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宋八大家”做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又是其中的领袖人物,“韩欧”成为唐宋散文、正统散文、文以载道、古代成熟散文的标志.“韩欧”地位相提并论,早见于宋代韩琦《祭欧阳文忠公文》,之后历代继承不衰,影响深远.“韩欧”在古学、古文中已成为一专有名词,代表着“六经”古道、正统粹正、复古变革、道德文章、成熟古文.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欣赏     
文学艺术的百花被春风吹的炸蕾吐艳,万紫千红。在这阳光明媚、流芬溢芳的情景,我们来欣赏散文艺术这枝花,更有一番情趣。根深叶茂花含露散文这枝花,在我国文学艺术的百花园里,称得上“元老古枝”,它经受了世间的风风雨雨,而今,更见其根深叶茂,新花含露。“散文”这个名称虽然在宋代才出现,但是,宋代以前就有了散文。有人称我国为“散文之国”是有一定道理的。殷商甲骨文的发现,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散文就开篇了。不过,当时的韵文和散文还混杂在一起;周代《尚书》的问世,是散文开始独立的标志。随后,散文在我国历史的进程中出现过几个繁盛时期。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等的出  相似文献   

3.
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文章,历来是中国散文的“主力军”。文学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隽永的图画: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誉为千古绝句,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为后人传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尽了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画绝了世外小屋的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4.
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称为“重号将军”,其他称号的将军称为“杂号将军”或“列将军”。关于杂号将军,《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中有详细的列举。但是,从汉代出土资料中又发现大量为文献所遗的杂号将军称号,如居延将军、汉阳将军、禽适将军等。这些杂号将军的称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补汉代职官之阙。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茅盾的散文可以作为他的小说的注脚来读的话,那么,这个注脚可从茅盾的生活中去寻踪.茅盾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六日出版的《东方杂志》(29卷8号)上发表的散文《冥屋》,就是以他熟悉的乌镇“锦兴斋”纸扎店为题材的.因此,了解一下乌镇的“锦兴斋”纸扎店的情况,对学习茅盾《冥屋》这篇散文,是有益处的.关于这纸扎店,茅盾在《冥屋》中写道:  相似文献   

6.
刘超 《中学教研》2009,(1):48-48,F0003,F0004
大衍求一术是解一次同余式组的一种方法.关于它的产生要从“孙子问题”说起.“孙子问题”是指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中下卷的第26题“物不知数”,历代都有人研究,名称很多.例如:宋代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下的“鬼谷算”、“隔墙算”,宋代杨辉《续古摘奇算法》中的“秦王暗点兵”,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中(1593年)的“物不知数”、  相似文献   

7.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纪念朱自清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重要成员,遵循“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从事散文创作.他提倡“写实的文学”,注重观察体验生活,甚至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无论锱铢之别,(讠甾)渑之辨,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特的秘密!”从而做到精雕细琢,细针密线.司马长风称赞他的散文“细致凝重,与徐志摩的风流潇洒恰成对比.”他说:“如果用绘画来比拟,徐志摩的散文是大写意,朱自清的散文则是工笔画.他的代表作除《背影》之外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后者确实能代表他的早期散文的艺术风格.《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于1923年,初载于1924年1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2号,后收入《朱自清诗文选集》.这篇散文以写景取胜,而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自己的细微观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化在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中去,给人以思考与启迪.全文八个自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一个小序三个部分.首段文字不多,可以看作是个“小序”,它点明了时间、同游者、船型.“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海,广阔而深厚;泉,清丽而隽永;澜,起伏而多致;潮,汹涌而澎湃。这是对这几位作家作品风格的整体评价。欧阳修的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议论抒情,都显得摇曳多姿,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秋声赋》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散文中的杰作。作者用散文笔调,通过譬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无形的秋声,把秋天之变化百端的情状形象化地呈现出来。《秋声赋》是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不仅在文学理论方面独树一帜,而且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宋代散文平易晓畅的一代文风.他的散文既重“道”,也重“文”,既有充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又十分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特别是语言技巧.其散文的语言,自然、和谐,而富有情韵美,朴素美和音韵美.  相似文献   

10.
从中学课本所选用的“四记”看,无论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还是表情达意方面都说明宋代散文是唐代散文的继续,宋代的散文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涌现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大家,明清散文实际上是在宋代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是散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三美”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力。那么,如何进行“三美”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线索入手,学习散文的结构美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它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所不谈。它写作自由:样式,语言,全无定格。从内容上看,散文又是聚焦的。无论怎样散的材料都被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题———即散文的“神”。例如《我儿子一家》,材料散得不得了,二千多字的文章,零零杂杂写了十多个人物,十七八件…  相似文献   

12.
醉翁亭因宋代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而千古留名,但与醉翁亭相对应的醒心亭却历来为人们所忽略。其实欧阳修虽自号“醉翁”,倘佯于山水之间,但作为一个深知民间疾苦的政治改革家,他对朝政的得失时刻未忘,仍然日夜关心着国家大事。所以他在修建醉翁亭之后,又构筑了醒心亭,表明醉翁并没有“醉”,从而喻指自己的政治头脑是清醒的。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产生最早的文体之一,最早的散文集《尚书》问世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且由于其使用范围、效用和样式的不同而衍化出许多体类。于是,给古代散文分类就成了一个重要论题。对古代散文进行分类,首先遇到的是散文的范围问题。我国在宋代以前,并无“散文”之名。先秦时期,出现“文、“文章”、“文学”之类名称,但所指十分宽泛,几乎包括一切文化典籍。魏晋以后,有“文”、“笔”之分,有的为“文”,无韵为“笔”。这时的“文’测包括诗歌和辞赋,“笔”则指无韵的散体文字。至于“笔”的范围究竟是什么,自六朝…  相似文献   

14.
一、课文导读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学习的是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代作家,他们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杰出成就。人们对“苏洵、苏轼、苏辙”的评价很高,有诗称:  相似文献   

15.
“书后”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文体.相当于今天的“读后感”。它的写法比较自由灵括。可以是对书本内容的介绍.也可以借题发挥抒发感慨。苏辙散文名篇《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之一)》就是他在读《白乐天集》后作的一篇读后感,行文不拘一格。杂叙杂议。可以说是“书后”这一文体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八二年秋季教材初中第三册上新选了两篇古代散文,称为《短文两篇》。一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一篇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这是两篇古今堪称的优秀短篇散文。编者之所以把两篇放在一起,是因为两篇有很多共同特点。其一,咏物抒怀,含蓄隽永。《陋室铭》具体描写的是“室”,从各方面的描绘来证明“陋室”不陋。“苔痕上堦绿,草色入帘青”写室中之景不陋;“谈笑有鸿儒,往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与苏东坡均为宋代文坛的巨擘.就散文而言,王安石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立意超卓,行文雄健峭拔,有较强的概括力和逻辑性,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的思想深度和辩证力量,他的散文虽然常常给人以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但这丝毫也动摇不了他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苏东坡则相  相似文献   

18.
张纹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3):120-123,128
以散文概念为中心,兼及对散语的考辨论析,这是马茂军重建其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必要奠基。在《宋代散文史论》中,马茂军将风神、自由、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同时纳入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研究和传统研究领域,彰显着其理论探索的巨大勇气,且以此为理论基石,展开对宋代散文作家论和流派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燕 《现代语文》2008,(9):120-12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学家。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绘画方面,擅长画竹,是宋代文人画的主将。  相似文献   

20.
萧红对散文的创作并非偶一顾及,而是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我们大体可把她的散文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933年踏上文坛至1934年6月被迫逃离哈尔滨为第一阶段,这阶段主要写了《蹲在洋车上》、《广告副手》等作品,这时期萧红的散文创作还带有初期创作的缺陷和不足,我们不妨称之为“初涉文坛阶段”;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萧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因此这阶段也可叫“散文创作成熟阶段”;“七七”抗战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萧红从不知如何应付时局,到为抗战而呐喊,主要散文作品有《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天空点缀》等,所以我们也叫“为抗战而呐喊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