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本文作者是八十年代参加县报工作的新同志,在十多年的采访实践中,他对“熟”有深刻的理解:人熟地熟情况熟,这是办好报纸的有利条件,但不能满足于熟,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但熟也可能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从我们身边溜掉。要求我们经常用新的眼光看待熟人熟事,从中找出差距来,找出闪光点来,找出“金子”来,进而通过深入采访、思考,写出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来。这段体会,对我们县报的同志,对省、地(市)报的驻地记者及广大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都具有参考价值。——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2.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3.
“新闻不新”是困扰着县(市)报同仁的普遍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克服的办法谈一孔之见。所谓县(市)报新闻不新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刊发的新闻已时过境迁,二是指刊发的新闻早已传播开去,三是指刊发的新闻重复雷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讲,县(市)报条件差,刊期长、层次低、离读者近,欲“新”不能。先说条件差。县(市)报大多是仓促上阵,设备、条件都比较落后。许多县(市)报没有印刷厂,印刷上受制于人,报纸延  相似文献   

4.
由《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全国县(市)报研究会筹委会联合举办的“怎样办好县(市)报”有奖征文活动,8月中旬在北京评选揭晓。江西省《赣中报》副总编辑简秋雄写的《假如我办县(市)报……》一文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论文有5篇、三等奖11篇,另有40篇被评为入选作品。“怎样办好县(市)报”征文  相似文献   

5.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6.
写活经济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一个方向,近几年来,我报记者发挥县报记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勢,写出了一些较活的经济新闻,其中三篇在全市、全省新闻评选中获奖,三篇在省、市新闻单位获奖。认真总结这些获奖的经济新闻,使我们看到了写活县报经济报道的出路所在。多向思维开视野。县报记者多是半路出家,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较深,这是县报经济报道难以活起来的一条重要原因,也是县报搞活经济报道的突破口。多向思维为我们开拓了视野,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反映万花筒般的商品经济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1989年,长安农村有偿服务刚刚兴起,人们褒贬不一,我报记者时捕捉到新闻线索,运用多向思维采写出了  相似文献   

7.
县广播站(台)的新闻工作者,长年累月地工作在接近实际、接近群众的最基层,同时肩负着县级记者,省台、省报集体记者的三重任务,可谓“三位一体”的“小”记者。“小”记者们因受新闻信息源和业务素质的限制,加上各种新闻媒介的“进食标准”各有不同,所以,要想在立足本地宣传的同时,为大台大报“填空补缺”,写出好稿,的确不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8.
写好、写深农村报道,是县(市)报服务农村工作和农村读者的“重头戏”。但是,许多县(市)报的记者,感到到农村采访,听到的总是一堆“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见诸报端的不是“四季歌”,就是“豆腐块”,完稿之余,时常抱怨自己的报纸小,写不出“大块头”、“有份量”的稿子。其实不然,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她最贴近基层,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农村。而且,县(市)一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抓好新闻业务工作,是每家县(市)报都关注的话题。县(市)报办报时间短,编辑、记者都比较年轻,他们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敢闯敢冒,进步也快。县(市)报在地方特色、贴近群众性上做文章,几年来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总的来说,县(市)报与上级党报相比,劣势也比较明显:办报历史短,采编  相似文献   

10.
我们襄樊市区内,共有6家新闻单位。新闻单位多,且集中,竞争力强,压力也很大。《襄阳报》作为一张县级小报,与市报、市台(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县台(电视、广播)相比,真可谓处在“夹缝”中生存:一是我们刊期长(周二刊),新闻抢不过诸家;二是来稿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局限一县之内),稿源不足,三是小报人手少,没有专门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求生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1989年度全国县(市)报好新闻评选于5月24日在江苏省宜兴市揭晓。这次评选活动,自始至终贯彻党的新闻工作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精神,对全国18个省(区)72家县(市)报推荐的157篇(组)新闻作品作了认真审阅,全面衡量作品的宣传价值和新闻价  相似文献   

12.
在县市报当记者,与基层生活接触频繁,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信息闯入你的采访视野,然而,要及时准确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采写好有深度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去年,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评比中,我采写的《金凤凰甘栖“农家枝”巧筑科技窝》获一等  相似文献   

13.
简讯     
内蒙古15家盟市报纸(包括各盟同时办的9家蒙文报)第二次协作会议7月在海拉尔、牙克石举行,由呼伦贝尔报和林海日报作东道主。江苏徐州报5名中青年编辑、记者,于5月组成新闻研究组,他们在业余时间自定题目研究新闻角度、会议消息等,并写出文章登  相似文献   

14.
地方报记者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意即新闻视野较窄,似乎也言之有理。但若以此为理由说写不出“好新闻”,就未免有些夸大。我认为,地市报记者完全可以克服这个局限,写出有份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好新闻”来。当然,“好新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记者花大力气...  相似文献   

15.
办好县(市)报,靠的是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能“征”善“战”的新闻队伍。而在这支队伍中,领头的总编辑的全面素质更显得举足轻重。有人说,一张报纸的面貌反映了总编的面貌,而总编的水平高下,又决定着报纸的水平高下。因而可以这样说,要提高整个县(市)报的水平,首先得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总编队伍。从近几年县(市)报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县(市)报的总编辑大多是“半路出家”,新手较多,很多“老总”还不知道如何“总”揽报纸全局,办出有特色的报纸。这就迫切需要县(市)报总编辑迅速提高自身素质,以  相似文献   

16.
参加县(市)的一些会议,是记者搜集新闻的一个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如果只是听会、要材料、写会议消息,或编发领导人的讲话,那是很不够的。必须坚持用新闻的标准来衡量事实,必须注重新闻的作用和社会效果。往往是有些会议并无多大新闻价值,可是在会议中听到了情况,获得了信息,发现了线索,这就有了新闻资源。如果能抓住那些是新闻的事实,进行再采访,就有可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去年,我们参加旗里的扶贫工作会议时,感到有些事过去已经报过了,又觉得报个开会消息意义不大。可这个大会只开了一天就结束了,而以往每年都要开四五天,这本身不就是新闻吗。于是我们抓住这个新事,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2月24日至26日,江苏省县(市)报研究会年会在常熟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全省九家县报的负责同志。省新闻学会、新华日报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在总结交流了各县(市)报去年新闻改革的基础上,讨论了1988年进一步开展新闻改革的措施。大家认为,在新的一年中,要减少一般化的会议新闻,有步骤、有重点地开  相似文献   

18.
办好地(市)县报,靠的是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能“征”善“战”的新闻队伍。而在这支队伍中,领头的总编辑的全面素质更显得举足轻重。有人说,一张报纸的面貌反映了总编的面貌,而总编的水平高下,又决定着报纸的水平高下。因而可以这样说,要提高整个地(市)县报的水平,首先得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总编队伍。笔者赞成这种说法:地(市)县报的总编辑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的“一得录”中刊登了赵维先生的文章《一方水土一方记者么》,读后令人深思。 说句心里话,綦江的彩虹桥坍塌,事后要不要责备《綦江报》放弃了舆论监督,我有点犹疑。因为在一个县城里,政府花数百万元建一座桥,这“一方水土”的新闻媒体当然要予以歌颂,所以刊出诸如《长虹卧波 綦城一景》这样的文章不足为怪;至于县报没有披露彩虹桥的质量问题,似乎也属情有可原。从明摆着的情况来看,即使报社想报,他那个县的领导也不会让他们报。 赵维先生把地方报的编辑记者称为“一方记者”,认为他们在“一方水土”的滋养下,报道必然有明显的地方倾向性。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一方记者”们并不是不想写出真实的新闻来,在许多情况下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某些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有机会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新闻。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地市报记者,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只要用心学习,也同样能写出有全国反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