对附稿件来的信起初不重视,认为信上无非说一些“关照”、“扶助”之类的客套话。一次,一位老编辑对我说:“附稿信疏忽不得,它是编辑了解通讯员和作者写作动机的重要渠道,是对来稿的有益的补充和旁证,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一个来源。”他的话使我开始注意阅读附稿信。  相似文献   

18.
我在一家地方报纸工作。我们报社新闻工作队伍的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特别是许多业务骨干,一向兢兢业业,为办好本报尽心竭力,表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是,在社会上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影响下,也有极少数的编辑记者,追名逐利,不讲道德。有的人不是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为本报多写好稿,而是在工作时间里醉心于采写外稿。为通讯员加工整理稿子,本来是编辑、记者应尽的职责;可是有的人编了别人的稿子,也硬要署上自己的名字;极个别的人甚至把通讯员的来稿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品向外投稿,干起剽窃的勾当。有的人利用职  相似文献   

19.
那日,笔者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作客,谈话间问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是不是现在的编辑可以在所编的稿子上署名了?”“不会吧,虽说现在不少报纸实行编采一体,但据我所知,没有亲自参加采访写作过程,编辑记者是不允许在稿件上署名的。”“那就怪了,我向几家报社投稿,发表的时候我的名字前大多会再署上一个或两个‘本报记者’,可那稿子的确是我独立采写的,见报前也没见有人找我调查核实呀!”  相似文献   

20.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报纸出版的方方面 面,渗透在从编稿到组版的各个环节,诸如为报道“出点子”,选角度、定题目,对记者或通讯员来稿进行修改润色,在文稿的出版形式上作独具匠心的安排——如制作标题、设置栏目、设计版面、配发评论等,都反映了编辑作为“无名英雄”的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