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2.
一篇新闻稿件见诸报端,标题就像是“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新闻作品的标题恰恰能起到眉目传情的作用。一则好标题,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新闻的特定内涵,还能产生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效果。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是作者和编者“内功”的外部体现。依我拙见,这种“内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文章决定标题。任何标题都必须准确概括内容,而不能游离于内容之外。编辑处理稿件通常是政题见报的居多数,应力戒题不对文。尤  相似文献   

3.
认真作标题     
我以为努力为稿件配上一个紧扣文章主题、能总括全篇稿件的中心内容、深深地吸引住读者的好标题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工作7年多来较为深刻的体会,也是我身处一个小地方、一个小单位而能保持较高的见报率和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得7年前,我写的第一篇稿《“雷锋小姐”》就是以一个比较好的标题吸引了广州军区《战士报》的编辑。这些年来,我每采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认真作好标题,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媒体的编辑部里,似乎总有着两种编辑:一种编辑整日里“等米下锅”,就稿编稿,因各种原因(如节日放假、所处地域写稿人少等)时不时还闹点儿“稿荒”;一种编辑总是策划多多,来稿如潮,版面上时时是佳作迭出亮点不断。这两种编辑可分别称之为穷编辑和富编辑。 那么,富编辑有哪些财富呢?或者说,穷编辑缺少哪些财富呢? 第一种财富是大量的稿件。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记者与通讯员的来稿中,富编辑总能编出大批可用的稿件,有的稿件似乎只能枪毙了,富编辑却妙笔一挥,重拟标题、重选角度,使其起死回生;一是配合形势、时亨、版…  相似文献   

6.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眼睛”,是编辑的第一视点。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标题来“取悦”编辑,才能引起编辑对整篇文章的注意。标题精巧新颖,文章顺理成章,编辑见了爱不释手,自然命中率也就高了。另外,注意对稿件的“包装”。也就是在誊写稿件时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美观大方。经过精心包装的稿子也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如果你字迹潦草,把稿子涂改得像个大花脸,让编辑一边看一边猜,你的上稿率可想而知。精心制作标题@赵少辉  相似文献   

7.
从大量的来稿中选择和发现最具新闻价值的稿件,并以最佳方式呈现给受众,是编辑的“再创作”过程,也是每个优秀编辑必备的素质。许多看似平淡的来稿经过编辑的精心“再创作”,新闻价值被挖掘出来,平淡就能化为神奇。几年前,笔就曾遇到过这样一篇来稿,原是:  相似文献   

8.
夜幕降临,时事编辑匆匆走进办公室,一进入“角色”,便满脑子是版面加标题。时事编辑主要精力是处理好新华社电讯稿件。电讯稿不乏好标题,但也有一些标题需要时事编辑再加工。有些稿件经删节后,也需重作标题。因此,制作标题就成了时事编辑每天必唱的一出戏。同自由来稿一样,时事稿件的标题制作,也必须坚持题文一致的原则。为此,就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国际报道中的大部分稿件都有着很强的时效性。为了抢时间,前方记者写稿一般来不及字斟句酌,来稿中有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从事国际报道的编辑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来稿进行多方面修改,以保证所播发稿件的质量。这里我们提供一篇经过编辑加工的“成品稿”,并附上原稿,供读者参阅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这篇稿件是夜班编辑在截稿之前  相似文献   

10.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11.
制作标题难在什么地方呢﹖我感到,它难就难在必须经过“三关”。第一“关”──看得出。就是说编辑要看得出一篇稿件的“新闻”在哪里,哪一点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最具有指导性。标题是一篇稿件基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记得前两年,我收到云南总队一名报道员写的《玉溪地区支队大力发展营院经济成效显著》一稿,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反映玉溪支队在生产经营中严守政策纪律,不走邪门歪道,大力发展以养猪种菜为主的农副业生产,使所属中队全部实现了斤半加四两。文中有这么几句话:玉溪是著名的“烟乡”,随着近几年“红塔山”、’阿诗玛…  相似文献   

12.
一篇稿子能否被采用,实际上有个竞争问题。竞争是多方面的,有思想内容的竞争,有表现形式的竞争,有语言艺术的竞争,还有一条不容忽视的竞争,这就是标题的竞争。标题的竞争力起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编辑眼里的竞争。编辑是稿件的第一读者。在编辑部每天收到的大量稿件中,反映同类问题,同类思想,同类事件,同类活动的稿件很多,发哪一篇?当然首先服从宣传需要,由稿件的内容决定。但是,那些可发可不发的稿子,能否被采用,与标题的关系就很大了。“只要内容好,不愁不上稿”的认识是不对的。《东北民兵》曾开展过一次“为人民尽义务最光荣”的讨论,那  相似文献   

13.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好似人的眼睛。如何把标题制作得诱人传神,令读者眼睛一亮、“一见钟情”,是编辑记者们苦苦追求的效果。“一人巧做千家饭,五味调和百味香”。说的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厨师,用酸、甜、苦、辣、成五种不同作料,做出千家人都爱吃的可口饭菜。我们的编辑常年要编辑成百上千篇稿件,制作出相应的标题,用什么“味”调和广大读者的口味呢?——要有点品位。品位即“文化味”、“雅味”。有些标题乍一看貌不惊人,细细品味,很有咂摸头。这是文化底  相似文献   

14.
有人很形象地比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有人说“文好题一半”,“文察于目”。这些都说明标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报纸为了鼓励编辑记者出好标题专门设立了标题奖,电视这些年随着专题性节目的不断增加,标题也理想瞎被看重。标题的创作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标题能使一篇内容散乱的手目统归起来有一个明确的主旨和中心,使一篇内容本来不错的节目锦上添花更添秋色.一部不怎么样的专题节目取一个好标题有时也能起到一俊遮百丑的效果。电视专题节目的标题,产生于书目的构思、拍摄、编辑、制作等一系列创作过程之中。它是记…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点子     
编辑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为新闻编辑,不仅仅是在原稿上删删改改,更重要的是要有编辑意图,有编辑的点子。没有点子的编辑不是一名称职的编辑。 编辑的点子要新,要有创意。一条新闻线索、一篇新闻稿件或一封读者来信到手后,编辑要反复阅读,反复掂量,想得更远一点,看得更宽一点,联想更广一些,要想到原稿中重要新闻价值的内容。一篇稿件刊出后,不只是告诉读者一件事情的解决或一个问题的存在,而是进一步启发读者由此及彼地联想,  相似文献   

16.
有人把遍布祖国各地的人民日报驻地记者形象地比作排球场上的“一传”。“一传”并不是把稿件直接传到版面编辑手中,而是传到“二传手”———记者部编辑组,由他们编辑并经部领导阅改,输入稿库,供版面选用;重要稿件则送相关领导直至总编辑、社长审阅。“二传手”是一个特殊的集体。他们是人民日报记者,却少有机会外出采访,名字也极少见报;他们是人民日报编辑,但并不是版面责任编辑,不能决定稿件是否上版。然而驻地记者的每一篇见报稿件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都凝聚着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明知相当数量的稿件将要“牺牲”,仍善待每篇来稿,…  相似文献   

17.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以后的一种业余爱好和执着追求,所以几年来,我年均被新闻单位用稿100篇以上。我的体会之一是,把自留底稿同见报稿件进行比较,知道编辑修改在何处,研究为何修改,使我从中觅得了不少如何修改稿件、写好稿件的“妙方”。 一是进行标题比较。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引人注目,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盐城矿务局把质量品种效益  相似文献   

18.
蒋肖斌 《青年记者》2017,(22):35-36
谈到这个话题,我觉得有必要先看一个标题:《“小皇帝”王俊凯的新年愿望……高考顺利啊!》,这是2016年年末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文化版面的一篇稿件,标题出自一名退休返聘的老编辑之手,但又是省略号又是叹号,搬上微信公众号直接就能用.老编辑起完这个标题,还特地叮嘱夜班编辑,千万别把这些标点改了,“都是情绪啊”.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在编辑版面时如何更好地配置稿件?这是每位编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稿件的配置,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加几篇或长或短的稿件,而是对主稿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是主稿意义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一般来说,一篇头条新闻稿经过选择、修改和制作标题后,就完成了单篇稿件本身的编辑工作,但是围绕这一稿件的编辑工作并未结束。  相似文献   

20.
谈起对一个人的印象,恐怕大多数人会先想起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不仅是人的五官之一,而且也是心灵的窗户,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样,提到一件新闻作品,让人先想起的也是它的标题。因为标题不仅是一篇完整的新闻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作品的“眼睛”。新闻界有句行话:“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报纸的广告”,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从整个报纸编辑角度来看。在一个新闻稿件基本确定之后,要想使其与读者见面,并且能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产生相当的宣传效应,编辑能调动的主要手段,只有版面和标题了。然而,在一般读者眼里,版面是“内学”,似乎只是编辑自身的功夫,与己无关,也看不出门道;标题才是“外学”,是在新闻作品和读者之间架起的桥梁。读者可以通过标题窥见新闻作品的“灵魂”,产生共鸣。“看报看题,看书看皮”,“题好一半文”。都是说的标题的重要性。在目前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