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代礼田 《时代教育》2009,(8):228-228
新课改条件下,人文素质的地位在小学教育中日益突出,可谓教育界由传统向现代进步的重要体现,它的本质是达成和谐的智慧.虽然人文知识是造就人才不可缺少的材料,但培养人文素质更是小学生"塑灵工程"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校园,学生应该具备各种素质,其中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伦理和价值方面的表现,涵盖了思想道德和身体心理两个方面的特质。应该说人文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起着导向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它本身就蕴含着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伦理和价值方面的规范。所以,培养学生与和谐校园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急需要我们的“园丁”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倾力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让广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身体一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然而,目前不少军队院校仍过多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员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军队院校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途径,以构建适应军队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黄亮 《教学研究》2008,(5):463-465
构建和谐校园,学生应该具备各种素质,其中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伦理和价值方面的表现,涵盖了思想道德和身体心理两个方面的特质.应该说人文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起着导向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它本身就蕴含着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伦理和价值方面的规范.所以,培养学生与和谐校园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急需要我们的“园丁“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倾力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让广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身体一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更注重人的和谐发展 ,人不再是一种机器、一种工具 ,注重教育的人文本性与伦理精神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 ,必须加强对师范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应积极进行对师范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园园 《河南教育》2014,(12):98-99
随着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的公布和国家医改政策的变化,如何加强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提升医学生人文关怀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风貌,构建一个适应形势需要和时代要求的医学生人文素质体系,是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谐整体观强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和谐整体观视角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达到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学生身心和谐、医生与患者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科学与人文和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与人文有着既对立又统一、既有本质差异又协调一致的属性,构成了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依存的和谐统一体。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和谐,是研究和探索培育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塑造人的完美人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7,(11):F0002-F0002
人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研究表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创新素质的生成。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材,几成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界追求的是“以技能为本”,旨在培养高技术人才,而现实和实践证明这种价值取向是偏激的。职业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价值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人文素质是在科学文化素质之外的一种素质,认为道德修养、修改人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都属于人文素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精神和谐、胸襟宽广、情操高尚、人格健全,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个人内心的和谐与社会和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实质在于使人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从而在根本上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以求得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因此,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资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的主体意识,构建理性的批判精神,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共融,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高度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不用数量词而用名词、短语、缩略语或某种修辞方式来表达人的年龄叫做年龄代称。汉语年龄代称主要有:单独年龄代称与系列年龄代称、中性年龄代称与性别年龄代称、模糊年龄代称与精确年龄代称。正确使用汉语年龄代称,能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增加人际交往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4.
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是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提出了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相融合,展示一届“和谐、交流与发展”的人文主题的奥运会,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友谊与进步的发展目标。“人文奥运”将成为以人为本,歌颂人、尊重人,塑造和谐发展的个人和城市形象的人文舞台,这一理念将对整个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贞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他继承王艮、王襞率性而为和心之妙用的思想,十分重视人心对于人的行为的主宰作用,倡导人发扬主体精神,解除束缚,冲破干扰,随心而动。同时,韩贞深刻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强调顺其自然,适应社会,并在主张率性而为的同时,主张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万事以"中"为准,以"宜"为要。  相似文献   

16.
中华和谐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题。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灵魂。它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从生命伦理角度看,中华和谐人文精神要求关爱生命,突出生命伦理的基础性;勇于担当,提升生命伦理的根本性;家国一体,注重生命伦理的社会性;天人合一,实现生命伦理的全面性;博采众长,增强生命伦理的融合性;与时俱进,实现生命伦理的创新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人文精神和生命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唐山精神从唐山抗震精神发展到新唐山人文精神,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变化。这种新唐山精神使得唐山逐步达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建构,人与环境逐步实现了美好和谐。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文关怀的缺失是目前阻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教师的发展需要从影响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的因素着手,即创造外在的人文环境和教师自我更新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人文和科学是推动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的车之两轮,大学不应该因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而丧失其对人文品格和精神的追求。只有将科学与人文、文化与功用融合并举.大学才能真正承担起它对和谐社会应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及和合学的理论对分析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正确处理好与“人”有关的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谐的现代校园就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