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鲁迅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比喻为“普罗米修斯窃火给人类”,“左联”正是这种“窃火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左联”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左联”非常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斗争,非常明确地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作为主要工作方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在“左联”时期得到研究并结合实际运用。“左联”的自我批评精神,“左联”在理论上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左联”在理论斗争中的民主作风和自信力,都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左联简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1928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及其由于论争而暴露出来的弱点,引起中国  相似文献   

3.
冯雪峰参与左联组织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从左联的酝酿筹备,到左联的成立、发展、壮大,他都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左联"组织"形象的构建经历了一个从左翼文化(文学)阵线滑向亚政党组织的过程.造成这一奇特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冯雪峰在左联组织中的一系列活动,对左联亚政党的"组织"形象的构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俗见把左联的运作过程中所暴露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冒险的飞行集会等极左倾向与极左行为,简单地归咎于受到"党内几次‘左倾'路线特别是王明路线"的消极影响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左联时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革命文学界先后向国内译介引进了文艺大众化理论与现实主义理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部分,对当时以及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文学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1931年5月至1934年1月的三年时间里,瞿秋白是“左联”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首先,作为党内首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瞿秋白为中国左翼文坛译介、输入了一系列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对纠正“左联”时期相当一部分左翼作家中存在的把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机械等同起来的“左”倾错误,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其次,瞿秋白与包括鲁迅在内的大批“左联”作家亦师亦友的革命同志关系,以及他参与起草的“左联”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创办的刊物,扩大了左翼文学的阵地,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使“左联”逐渐摆脱了“左”倾路线的影响,开始走向成熟,标志着“左联”的“一个旧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论传入中国并成为主导中国的文艺思潮,与左联时期的留日学生不无关系,他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传播主体,而且在传播过程中结合实际,使之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些举动奠定了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道路,影响了后世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左联"成立之初,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南国社等创办的既成刊物随之变成了"左联"的文艺阵地,计有:《大众文艺》、《南国月刊》、《艺术月刊》、《沙仑月刊》、《拓荒者》与《萌芽月刊》。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介了一些左翼文学新人、新作和新理论,推进了"大众文艺"的发展进程,为将民众引入艺术殿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推进了左翼文艺界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8.
六、“左联”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等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文学论争的结果。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时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左联”以鲁迅为旗帜,掀起了一场左翼文艺运动。它的主要成绩在于,建立了各种研究会,主要是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出版了数十种机关刊物,热心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推动革命文艺的繁荣;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开展文艺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建立中国的革命文艺理论;加入了国际作家联盟,使中国的左翼文艺运动与国际进步文艺界得以相互支持和声援。  相似文献   

9.
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由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思想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鲁迅与在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思想和文学观念中成长的党员知识分子共同展开的.从二者之间的联合与矛盾看左联时期鲁迅的思想文化形态,则可概括为:阶级理论视野和文化启蒙立场并行,“真的知识阶级”和无产阶级大众二元平等,“个人的无治主义”和左翼阵营意识的消长共存.与左联党团领导人的新旧对立、非此即彼的典型思维相比,鲁迅的思想呈地质层般的“多层累”形态,是一种非政治实践的批判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纠正了党内的"玩弄暴动"的错误倾向;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瞿秋白又批判了米夫、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论点.瞿秋白参加"左联"工作时,为"左联"提出了新方针、新任务,并全面、正确、深刻地评价了鲁迅.  相似文献   

11.
"左联"成员是一群身无长物的知识分子。他们依靠手中的笔谋取生计并影响社会。为了将他们呐喊的声音传递到民众中,他们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同人刊物,并通过各种人脉关系走向公共媒体,同时利用电影、戏剧和工人夜校等形式作为传输思想的管道。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他们开拓出了无处不在的表达空间。与无处不在的表达空间相比,"左联"由于其倾覆既有社会秩序的主张和与中国共产党之间非常明显的联系,使其无法见容于国民政府,这就导致了它的成员不得不活动于地下状态。这样的活动状态使"左联"知识分子无法在上海社会构建起正常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2.
阳翰笙一贯崇敬鲁迅,在"左联"成立前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组织要求团结鲁迅的方针;在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能正确处理和鲁迅的关系;在周扬等人与鲁迅笔战不断时,他并未参与;在鲁迅逝世后,他高度评价和弘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本文破除了长期以来对"四条汉子"问题扭曲宣传形成的阳翰笙"反鲁迅"的假像.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鲁迅书信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的由来,认为前者以政治化的鲁迅观和掩饰"左联"及其领导人存在的问题为挑选准则,该选本失去了作为思想家、文学家与人的鲁迅之书信的深刻性、丰富性与人情人性;后者以"神化"的鲁迅观与完全否定"左联"及其领导人为挑选与注释的准则,该选本让读者看到的鲁迅书信则是被曲解了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与朝鲜普罗列塔利亚艺术同盟(简称卡普)作为中韩两国的无产阶级作家团体在各自的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1930年和1925年成立的左联与卡普都处在两国现代文学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中韩两国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两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都有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共同经验,而且在普罗丈学产生的土壤、发展过程、小说的主题等方面都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本论文主要对这些共同点加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左联”的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左联”的成立和取得的成绩都是与鲁迅分不开的,鲁迅以“左联”为阵营,“左联”则以鲁迅为主将。以鲁迅为首的“左联”不仅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团体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还共同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左联研究界,戴望舒作为或曾经作为左联作家的身份从未得到充分认可。戴望舒曾被冯雪峰引上左倾之路,参加左联是他的无产阶级革命倾向最明显的表现。参加左联前后,他阅读、研究、创作、翻译、传播了大量革命著译。但在行动上,他与左联不即不离甚至没有了下文。他更加关注的与其说是革命文学,还不如说是文学革命。他本来同情左翼思潮,但他在诗歌艺术追求上与左翼理论家背道而驰,在受到左联诸公的辱骂后,不惜与他们笔战,最后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7.
篇名作者.期页 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马克思恩格斯论鸦片战争 —为鸦片战争150周年而作向伟大的“窃火者”致敬 —纪念“左联”成立60周年“左联”与文学新人 政治“左联”成立60周年吴廷祯4·8谢昌余王尔龄8·33 .10哲学65 3 13 72 3141一n‘n‘5 66现代科学思维的世界图景唯物辩证地理解中国国情康德哲学要旨及其“先天的”真蕴略论主体认识结构的“双向”建构论价值和价值主体信息概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柳延延张晓林马名驹张学军李朝东陈晓龙黄海澄王明汉美学王尚寿邹华1 .592·6325 24 3138招3 .…3 4 44董运庭柯汉琳王建疆袁金刚雨…  相似文献   

18.
何谓"二流堂"?必须先破题、作注,读者方知来龙去脉。"堂主"唐瑜(1912~2010年),祖籍福建漳州。他的哥哥唐大杏在缅甸经商,财力雄厚。1927年,15岁的唐瑜读了潘汉年主编的半月刊《幻州》后,倾慕潘汉年的革命思想,给潘汉年写信表示革命的意愿。潘汉年热情复信,使唐瑜受到莫大的鼓舞。1930年,唐瑜由潘汉年推荐,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唐瑜成为左联最早的盟员之一。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不仅加入了这一革命文学团体,并且以自己在思想界和文化界巨大的影响力以及丰硕的创作实绩成为左联的领军人物。曾经与太阳社和创造社有过激烈交战的鲁迅为何会如此迅速地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哪些重要的背景因素促成了鲁迅这个重大的文学方向甚至是人生方向的抉择?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精神关联?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探究。  相似文献   

20.
"左翼"文学现象是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政治理性思维来诠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中国人向往现代工业文明急切心态在文学领域中的一种曲折反映。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左联"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征服众多读者的同时,也有人说她的作品是与时代相脱节,游离于政治之外,与左联相悖的。这无疑是对她作品的一种误解。萧红在左翼文学思潮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存在,她遵循左联艺术创作的规律而又不一味地照搬教条;她发扬左翼优良的创作传统,又坚持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最终,她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弥补了一些左翼作家试图用文学简单地服务于政治的不足,实现了对左翼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