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审美理想,以此为出发点与中国传统绘画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部分人物应是意境中景这一元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把他们看作景物,唯有将人物置于意境中去考察方能更好地理解此类诗歌。  相似文献   

2.
漫谈题画诗     
题画诗,是中国诗歌与中国绘画相互融合的艺术结晶。画上题诗,使诗情与画意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有助于丰富绘画的意境,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是画家借以抒发情感,阐述美学观点,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园林同中国文化艺术密不可分 ,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其深远意境 ,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园林中的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 ,使情与景统一 ,意与象统一 ,形成意境。园林意境还通过景题、匾额、对联、石刻、雕塑、建筑等 ,来直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 ,吐露作者的心声、造园的匠意。所以 ,中国园林被称之为“凝固的诗 ,立体的画  相似文献   

4.
谈中国园林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园林同中国文化艺术密不可分,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其深远意境,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园林中的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园林意境还通过景题、匾额、对联、石刻、雕塑、建筑等,来直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吐露作者的心声、造园的匠意。所以,中国园林被称之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传统绘画构图中的构图与意境的统一为切入口,通过构图的形式语言,三个基本特征去阐述构图与意境的统一,证明中国传统画具有西方绘画所没有的传统特色和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诗歌理论中的艺术境界。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追求这种艺术境界时易于走向偏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文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过多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意蕴所构成的意境,其结果往往影响了绘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意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象”与“意境”分别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在意象理论方面,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相通。而对于意象派诗是否也有“意境”,则有许多争论。该文试图揭示意境的心境本质,说明意境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共同追求,并对其意境进行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8.
浅谈意境     
尤培成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2):15-17,19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意境是一种文学形象,广泛应用于诗歌、散文、绘画、园林等一切文学作品中,是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共同追求的审美目标,独具中国民族特色意境的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即以情与景为基础,由创作者和欣赏者通过观察、体验、联想、想象所共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研究意境的形成,对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艺发展至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变革倾向,即诗与画的融合,遂使原为表现的诗歌而能兼具景物造型之美,原为再现的绘画而能兼具抒情写意之长,标志着传统诗画性质的一次巨大飞跃。而“诗情”和“画境”的结合,即中国文艺所特有的“意境”。“诗中有画”,即诗歌的景物造型化,它开启了有唐一代之特殊诗风,并成就我国诗歌进入其创作巅峰期。唐诗的景物造型化以通体浑融、互根互生的情景结构为基本特征,唐诗意境之奥妙亦正存于其中。此外,唐诗在关于景物造型的意境创造上应如何避免直白叙述、抽象议论,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营造中心意象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画的写意创作过程中,“意境”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中国古代多位画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绘画的“意境”内涵.在意境表现形式上有一笔画、水墨大写意与丘壑内营等等,这为领会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作品是通过物象传达作画者的思想感情,让观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发。因此中国画的意境这一美学范畴在对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中占有十分独特的位置,意境展现诗情画意,以独特的魅力感染人。  相似文献   

13.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美的表现方式入手,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易理的思想,分析了中国画的意境与神韵的特点、阐述了中国画境界美的形成和构成方式,提出了接触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传统工笔画的 "写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元文人写意画勃兴前,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态.受传统美学、绘画理论的影响,传统工笔画也具有写意性的特征.本文试图从画论的先导、书法诗意的融入及意境的营造的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入手,分析和探讨传统工笔绘画"写意性"的特征,从而对中国绘画传统作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黑白相守”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观念,是中国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黑白分割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研究中国画中”黑白相守”的形式规律,对中国画中”空白”的妙用、产生的联想和意境.对音乐与绘画异曲同工关系的探讨,并将传统“黑白相守”的构图形式与现代构成艺术学结合起来探讨,整体把握”黑白相守”法则,用“意”进行黑白分割,提高中国画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但是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困难.通过对唐诗景物造型特征的研究,以雅克不逊提出的"符际翻译"理论为方法论,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论证了画成为翻译唐诗意象、意境的有效辅助翻译手段,使诗歌"诗歌视觉化",可以更好的展现原诗的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绘画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具有自然造化之精髓,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绘画的艺术意境就诞生于外师造化、心物交融、重神轻形、画尽意在的审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19.
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是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这一翻译模式解决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问题。但是诗歌中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难题。唐诗具有景物造型的特征,诗歌展现的画面类似于"蒙太奇"效果。文章从唐诗意象的蒙太奇特征入手,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深入分析,从诗画同质的角度,并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论证画能成为唐诗中意象、意境翻译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境,究其根源是受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混沌美"的审美趣味的分析,试图折射出我国传统艺术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心理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