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已归道山的黄仁宇(1918-0000年)并未淡出读书人的视线。相反,随着三联书店重新推出黄仁宇作品系列,他又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面对《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著作的畅销,有人名之曰“黄仁宇旋风”,有人称之为“黄仁宇现象”。许多人认为《万历十五年》 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2011,(8):126-126
现代中国的历程/黄仁宇著/中华书局/2011 黄仁宇,他所带给读者的感觉是常在常新的。作为大陆版《黄仁宇全集》的补遗,这本《现代中国的历程》虽然身处边缘,却并不是价值上的边角料。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21):66-66
《汴京残梦》新星出版社 (美)黄仁宇 2005年4月 定价:18元 这部历史小说描写了北宋徽宗年间一名参与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官的故事,小说初版时署名李尉昂。当史家黄仁宇试图以小说家李尉昂之眼看历史时,仍然脱不了他对大历史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显微市场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这部回忆录写于1983年,书中涉及他早年从军和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的经历,包括一些对英美学术界人士的批评。作者反思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艰难历程,同时着眼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个人经验扣合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终于呈现为文字平易直白、内容丰富壮阔的“大历史观”。 选题点评:黄仁宇先生生前立嘱,他的回忆录只能在他去世后出版(黄先生  相似文献   

5.
黄仁宇:母亲     
正黄仁宇(1918年~2000年1月8日),湖南长沙人,曾从戎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的国民党军队,后赴美求学,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相似文献   

6.
若要细数历史学界在当今有影响的海外华人学者,数到第三人就是余英时了——前两位当然是黄仁宇和唐德刚。尽管余英时在1978年曾来大陆访问过,但他的著作被大陆读者所认可,则是2000年以后的事,大大晚于黄仁宇和唐德刚。究其原因,大致还是余与黄、唐的著作风格不同。黄、唐二人,著作大开大阖,重历史细节又不拘泥于历史细节,落脚点还在"大历史",因而好读。而余的著作,则有"乾嘉学派"遗风,重细节,更重考据,一般读者读起来,多少会有一些不耐烦的情绪产生,客观上就妨碍其  相似文献   

7.
1975年9月,时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教授的黄仁宇,携带妻儿进行了一次耶鲁之行。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他刚刚写就的一部书稿——《中国并不神秘》,寻求该校历史系教授亚瑟·莱特(芮沃寿)的帮助。亚瑟·莱特是美国著名的史学家兼评论家,有了他的推荐,黄仁宇书稿的出版将会变得顺利许多。但这却并不是一次愉快之旅。那是一个大雨的午后,黄仁宇与亚瑟·莱特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沟通,却没有得到这位学术权威的肯定。在亚瑟·莱特看来,这位华裔学者的书稿立意过于宏大,它试图仅仅用数万字告诉读者中国历史兴衰罔替的秘密,而这几乎是徒劳无功的,莱…  相似文献   

8.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的定论。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通过大历史的新颖视角,从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入手,分析出明朝体制上不可根治的痼疾,指出了明朝必然灭亡的命运。也  相似文献   

9.
黄仁宇,美籍华人,历史学家。曾在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及纽约州立大学任教,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生于湖南长沙,参加过抗日战争,曾与廖沫沙一同起居办报,与田汉、范长江等人过从颇密。中年之后赴美,在餐店洗碗碟作小工,整日劳动后退居斗室研习历史。感受过失业、经济危机以及被人歧视的种种景况。黄仁宇自身亲历了现代史上中国的剧变,又游历欧美,对中西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的异同之处有亲身的感受,遂逐步将眼光放大,不复与一般人所作的近代史的观点雷同。黄仁宇曾对明代的漕运、财政作过专题研究,其博士  相似文献   

10.
《乐记》是在中国音乐史和文艺理论史上都十分重要的著作。学术界历来对其作者与撰作年代问题颇有争议。本文对各家主要观点作了梳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认为“非一人一时之作”的观点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蔡茂 《兰台世界》2016,(4):139-141
2007年出现的《出师表》争论从表面上看是对诸葛亮的看法不同,对《出师表》的理解各异,实质上却是历史评价的方法问题,即是从道德的立场评价历史还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的问题。本文借鉴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从公文角度解读《出师表》,认为历史评价的方法不能由道德立场主导,公文评价标准既不是道德标准,也不是艺术标准,而是它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要随意把我国称为“大陆”近来,发现有的报纸多次在标题和报道中把我国称为“大陆”,如《大陆四面八方重敲改革鼓点》《大陆首次推出“中国标准人”》,“文化界人士对大陆戏曲界出现的《金瓶梅》热却反应各异”,还有广告《××电台首届大陆十大金曲颁奖晚会》。这样...  相似文献   

13.
赵鹏 《现代传播》2001,(1):110-111
近年来,大陆历史题材电视剧掀起一股“戏说”风,始作俑者大概是《戏说乾隆》(严格说是合拍片),市场反响热烈,竟一连拍了三部,一百多集。后来又涌出《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也拍了三部)、《还珠格格》(第一部,第二部)、《快嘴李翠莲》、《皇嫂田桂花》等,这些“旧瓶装新酒”的“戏说剧”以其浓重的市井气息,诙谐甚至还有少许幽默赢得老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大卖点,大牌电视剧导演趋之若骛。这类风格历史剧快要成为大陆历史剧的主流了,而那些源于历史,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的电视剧,虽然也有《雍正王朝…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一道风景,历史作品首先应当是真实的、严谨的,而且也应当是生动的、形象的。60年代出版的、由美籍华裔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撰写的《万历十五年》一书,直到90年代仍在不断重版。此书受到读者欢迎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远离了枯燥与呆板,从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来,用趣味盎然的手笔叙述历史的真实风貌,于行文的酣畅流美中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独特见解,还历史固有的诗意。这是一种大历史观指导下的个性化的历史之作。浙江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城市历史演义系列,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策划出来的。它是继《中国地域商…  相似文献   

15.
张峻亭 《图书馆杂志》2002,21(11):66-68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弥补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缺憾,两者相互补充,较全景地展示了历史遗存中国家谱的总体面貌,填补了中国(大陆)目录史上编撰家谱专科目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孙旭培历史的概述中国的新闻学研究起于近代报业出现以后。1873年,《申报》刊登《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1874年,王韬发表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以这些文章为起点,中国人开始了研究新闻学的历史。1895年康有为提出“...  相似文献   

17.
惠特曼是对中国新诗影响较大的诗人之一,其《草叶集》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与历史现代化的不同阶段,《草叶集》的译介与传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五四时期.它是民主的象征与革命的艺术符码;在抗战时期它是救亡图存、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在文革以后,它是张扬自我、独自喧哗的一棵大树。它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过程恰恰彰显了传播者与接受者自身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曾有万人空巷的传奇。多数人以为那是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的起源。其实,电视娱乐节目在中国几乎与电视台的历史一样长。1960年,中国大陆举办了第一个春节联欢晚会,就汇集了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起串场主持人作用的是侯宝林先生。电视诞生不足百年,但它无疑延承了戏剧艺术(譬如京剧)带给公众的娱乐功能。受众在看电视和戏剧时,都  相似文献   

19.
谈起报告文学的起源,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是在近代。川口治说:“报告文学……始终是近代的工业社会的产物。①巴克说:“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②这大体是说报告文学产生在18世纪,他们常以1724年英国奋福发表的《新环球记》为根据。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同意这种观点,并认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的时代更迟,清末开始孕育,“五四”前后萌生,本世纪20年代初期才出现了称得上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他们常以瞿秋白的《赤都心史》和《饿乡纪程》来证明。不管是中国和外国的学者都认为18世纪以前没有报告文学。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产…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中国的学术界对私人藏书史的研究,是继二、三十年代第一个热潮之后,又形成了一个热潮,专题论文发表之多,近十年大大超过了前百年之总合。[1]成册的专著,无论大陆和台湾都有多种相继问世。在大陆可以举出《浙东三祁藏书和学术研究》等。[2]在台湾则以台湾学海出版社1980年出版之潘美月著《宋代藏书家考》和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