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经济新闻日益增多,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品位不断提高,促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更新经济报道的理念和方法。以受众为本位的经济报道理念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人可以概括地分为传播者、受众、被传播者和其他人,经济新闻传播亦如此。在经济报道中,传播者提供经济新闻,受众接受经济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是一项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受众的意愿和心理,以期达到有效的传播。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它是影响和制约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孟建  董军 《新闻传播》2012,(1):6-8,1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有的传播学理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是颠覆,"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的传播"必将使得受众的理论与实务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根据美国沙泥·伯曼和克拉斯·威利斯的《自媒体:受众正如何影响新闻信息的未来》报告,到2021年受众将生产50%的新闻内容,届时主流新闻媒体也将不得不采纳  相似文献   

4.
王燕 《河北广播》2009,(5):70-72
新闻受众心理是泛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新闻信息传播出去能否使受众接受,得到受众的认同和赞赏,可以说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传播学上讲,新闻是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新闻传播心理规律。作为新闻从业者,认真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对采写优秀的稿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如何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侯志强 《青年记者》2006,(22):36-37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效果并不理想。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从了解逆反心理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离开了新闻信息,现代社会就失去其完整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是新闻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制造新闻事件的主角,为新闻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重大新闻却不同,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受众,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而恰恰是这些重大新闻往往能按照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形成连锁性的系列报道,产生一波又一波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新闻高潮。这种新闻现象笔者称之为“新闻波” 现象。  相似文献   

7.
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能否准确运用新闻语言,是能否真实、及时、客观、全面地传播新闻事实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新闻语言运用“失准”,造成信息传播不全或受众信息接收发生误差等情形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意不全。即由于新闻语言遣词造句不到位,使得传播的信息没能“打中”媒体最需传递或受众最想获取的信息靶心。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传播过程,表现为媒介发出信息到受众接受信息的分享过程。确切地说,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信息从记者到受众的空间延续过程。新闻信息发出却没有被受众接受,称之为新闻半传播。新闻没有被受众接受,标志着新闻在传播中失落,是新闻半传播现象的外部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剖析常见的新闻半传播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从客观上说,由于受众的多样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渠道多元化,使得  相似文献   

9.
新闻不仅可以传播信息,还可给人乐趣。新闻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如何使受众得到一种乐趣、享受,这是业内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一定程度上讲,新闻的愉悦功能关系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受众爱读爱听爱看,能给受众以乐趣的新闻,其传播效果肯定好。  相似文献   

10.
张骏德 《新闻界》2000,(4):23-24
这几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 ,报社、电台、电视台都很重视经济报道 ,都在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质等方面下了大功夫 ,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然而在大众传播要求“分众化”传播 ,不同层次的受众要求有不同的经济信息服务的情况下 ,经济报道的栏目构成应特别讲究。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 ,经济报道往往以条块分工 ,形成经济报道的栏目构成比较僵化 :农业新闻、工业新闻、财贸新闻、交通运输新闻等。这也是导致经济报道重生产、轻消费 ,重经济工作、轻经济生活 ,重领导角度、轻社会角度 ,重产量、轻效益 ,重计划、轻市场等一系列倾…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湖北新闻奖消息获奖作品题材多样。这些作品运用新闻敏感的触角触及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湖北省深层的经济改革、民情民态、化风情、社会道德等方面作了全景摄取,为受众全面地传播了新闻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信息诉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对媒介的认可度决定了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已深入传媒人的心中,新闻信息是否受到大众的认可与赞同,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走向,遵循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规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家恕 《新闻界》2006,(6):73-74
新闻写作/传播策略指的是为实观新闻写作/传播目的、目标而采用的对策或方案。由于新闻写作/传播的根本目的和目标,是实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新闻写作/传播策略,主要是针对受众的接受而言,即探讨为了达到让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目的而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柏松 《新闻世界》2013,(10):12-13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经济新闻日益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受众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使得经济报道在新闻领域中日渐显现重要的位置。但新闻从业人员都有一种同感:经济报道经常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因此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鲜活,化“生硬”为“灵动”,就要求经济新闻写作必须不断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任孟山  王琳 《中国编辑》2023,(11):77-83
伴随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受众有机会通过短视频参与新闻生产。短视频技术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识鸿沟,让受众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并理解信息;也赋予了受众“可见性”的权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但受众生产与传播的新闻短视频也存在模糊新闻公共属性、加剧后真相风险、信息侵权和信息虚假等问题。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机构、短视频平台、受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规范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从赋权到规约,形成良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6.
秦超 《军事记者》2008,(8):42-44
新闻传播效果,是指新闻传播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引起受众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军事新闻传播价值观的中心是受众,其传播的全过程都是把着眼于受众这一客体当作挖掘军事新闻价值、实现军事新闻价值的立脚点,选择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传播的军事新闻越被受众欢迎,社会反响越强烈,  相似文献   

17.
武欣博 《新闻窗》2012,(3):22-22
博客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它的诞生和发展愈来愈凸显出其在新闻传播方面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目前,博客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博客作为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使用的媒体平台,使大众能够自由地参与对新闻的提供和对新闻的评论,改写了以往那种由传统媒体播发新闻信息,受众只能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历史。随着博客群的不断壮大,博客新闻传播已经发展成为新闻传播的新视点,备受瞩目,那么,作为一种新媒体,博客新闻的特点及其价值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无非就是告诉人一件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不管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总要以受众为目的。这点,无须讨论。本文要“试说”的,是指一篇具体的新闻的报道目的性。笔者认为:任何一家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不可能毫无目的地把一条什么新闻扔给他的受众。也就是说:没有传播目的的新闻,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接受新闻传播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有很大的选择性。如果受众对传播毫无兴趣,就可能不注意它,即使注意也不会持久。因此,符合受众的兴趣,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受众的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所引起的,但也和受众自身的状态,如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的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受众自身的状态不同,无意注意的情况也就不同。因此,新闻传播引起受众的注意不仅取决于新闻信息的特征,而且也取决于传播内容和受众的关系。近年来,我国许多新…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2007,(10):41-41
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国有关虚假新闻的法规政策和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是,虚假新闻的悖德性却是广泛的共识。尽管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但拒绝虚假新闻几乎是所有发布新闻信息的网站的明确承诺。一旦被证实发布或传播了虚假新闻,相关的网站通常的做法是删除虚假新闻、向受众或受害人道歉。美国的网络新闻媒体是这样约束网络信息传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