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在“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被同伴任意支配,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幼儿。  相似文献   

2.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在“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被同伴任意支配,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幼儿。[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开展的游戏活动,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在游戏中如何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来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既有游戏的体验,又能享受表演的乐趣,达到游戏与表演的统一,不少教师对此存在困惑。在园本教研中,我们以问题为切人点,以游戏案例为载体,聚焦常态的游戏活动现场,  相似文献   

4.
吴岚 《幼儿教育》2003,(5):18-18
“魔术杯”活动结束了,但孩子们意犹未尽。为什么这次活动能让孩子们如此痴迷?我们认为关键是它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满足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魔术杯”活动原是一次有关空气的科学活动。那天,教师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给幼儿做了一个实验:先将干的绉纸放入塑料杯中,再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然后将杯子提起,让幼儿检查杯中的绉纸是否被浸湿。由于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太抽象.幼儿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因此当教师反复提问“为什么绉纸没被浸湿”这一问题时,孩子们一脸茫然,而有的幼儿干脆顾自拿着杯了玩水去了。教师试图将孩子们重新召集起来,可是已经没有孩子愿意听了。就这样,教师预设的认识空气活动变成了孩子自发的玩水活动。在总结反思时,我们发现,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是这次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作了以下调整。我们将第一次活动改为让幼儿探索“如何让绉纸放进水里不湿”。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他们有的用塑料袋套住绉纸再放进水里,有的将绉纸放进瓶子,盖上盖再放进水里,有的将绉纸放在文件袋里,并用透明胶封口后再放进水里,等等。  相似文献   

5.
情况分析本活动是我班“家园联系”系列活动之一。我们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发现不少家长与孩子共同活动的时间很少,有的家长因忙于家务而对孩子的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参与;有的家长虽重视了孩子的活动,但方法成人化,孩子不感兴趣。另外还了解到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理解,不懂得游戏是教育幼儿的重要手段。从幼儿方面来看,多数孩子在家习惯父母为自己安排一切,遇到困难总是求助于父母,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活动的能力。为使家长理解我们的工作,并让家长在与孩子们共同活动中,正确估价自己孩子的能力,我们设计了有家长参加的半日活动。  相似文献   

6.
《福建教育》2010,(1):44-52
编者按:对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教师由于认识不同,活动开展亦各有差异:有的教师根据现成主题活动案例依样画葫芦,有的围绕主题强调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全覆盖与整合,有的注重教育形式、手段、方法的多元化,有的重在追随幼儿的兴趣、问题而不断生成新的活动……大家都有各自的理解和困惑,故本刊特开设“主题活动研析”栏目,特邀彭琦凡副教授主持,以系列案例的方式与大家一同分享并探讨对主题活动的理解和思考。本栏目将下设“活动设计”、“圆桌讨论”、“我的新设计”三个子栏目,欢迎老师们发表对“活动设计”内容的困惑与思考,也可以直接设计新的活动方案,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往常“六一”庆祝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基本都是由幼儿园确定的,忙了园长和老师,而孩子并不个个都高兴。如上台表演的幼儿和家长兴高彩烈,没有上台机会的幼儿和家长闷闷不乐,有的责怪孩子没出息,有的埋怨老师太偏心,有的为了孩子心理平衡,不得不给孩子买点东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近年来,“六一”前夕,我们就及时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和教师一起讨论“六一”庆祝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家认为“六一”是孩子们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幼儿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碰到困难以哭表示,怯于表现;有的幼儿不敢参加体育活动,不敢与人交往,回避集体活动;也有的幼儿害怕黑暗,不肯独自睡觉等等。在集体活动中,他们特别胆小,总是充当“听众”“观众”的角色,一旦让他们试试,就紧张得愁眉苦脸。这类孩子平时总是小心、谨慎做事,唯恐自己成为别人  相似文献   

9.
吴彩霞 《山东教育》2003,(27):33-35
活动背景夏天里,天气逐渐炎热,我班许多孩子脱去袜子睡午觉,有的孩子还光着脚丫穿凉鞋。一段时间孩子开始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脚,有意无意地观察触摸脚的现象也开始产生,他们对小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我设计了“有趣的小脚”方案活动,旨在通过“探索小脚”“体验小脚”“复印小脚”“反思小脚”这四个活动,为幼儿创造参与探究活动的条件,让他们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本方案既贴近孩子的实际,又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同时还能在活动中将…  相似文献   

10.
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幼儿最愿意参与的活动。表演游戏作为自主性游戏的一种方式,在幼儿的心理、生理成长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班表演游戏《彩虹色的花》为例,阐述如何让幼儿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做游戏的主人,真正体现游戏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我们基于幼儿的兴趣点,以大班幼儿为主导,开展皮影戏的探究活动,从"选择皮影戏幕布"到"搭建皮影戏台""决定表演内容""制作角色道具",再到"表演皮影戏",活动中幼儿各领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本活动中,我们尊重幼儿的想法,支持幼儿的实践操作,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习得多方面的能力。一、活动目标1.感知不同材料的稳定性、透光性,光源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幼儿对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最感兴趣,愿意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因此,在主题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学习内容的师幼同构、活动空间的实景探究和学习形式的多元显现,让孩子“亲历”——感受、体验周围社会生活,“亲为”——投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追求教学、生活和游戏活动的整合,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洪燕 《早期教育》2001,(13):30-30
现在不少孩子事事、处处依赖爷爷奶奶和父母,却不会主动关心长辈,回报长辈的关爱。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中班“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从幼儿能理解的,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入手,以培养爱心为起点,以培养责任感为终极目标,激发幼儿关心家庭、热爱家庭和为家庭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情感。本活动为“我爱我家”主题的总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十几年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在园内上了一节公开课———大班常识活动“弹性”;十几年后的今天,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我重新设计、组织了同样的活动———大班科学活动“弹性”。通过对两次活动的对比,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可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活动过程的对比1.十几年前的活动过程。(1)逐一出示几种常见弹性物品,让幼儿识别,然后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表演自己是怎样玩的。(教师只让个别孩子再现自己平时的玩法,起不到开拓思维的作用,也忽视了全体孩子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以前,我们庆祝“六一”,常常是挑选几个能干的幼儿来表演几个节目,大多数孩子只是坐在那里看别人表演,结果节日的活动单调无味,甚至有的小朋友还不知道这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呢。这样的庆祝活动,孩子不是节日的主人,全由教师包办代替,使孩子既感受不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于“能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依据这一理念,又结合园所“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的课题研究,我们开展了“小超市”主题活动。以往的数学活动总是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那么结合“小超市”主题活动,如何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亲身体验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尝试通过以下有效途径来进行:一、数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一)活动生成来源于幼儿生活在刚开学的时候,有的孩子经常将一些食品、玩具等带来…  相似文献   

17.
教师常常设计视觉、听觉类的教学活动,却忽视了触觉。而对于小年龄的幼儿,通过用手去感觉一些熟悉的事物,猜猜说说熟悉的东西,也是一种学习。原书中的活动设计思路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原来孩子还可以通过触觉来学习。而这也反映了我们在喊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同时,却在活动设计中常常习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忽视幼儿。我们应该充分考虑2~3岁幼儿好玩、好探究、语言敏感的年龄特点,最大程度地给予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权利,让孩子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 每当图书角投放新图书,总能吸引和聚集一大群孩子。虽然孩子对图书较有兴趣,但是,他们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常常不够专注和细致,有的甚至扔书、撕书,还有的将书卷起来当望远镜玩。这说明幼儿对图书的认识不够,也缺乏爱惜意识。从激发大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发,这节综合创作活动.我以让幼儿设计图书封面、封底为主要内容,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爱惜图书的意识,形成主动修补或制作图书的行为习惯,从而在科学、语言等领域均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音乐韵律活动“苹果丰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愉快地做着各种“苹果”的动作。有的与同伴手拉手,有的变换着方向,孩子们都很投入。集体表演后,我像以往一样请部分幼儿到集体面前来表演,其余的幼儿坐着欣赏。在舞蹈过程中,浦未来的一个动作给我一个启示,她是坐着欣赏的,在悦乐小朋友跳到果园果子时,她伸出了小手轻轻地喊:“来,我的果子!”是啊!何不请其余的孩子来做果树呢?这样游戏就更有趣了。表演结束后,我立刻请浦未来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孩子们高兴极了。“我们把椅子围成一个果园,留个门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路】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活动设计中,我们采用游戏的形式,选择幼儿熟悉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请幼儿扮作红、黄两色的正方形、三角形宝宝,参与游戏。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充满神秘感的“图形魔盒”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将多种排序规律渗透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图形的多种排序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按规律排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