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方女性主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进而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解释学方法也成为一种基本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章在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尝试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探讨女性主义译论和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4,(A4):28-2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观,彰显了译者主体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当代翻译理论。但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矫枉过正,导致翻译中新的二元对立关系形成。作者在肯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贡献的基础之上,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期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能在自我肯定和批评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进行有益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是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和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女性主义翻译观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和译者的主体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理论入手,阐述了该翻译理论内容及翻译策略,结合女性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和汉译中的翻译实践,最终论证指出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汉译的指导意义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给翻译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视角,并发展为一大思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和译者的主体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从一些重译例子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的忠实,回答了是谁,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哪些读者而重写的这样一个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而女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又深刻的影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转向为该理论提供了产生的根源、斗争的武器、翻译策略和标准及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静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2):18-20,36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与译学结合的产物。分属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女性主义干预性翻译强调女性主义译者如何操纵语言干涉意义的生产以影响目的语文化。在翻译策略上,女性主义译者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涉和改写。本文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玲的翻译作品为研究对象,试探究张玲在其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女性主义翻译干涉方式。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以及女性主义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策略等几方面,介绍了这一以性别视角切入翻译实践的全新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8.
探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定位及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对此理论的批判与修正这三个方面论述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发展之路,并针对理论本身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前景,以期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发展和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的翻译观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主张和观点。文章着重研究了翻译性别化的历史、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具体主张、女性主义在翻译实践中所采取的技巧与方法等,同时指出女性主义在翻译理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翻译研究与女性自身在社会上都曾处于被动和消极地位,这种现状促使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女性主义以翻译为媒介使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得以发表,逐步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也增强了女性主义的影响力,同时其也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促使翻译研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意象传译中的误读是不可避免的,且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分析文化意象传译中的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化意象传译的误读过程其实是译者对翻译伦理的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2.
前理解是诠释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充分认识译者的前理解及其作用,对分析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晚清翻译家辜鸿铭在其儒经译著的注释中,开拓性地旁征博引,尤其大量援引歌德,力图在歌德观念和儒家学说之间建立联系,生动彰显出其前理解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者主体性问题受到了中国译学界的广泛关注,译者主体性研究对探讨翻译的本质、过程、批评以及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定义界定模糊的问题。将着眼于翻译过程,从阐释学的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绝望的主妇》是自2004开播便广受欢迎的一部美剧,内容紧贴现实,语言幽默风趣。对于这部剧作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与解释存在渊源关系,解释学主张翻译即是解释。理解的历史性意味着翻译无法摆脱其历史局限性。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理解历史性的研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理解是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但翻译中的理解是以文本的意义为对象和内容的。现代解释学论证了前理解对于理解的不可避免性和重要意义。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原则。他的视界融合观从理论上印证了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的历史根源及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突出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出了文本重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阐释学派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信任、入侵、吸收、补偿)理论,为中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试图以译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深入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入侵"与"补偿"手段来左右译文的质量,以此体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解释学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会产生信息损失。在汉诗英译中可以通过创造性补偿弥补文化缺损,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旨意。  相似文献   

19.
阐释学视域下考察文学翻译的误读现象,业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通过我们对阐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考察发现,翻译者对文本的文化误读多是源于翻译者的前见意识,但这种融合传统及自我认知的前见意识,并不曾遮蔽翻译者对文本的理性阐释。翻译者只有实现自我与文本的文化认同,才能够正确转化文本语义为本土语言,不过,这一前提是在前见意识里建构起从个别到整体循环往复的理性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常常被视为原文的"奴仆",强调译文的忠实性,认为其只是原文的复制。而本文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从译文的选择、解读、表达几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的发挥,指出译文是某种意义上的再创造,而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对占译者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