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间错误,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无法历数。这里单说在使用公元纪年法时出现的一些概念──诸如“世纪”、“叶”、“年代”、“月”、“星期”、“日”、“时”的错误,以资同仁参考。1999年──特别是下半年,全国大多数媒体──包括许多知名度很高的媒体,都曾狂热地欢呼“新世纪的到来”,它们统统将2000年说成是二十一世纪的开始,真是热闹了好大一阵子。但是,那是一个明显的常识错误:因为从概念上讲,二十一世纪的起始年应该是2001年;从事实上讲,也是有根据的:1999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2.
《百科知识》1984年第4期摘编的《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不足五百字,竟有明显的错误五处。一为排印错误,即“和三著别裁的方法”,句中的三著为“互著”之误,“互著别裁”为目录学的专门术语,而“三著”之说则未闻也。其余四项均为知识性错误,依次为:  相似文献   

3.
现在报刊上文字、语句错误之多,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而地名错误,又占了其中相当分量。试举两例:今年1月11日北京的人民公安报第4版一篇《宿县大解救》的通讯中,就把“湖南”汉寿县错成“湖北”汉寿县,把湖南“郴州”错成“彬州”,把湖南“新化县”错成“新华县”、新化市”。1月17日广州粤港信息日报一则不长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第七期发表的王政同志的文章《随笔不可随便》,提出了写新闻性的随笔事实要真实,写作态度要严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作者所指责的《请看看左邻右舍》一文(见人民日报2月13日3版),并非“随便”之作,更非“主观臆测”,“做出错误的结论”。作为这篇随笔的编者,我有责任提出看法,同王政同志商榷。人民日报创办《市场随笔》专栏有两年多了,从编辑思想来说,报道内容和议论之词力求实事求是。应当说,《市场随笔》受到广泛  相似文献   

5.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大敌当前,蒋介石思想上犯了重大错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坚持“剿共”,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傻阿甘》第十六集阿甘当替身演员这一情节中,演员把“男主角”的“角”念成了“jiǎo”,很明显是错误的,“主角、名角、角色”的“角”应念“jué”才对。1999年12月10日18:00《大风车》节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经济学辞典》错误之多,无愧于“冠军”称号。限于篇幅,仅就西方经济学有关部分摘要指出几条。第一,洛伦斯曲线。在解释此条目时,莫明其妙地列了一张表(请见该辞典第803页),接着画了一张洛伦斯曲线图。在解释此图时,有一句:“OY为45角直线,被称之为绝对平分线。”这里错了  相似文献   

8.
报刊书籍中的文字错误如同饭食中的沙砾,令读者难以下咽。有些错误疏漏出现之频繁,不能不使我们这些当编辑的感到汗颜。对常见的一些错误类型加以探究,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将有助于增强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易于发现和纠正稿件中的文字错讹。本文拟就此进行粗浅的尝试,所举类型胪列如下。一、因不知有本字而误以同音别字替代。例如:“好不慎人”(2007年4月11日《书刊参考》报连载小说《鸡窝》)。“慎人”中的“慎”字是“疹”字之误。“疹人”用来表达“使人惊恐”、“感到害怕”的意思。原文中正是要表达这个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①例子中下…  相似文献   

9.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馅做的包子》节目,被许多媒体转载,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经有关部门调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是彻头彻尾自我炮制的虚假新闻。导演这起“闹剧”的北京电视台稿用记者訾北佳目前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处罚金1000元。2007年上半年,从所谓“蕉癌”、“毒香蕉”事件的发生,到《纸馅做的包子》粉墨登场,虚假新闻的产生,正如中国记协通报所言,“严重败坏了国家的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无论是“毒香蕉”假新闻的传播,还是“纸馅包子”登台,除了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制度、审稿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度尚有欠缺外,  相似文献   

10.
现在有一部分出版物,错字之多,相当惊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附录《辅仁大学简史》,一页书上有九处错误:“冬赈”、“赈济”的“赈”字,误为“账”字的五处;“拨款”的“拨”字,误为“拔”字的两处;“节日”的“日”字,误为“曰”字的一处;另有一处是逗号错成了顿号(见该书  相似文献   

11.
《陕西日报》二月十一日第二版《轮奸哑女国法难容》的报道中有“凌晨一时”之称;二月十四日第一版“秦瞭望哨”栏末之内又有“深夜凌晨三时”之称。这样使用“凌晨”一词不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均是:“凌晨”,即指“天快亮的时候”。它与“拂晓”的含义相同,与“黎明”的含义相似(《辞海》注释“黎明”:“天将亮末亮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写的《采地黄者》诗中有一句说:“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据注释:凌晨,即天将亮时;薄暮,  相似文献   

12.
报载湖南的《湘湖评论》杂志最近推出了给为该刊指出错误的读者发奖金的办法,这种有价征求批评,不妨名之曰“悬赏捉错”。近年来,报纸上经常出现差错,有的报纸几乎每期都能发现几个错,甚至出钱登广告,也会印错,这里略举数例: 6月22日是星期六,北京某报报头日历印的却是星期三。7月13日该报《山村看屠狗》一文中“不忍卒睹、不忍卒闻”的“卒”字均误为“恻”字。7月20日《军医在微笑》文中“访医疗治”印为“访医疗冶”,“难道……。”写成“难到……”。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12日《文摘报》以《北京“四大菜市场”将成昨日黄花?!》为题转摘了1月3日发表在《中国商报》上的一条消息,该标题将“明日黄花”误用为“昨日黄花”.这一错误在其他报刊上也时有出现,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五要素(又称新闻的5个W)将时间(when)列为5个w之首,可见新闻稿件中,对时间的表述要慎之又慎,千万“马虎”不得。近来,《工人日报》频频出现日期及传统节日弄错的情况,其实,避免这类错误只需核实一下日历牌便一目了然。举例如下:2006年2月17日某版《是重点扶植,绝不是国家“包养”》一文中有“2005年11月10日至31日”的提法。日历上是没有11月31日的。又如2006年3月27日某版《建阳农民工讨回赔偿金》一文中,有“定于2005年4月31日前付清”这样的句子。4月也是没有31日的。以上的两例犯了同样常识性的错误,编辑只要稍加注意即可避免。200…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02,(6)
8月29日,《南方周末》一版刊出中央党校梁清强一封来信,大意是说《南方周末》8月15日版所刊《大话刘晓庆》一文,将饿死数千万人的1959——1961年的灾祸歪曲为“三年自然灾害”,不符合事实。他引用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一段话来阐明问题:“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  相似文献   

16.
《沧州日报》于今年5月14日和17日,两次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本报开展“有奖挑错”活动的启事》,向社会公开宣布:从1997年5月19日起,在读者中长期开展“有奖挑错”活动;凡在本报上发现舆论导向错误、政策性错误和错别字、人名、地名、语法错误,读者均可来信挑错;对挑出差错的读者,将在报上公开致谢并寄上  相似文献   

17.
《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3日“历史周刊”《轩輗自省保清廉》一文,有“明代御使轩輗“、“都御使张纯”等词语。无独有偶,《文汇报》2000年10月18日“笔会”《再说文人无行》一文,有“御使参奏某厨子‘制膳甚咸’”之语。显然,引文中的“御使”、“都御使”皆为误植,正确的应是“御史”、“都御史”。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三种错误现象 (一)电头标注不规范。宁夏某企业报和宁夏某政协报2005年1月31日头版头条报道自治区政协八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的消息,电头分别是“本报讯宁夏日报记者某某某报道”,“本报讯(宁夏日报记者某某)”:宁夏某党报2005年2月19日,3月11日分别在头版刊发了消息《求真务实/不尚空谈/我区大兴开短会之风》,  相似文献   

19.
1998年5月15日《南方周末》第13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时针的推移》的漫画赏析文章。该文最后的一句是:“论述事理的题材,往往采用比喻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明嘹易懂得。”此中的“明嘹”之“嘹”应写作“了”。 “嘹”有两音,读“liǎo”时意为“知道得很清楚”;读“liào”。时意为“从高处向远处看”。1964年公布的  相似文献   

20.
“某一意见,或出于国人之口,或出于外国友人之口,其价值是相同的,怎么能厚此薄彼呢?”。这是1986年10月15日《新华日报》在《细流集》专栏发表的《有感于“洋人告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