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正放眼当今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坚持"深度阅读",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要么振振有词要"文本细读",从头到尾、从文字到标点,乃至一切细枝末节……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度"的教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必然在另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教学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提倡“深度阅读”,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教师游离文本、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接受信息、感知体验和获得美感的过程。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他们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需要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条往来通衢。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二是教者,三是学生。该文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阐释了对解读文本的三点思考:一是读懂是前提,读出主问题是关键;二是注重比较——有效解读的一把钥匙;三是超越文本的个性阅读——让解读闪现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4.
笔者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存在着偏异性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文本解读一味拔“高”掘“深”,忽视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2.对文本解读一味求“新”求“异”,超越了文本内涵。拔“高”掘“深”的文本解读,因学生年龄、心理、知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相似文献   

5.
潘云娣 《考试周刊》2010,(41):53-53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多元解读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和能力是十分有效的。但时下盛行的多元解读往往被泛化,在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一种任意解读文本的倾向,这无疑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我们不应简单地把多元解读视为一种时尚,为追求多元而任意超越或扭曲文本。“多元”是有界的,它运用于特定的文本解读,应依从文本特定的价值取向,并遵循文本解读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读懂文本是成功阅读的关键。解读文本、探究文本、超越文本,构成了阅读英语文本过程中循序渐进的三重境界。要研究阅读的三重境界以指导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55-56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材的文本具有确定性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示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参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这样。文本丰富的意义被单一的解读所代替。师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标准的分析所扼杀。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多元的文本解读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渐渐成为“新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要基于文本的内在超越:要由踏实的执行走向自主创生。  相似文献   

8.
英语文本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读懂文本是成功阅读的关键。解读文本、探究文本、超越文本,构成了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的三重境界。应从解读文本入手,进而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探究,才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解读能力.则是让许多语文教师犯难的事。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责怪自己的学生“要么不说,要么瞎说”。责怪学生“不说”者.认为自己给了学生大胆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同,但学生就是走不出狭小的精神洞穴,思维单一,思路刻板;责怪学生“瞎说”者.是因为在教师的一再鼓励、催促之下,学生绞尽脑汁后.发表的观点却是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让老师陷人另一种尴尬境地。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不说”与“瞎说”都属正常现象,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本来就具有依赖性、单一性、肤浅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由阅读一理解一思考一启发的思维全过程的展现。这样的读,感受最真实,最贴近本真阅读状态;这样的解读,也最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只有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有效指导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先要自己读,根据“读”来设计“教”,读的深浅决定了教的深浅。  相似文献   

11.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学的第一步.浅度解读往往表现为对作品浮光掠影式地浏览,用来教学生,往往导致语文课低效甚至无效.过度解读是指超越适当程度地解析文本,同样容易导致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恰如其分地读出作者的“意图”,读出作品的价值,即为适度解读.适度解读是语文教师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工具,解读文本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本解读有准确、深刻、独到三个境界,只有对文本有一个深刻的解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文本真正的内蕴,进而与自己的阅读、写作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除了靠大量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潜移默化、逐步提升之外,也是有门道的。找到这样的门道,就找到了解读的“钥匙”。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有三把重要的“钥匙”,分别是:抓文本矛盾处、抓文本反复处、抓文本易被忽略处。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上好阅读课的基本保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不少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没能正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度”,没能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一些过度解读文本现象的透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个性化文本解读融入课堂教学的现象近年来深受教育界关注,褒贬不一。教学文本的解读与一般阅读文本的解读存在差异,它需要指向教学目标、学生群体。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展教学文本解读。教学文本解读需要遵循源于文本、指向课标、依托教材、基于学生的原则。通过咀嚼文本、契合体式、追溯本源等路径,教师进行恰当的文本解读,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享受阅读世界。  相似文献   

16.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在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文本是小学生在校学习英语的主要载体。审视当下的小学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要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分关注语言点而忽视了整体结构。将思维导图融入英语阅读后,以它为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的结构层次关系,提取信息要点,了解文本逻辑关系,能使复杂的内容清晰化。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使教师找准文本切入点,整体细品文本,挖掘文本内涵,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对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教师指导学生就文本体裁进行阅读分类解读,旨在探讨合理有效的文本解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教师指导学生就文本体裁进行阅读分类解读,旨在探讨合理有效的文本解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初中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对英语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要俯视教材,二度开发阅读内容;平视课标,巧妙呈现阅读任务;仰视学生,优化设计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