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聚焦自然和女性的命运,讽刺了当时工业文明的发展及男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摧残,都以悲剧收尾彰显了作家对当时父权制的不满以及强烈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作家细读"是作家传记的着力点,甚至是其目的.传记作者通过"作家细读",对作家生平中有意义的但被历史叙述有意或无意遮蔽、擦除的"琐事"、"心事"的深度解读,从而揭示作家隐秘的心灵纹理以及情感脉络.注重作家细读的作家传记无疑构成了对文学史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贬谪一向被认为是促进文学发展的契机,但人们忽略了贬谪对作家的创作内容、人生道路选择和创作风格的影响不尽相同。贬谪如同一块试金石,形象地再现了作家被逼上绝路后对自己的人格、尊严以及品质的选择。关注作家人品与文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促进文学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因素,从而使我们对作家作品有更加准确到位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青年作家张平创作的《抉择》之所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其主要原因不只是小说中所描写的令人魂魄颤栗的事实,更主要的是作家为老百姓立言的艺术追求,是作家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的创作思想,是作家对人民的命运、进而对党和国家的命运的深深忧患,以及融化于作品人物身上的作家内心的正义、道德与良知.  相似文献   

5.
屠格涅夫晚年创作了 82首散文诗 ,它是作家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里程碑 ,是作家晚年对社会生活、人生价值导向问题的深刻反思。本文就从屠格涅夫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探索以及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三个方面 ,探讨他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6.
李静 《文学教育(上)》2011,(15):150-150
本文侧重文学向度,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接受心理学角度等方面探讨了疾病对患病作家、作品的影响,以及患病作家笔下的作品对作家本人、读者和整个社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顺元和汪曾祺都是韩中作家中,对两国成长小说发展发挥至关作用的作家。本论文在黄顺元和汪曾祺的成长小说中,选取了主题层面相似的,一是以爱情为主题的《阵雨》和《受戒》,二是以亲情为主题的《星》和《黄油烙饼》,分别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创作的不同时代背景,创作手法以及作家意识。  相似文献   

8.
格非的抒情性描写与作家对生存现实的感知相联系,表明了作家对破碎现实悲悼和超越的双重态度,同时回荡着悲伤和喜悦的双重旋律。这双重旋律互为表里,表明了人类的某种悲剧性处境以及作家对这种悲剧性处境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1977-1978年的作家回忆录具有两方面的文学史价值:首先,它是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写作高潮的历史源头;其次,它表征了中国社会历史转折期的时代特征.对作家等级的隐性划分,对作家革命精神、道德人品的刻意强调,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的保留,对一些历史问题的微妙处理,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文风,都让这些作家回忆录成为了中国社会转折期的一个文学表征.  相似文献   

10.
黄海是台湾具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作家,是台湾科幻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在这一领域创作最勤、最为丰产的作家。黄海小说《银河迷航记》以银河探险为背景,包涵着作家对未来社会人类生活空间的思考,对人的本质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状态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人类未来的极大关注与热情想象。  相似文献   

11.
<镜花缘>以小说的情节框架容纳、承载了李汝珍的精神生活,是李汝珍面向个人精神生活的写心遣兴之作,表现了他个人的心灵、思想和生活,包括他的处世观念、社会理想、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是李汝珍面向个人精神生活、以小说为戏进行的艺术消遣之作.文人以小说遣兴的品性与明清白话小说的写心倾向密切相关,是白话小说在写心方向上发展而生成的一个功能.  相似文献   

12.
让故事叙述回到生活的最初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将真实呈现出来,这是韩东对生活乃至写作的真实和勇敢的面对,这也体现了韩东小说创作的意图和态度。为了“真实的面对”,小说以“讲述”作为故事的叙述方式,并通过几种视角的变换多方位地观照扎根生活,给读者再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  相似文献   

13.
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是其"中年转型"之作。小说虽然写了国营工厂以及生活在工厂里的工人近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但却有着自己形而上的追求,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慈悲》在对死亡事件的重复书写中,彰显了人从生到死、从有到无的命运逻辑,并追问了人在无中如何争取有、在死中如何获取生的问题。而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小说主要通过对比师傅、根生、宿小东和水生四人面对工厂秩序的不同态度来书写不同的生存意识,传达自己的生活信念,最终肯定了水生在日常生活中既能向下超越,又能向上求索的生活信念。  相似文献   

14.
《人树》是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一部力作。《人树》以斯坦的一生为线索,在历史时间和生存时间的基础上,于小说叙事之中融进对生命的哲性思考,揭示“断裂”和“死亡”等概念的哲理内涵,探索人生的意义。人物斯坦正是叙述者所聚焦的一个思考主体,一个充实哲理内涵的孤独英雄。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小说创作呈现出早年创作早熟、中期几乎中断写作、后期成果丰硕的晚翠特点。分析他各时期的生活经历与小说创作过程的联系、其早期创作与后期创作的联系,可以发现,边缘化的创作特点导致他各创作阶段的不同状态,生活边缘化使他的小说创作无法进入主流,而非功利的人生态度则使他自甘于主流之外。  相似文献   

16.
再读《生死场》,还是被其中永劫轮回的生生死死所动容,女作家敏感的内心、细致的笔触,呈现出东北农村麻木冷酷的生命状态。在为死而生,为了生而死的描述中,体现出乡民们挣扎着生存的强烈生命意识。萧红以启蒙的立场、人道主义的关怀,在揭示愚昧落后的同时也展现了北方人民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桃之夭夭》藉《诗经.桃夭》篇的隐喻意义,描述了上海女孩郁晓秋自童时至而立之年的生命轨迹。这部看似平淡无奇的小说,包蕴着作者多元化的探索因素,伦理色彩即是颇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桃之夭夭》的伦理色彩包涵着"世故人情"的善、尊重生命的至善,以及"择善而行"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8.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先锋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余华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活着》的生命意识是作者通过对苦难的书写来实现的。因为苦难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便等同于生命意识。怎样看取苦难,也就是在怎样看取生命。  相似文献   

19.
曾雪阳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02-103,106
《山南水北》展现了乡村女性在朦胧的主体意识的引导下大胆地走出家庭,却又在金钱至上、践踏伦理与道德的归途中丧失了女性的尊严。读者为生态乡村、神秘乡野而赞叹的同时,也为乡村错乱的价值观和滑坡的道德而感伤。  相似文献   

20.
《斜阳》中的直治与现实中太宰治的经历十分契合,例如吸食吗啡、欠巨额债务、生活能力低下等,这也使得研究者试图通过直治去探寻太宰治的现实生活与思想。试从生活能力的欠缺、对战后社会的批判、对贵族的留恋与背叛的矛盾心理三个方面形象立体地去剖析直治这一人物形象,以期更好地去理解太宰治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