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门球运动中有两大核心技术,一是击球命中率,二是击送球到位率,即力度。前者比较具体,易于操作,后者则比较抽象,难以驾驭,本文试就击球力度这一问题做一肤浅的探索,不妥之处,请球友们赐教。首先明确一下门球中的力,即什么在门球运动中挥杆击球,从而使球产生运动。所谓力度即是力的大小,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度如何掌握,这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如果我们视球为一个质点,那么这个力的大小从理论上说,应当符合牛顿第二定律,即 F=ma。这里 F 表示力,m 表示球的质量,a 表示加速度。由于门球球的大小、形状、重量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质量 m 在这里是一个常量,由此可知力 F 与加速度 a 是  相似文献   

2.
分球是赛场中经常使用的技巧陛撞击球的方法,它既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又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分球和擦顶球、双杆球等技巧球组成了门球运动中美妙、丰富的战术乐章,使门球运动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下面谈点体会:适度用力击球,根据目测目标到自球的距离来确定力度的大小,还要综合场地沙砾粗细以及湿度来考虑击  相似文献   

3.
打好擦顶球是门球队员的基本功,它是检验队员基本技术水平的标尺。我认为打好擦顶球必须掌握它的击球要领和方法,即站好位,掌握好击球的角度和力度。一站位:如采用正打(跨打)站位时,脚后跟要与自球平行。若采用倒向外侧打,其站位就要背向目标球和方向线,面对自球,右脚在前放在自球左侧,  相似文献   

4.
手感与力度     
人的意识支配相关肢体(手、臂);两者在瞬间恰到好处的结合, 构成了门球击球动作的完美统一。力与度的协调一致, 才能够完成一次质量很高的门球击球动作。比如,使自球或他球送到理想的位置,为下杆球创造完成任务的最佳条件,使下号队  相似文献   

5.
击球压线是门球技法中较简单的一种,常常不被球友所重视。在训练中练习压线球的也不多见,但在比赛中由于击球压线不好影响战局的案例却屡见不鲜。因此,重视压线球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击球压线中控制球槌力度往往不易掌握,采用槌头拖地擦球法效果还是不错的。其特点是,球槌以地面为依托相对比较平稳且易于控制力度,球落位较好。具体方法是: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右手握杆,使槌头置于球外侧地面上,击球面距球约1~2厘米,槌头中心线与比赛线约成10°夹角,抽拉球槌做前后往复运动约3~4次,幅度为10厘米左右,同时眼盯擦点拉杆轻轻  相似文献   

6.
门球是一项平缓却充满斗智斗勇的全身运动,既能休闲娱乐,又能健身强体。我参加门球活动已有数年。经反复磨炼,我渐渐感到力学知识在门球活动上可以得到很好运用。也就是说应用力学知识来指导击球,你的球会打的越来越准,越来越顺手。先从撞击说起。我们知道"撞击"是指击球员用球槌的击球面去击打自球,使其产生移动,并在移动中击中他球为撞击,而且自球、他球两球都停留在赛场内,这样才能获得"闪击"权和  相似文献   

7.
门球是以击球为主体的竞技体育项目,熟练掌握和运用击球要领,认真按程序操作,动作规范定型,是每个门球爱好者的必修课。下面谈谈提高击球命中率的一些体会。一、场地要看清。场地是击球的主要条件,要沿着目标球、自球的连接线进场,细心观察场地沙粒粗细、厚薄和湿度,实战区地势走向,寻找最佳的自球行进路径。二、心态要平和。要调整好竞技状态,思想要放松,精力要集中,坚定信念。只有平心静气,沉着冷静,才能消除紧张情绪,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到击球瞬间,确保手感的自在把握与敏捷反应。  相似文献   

8.
浅谈擦边球     
擦边球是门球技术“三大法宝”(远射、擦边、双杆)之一。它在竞技中使用较多,也较为机动、灵活,故易见成效而令人生畏。其功能就是通过擦击球边的途径,在不同力度的作用下,奔向近、中、远目标,实现在杆球的既定战术任务。演示出许多精彩球势,兹将其主要技术、类型与应用原则,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浅谈击正球     
在门球的击球方式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打法,但其中击正球更是十分重要,它是打好门球的重要基础,只有把“正球”打好了,才能谈及打好其它各种球。但是,纵观现实的击球情况,有些球友对击打正球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多数人只满足于打上球,击球点选得不准,球打得不正,因而球的走向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盲目性,打到哪算哪。这对于打远球来说是可以理解和认可的,但就1-2米以内的近距离球只满足于击中球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0.
闪击,是指通过击打踩在脚下的自球的冲击力,使他球产生移动的击球。闪击技术是门球两大基本功之一,也是技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动作环节多的门球技术。下面拟分项略加简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门球运动的不断普及发展,门球的技艺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在远击球、超薄擦球、擦顶球、造打双杆球的能力及闪送球落位的控制上等都有明显的提高。门球的战术也必然随之演变发展。我认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球队,应注重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撞击是门球技术中的一项基本技术,是学习门球的基础。要掌握撞击技术,必须牢记四个要点,即站正身位、精确瞄准、找准击点、准确击球。为了便于球友们记忆、揣摩和操作,我编了四句"口诀":"瞟着目标球和自球向前走;精确瞄准,摆正槌头前、后端;紧盯住击球点不要向前瞅;平稳向后撤杆,匀速向前击球。"为了站正身位,在教练指令撞击某个目标球时,就要在离自球较远时瞟着目标球和自球连线的延长  相似文献   

13.
球感和手感是打好门球的重要因素,它们指令运动员依据实际情况击球、控角、施力,起着枢纽的作用。一、球感和手感球感是对击球的感觉,手感是施力的感觉。球感是整体感觉,手感是局部感觉。两者是互相关联、互有影响的关系。二、球感的反映过程在击球过程中,经过眼睛观察把看到的球位、距离、角度、场地、气象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再由中  相似文献   

14.
门球比赛设“金球奖”还是件罕事。NB门球俱乐部为庆祝成立一周年纪念,举行了一次对抗赛。“金球奖”就是在这次赛事中产生的。比赛还剩下一分多钟,比分12:12。6号球员击球进场接三门前的⑧球。⑦球撞⑤球后无法送  相似文献   

15.
要打好门球,必须了解门球球体运动的规律,做到对场上球体运动的各种现象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自觉地运用球体运动的规律去打好门球。打技巧球就是利用球体运动的规律,用不同击球方法使相关球产生所需要的动态特征。现本人将门球球体运动规律归纳于此文之中,与球友们共同研讨,不周之处请予指正。一、球体运动形式及运行状态。球体有二种运动形式:一是平动;二是转动。球体运行呈现的状态(或动态),可概括为:滑动、滑动—滚动和  相似文献   

16.
门球技术的重中之重是撞击球的基本功。在队员站好位、瞄好准的前提下,按照“盯击点、控力度、屏呼吸、回杆直、出杆正、槌上抛”的十八字诀要领挥杆击球,效果颇好,现将具体方法赘述于后。盯击点——这个动作是在击球员确认已瞄好准之后, 眼睛马上集中在槌头端面正中心与自球的中心击点上,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门球运动员,不仅要积极提高门球技、战术水平,还要潜心探索、科学有序地处理一般常规球,以期循律运作,在比赛中获得最佳效益。下面是笔者在多年门球活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诚与同行切磋、共探。一、热身“三练”。体育比赛,要赛前“热身”。门球赛场如战场。为打有准备之仗,几年来,我已养成赛前热身“三练”习惯并受益匪浅。一是挥杆练手感。到球场前先在家中就地挥杆练习(一百次),保持和增强手感;二是自练熟球路。到球场后先自练几分钟,以熟悉场地、球门特点,温习门球运作技巧,提高控球能力;三是送位练力度在自练中要侧重练习送位球。通过自送自打探索击球力度,提高比赛时送位球到位率。  相似文献   

18.
命中率和到位率是门球技术中两项重要的指标,而到位与否则随着每一杆球的击出,如影随形时刻影响着比赛进程,常常由于某一个关键球未送到位或送出界而造成形势逆转,招致败局。在平时训练中,我们发现一些球友,偏重于提高命中率,忽视击球和闪击送球的到位率,较少研究如何掌握力度,如何准确把握落点,这是训练中的一大误区,有待改进。如何掌握力度,控制落点,提高到位率呢?我的体会是要做到两个心中有数,并努力实践,稳步提高。一、从击球出发点到落点的距离要心中有数为此对球场的一些特定距离数据要记清,如四条比赛线的长度,三个球门及终柱的位置等,现以20×15米的球场为例,按规则要求,标注在附图中。二、击球力度与球运行距离的关系要心中有数为此要进行反复练习,尤其要熟练掌握两支力度标尺  相似文献   

19.
目前,门球界普遍重视门球运动员的球技和教练员的指挥能力,而对门球工具球槌也只注重其球杆和槌头的材质, 以及连接件的改进等问题,而关键部位即球与槌头的接触面并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说无论槌头如何改。如圆柱体(大改小)、六菱柱体、四方体等。两端面的击球面却完全一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上各种槌头在门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发挥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们把打台球中的“缩杆”打法引进到门球的打法中来,对球槌的槌头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实验,解决了以前所用球槌无法打成的一些“特殊角度的双杆球”这一难题,拓宽了门球打法的“球路”。下面把  相似文献   

20.
造打密贴球     
2004年《门球竞赛规则》中第十五条规定:"如果击球前自球已与他球接触,只需击打自球,撞击有效。"依据这条规定,在比赛中就可以造打密贴球,用这种办法来完成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