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兖州兴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称演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兖州兴隆寺之名最早见于隋代仁寿二年(602),名为“普乐寺”,是隋文帝诏令第二批在全国建塔安置佛舍利的五十三(一说“五十一”)个州寺之一。该寺院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改名为“中兴寺”。于神龙三年(707)二月复改名为“龙兴寺”,是该寺院沿用时间最长的寺名。自此,该寺与全国八十一州所置“龙兴寺”一道,成为该州地方官府于国忌日举行行道散斋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院在元代初年曾经因兵乱被焚毁。明代初年该寺院重建之时,因政治原因改名为“兴隆寺”。在明代,该寺院仍然是当地寺院和僧侣管理机构“僧纲司”所在的重要寺院。该寺寺塔首度修建于隋代仁寿二年,以安置朝廷颁送的佛舍利。现存之塔基与唐代成通十一年(870)十月所造立之“朱常庆等《陀罗尼经》幢”之间有一定关系,故其基座甚至基座之上的若干层塔身,也可能是唐代甚至更早的遗物。现仍保存在兖州市博物馆的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正月龙兴寺残碑中亦提及寺塔,故可以推断,唐至五代时期,该寺院始终存在着寺塔。宋代嘉祜八年(1063)再次建塔。该寺塔于清康熙年间因地震被毁,在对基本保持完好的下部七层稍作修整后,再于其上修建石栏和六层子塔,形成现在所见寺塔之形制。  相似文献   

2.
李森 《家教指南》2007,(6):33-36
通过对文献记载唐武宗、后周世宗两次法难和青州龙兴寺具体实物造像以及曲阳修德寺、博兴龙华寺、乡义寺集中掩埋多座寺院佛像旁证事例的分析考察,以更加坚实的证据揭示出龙兴寺400余尊佛像确实并非全为该寺一座寺院造像,其中还包括青州其他寺院的佛像在内.  相似文献   

3.
宋代文献中,较多地记载了有关功德寺观的情况。功德寺观是指私人建造、专为本家或本家先人作功德、求神庇祐的寺观。它主要表现为建于本家坟地的寺观,也表现为建于他处的香火(香灯)寺等。功德寺观的广泛存在是社会史和宗教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探讨.一、何人家得建功德寺院在宋代,佛教的功德寺院远比道教的功德宫观要多,有关记载也比功德宫观要完备,我们的讨论就先从佛教的功德寺院入手。据宋僧志磐记,功德寺院见诸官方文书,始于唐代.唐睿宗景云二年,“敕贵妃、公主家始建功德院”。代宗大历二年,“诏辅相大臣始建功德院”.这两则关于较早的功德寺院的  相似文献   

4.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开化寺是元氏县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寺院。开化寺兴盛于金元,这一时期寺院多次修缮,存留石刻众多。这些石刻清楚记载了寺院的历史沿革、建筑维修记录以及整体的空间布局。元代开化寺以山门、佛殿、法堂、丈室为中轴线,“宗派之院”分列左右,寺院布局规整,生活服务设施完备,为探讨汉传佛教寺院金元时期空间布局的特征和演变提供了详实而精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是佛教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其整体上呈现出衰微与变革之势。寺院僧人无法维护其寺产,寺产经常被社会各种势力侵夺,业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民国时期寺产被侵夺的方式大概可分为外部侵夺与内部侵夺两种,以外部侵夺方式为主。民国时期的寺院僧人对寺产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其维权主要是通过佛教组织,并借助法律诉讼工具。  相似文献   

7.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产生的西域寺院经济更是佛教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西域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管理模式和财产审计,对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伏牛山云岩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云岩寺现有的两块明碑的基础上,指出云岩寺的确是伏牛山上一座五脏俱全的规范寺院,云岩寺碑是明代寺院为了争夺寺产所做的一种图存的努力,碑中所记的僧人与他人争夺庙产的过程与来龙去脉,以及官府的断案等最后结果,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当时伏牛山佛教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进入研究政教关系的一面。现在学术界对伏牛山的佛教还没有研究,本文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史实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四川省成都市一座藏传佛教尼众寺院——铁像寺的田野调查报告,从寺院的历史起源和形成背景、寺院修行、寺院组织及戒律几部分进行的调查。特别是对铁像寺为藏传佛教尼众寺院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田野调查。本文的调查资料可供宗教部门、妇联部门以及佛教领域研究、妇女研究、社会性别学等研究者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了洛阳邙山、偃师平原、龙门西山出土的六件中、晚唐石刻,对其中的佛教信息进行了梳理.作者通过归纳认为这些石刻记事的内容表明:中、晚唐时代的洛阳,妇女多有在家信佛的习尚;受到家庭信仰习尚的影响,唐代妇女无论老幼每有出家从缁的;唐人倾信佛法的群体,多以寺院为思想寄托;中原地区在会昌法难之后,仍有东都安国寺、宁刹寺、敬爱寺、嵩山会善寺、般若寺、龙门奉先寺、河阳万岁律院等佛教寺院香火有绪,传灯不辍;唐末、五代之动乱后,封建政府对佛教寺院一仍行使着地政税收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范、王、刘三个秀才进京赶考.一路上他们饱游各地名胜古迹.一日,几人来到一古寺参观.这寺院修的气势辉煌、巧夺天工,最为奇特的是寺中一高塔.这高塔是建寺之时由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一般把祭视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官观)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称作“庵”。唐朝规定,创建寺院要向政府申请,得到许可,方准兴建;寺院的名称也由政府颁发。此外,当时也还有许多人私造佛堂,这一类就是所谓的招提、兰若。各地有多少招提、兰若,那是根本无法弄清楚的问题,就索性不去管它。本文所称寺院是指前者。(旧唐书·职官志)说:‘“天下寺有定数。”那么,这个“定数”究竟是多少?史籍中为我们提供了四个数字,唐太宗…  相似文献   

13.
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2公里处,是佛教传人我国后建的第一座寺院。全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36米。寺内佛教文物很多,有唐、宋石经幢各一座,宋以后碑石数十通。寺东南还有金代大定15年建造(1175年)的齐云塔,此塔为方形砖塔,外形呈抛物线形,造型稳健优美,有唐塔遗风。  相似文献   

14.
佑宁寺,原名郭隆寺,也叫二郭隆寺。位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公社寺滩大队东南。它历史悠久,几经兴衰,名僧辈出,著作如林,是格鲁派在青海地区修建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寺院之一,号称“湟北诸寺院之母”,  相似文献   

15.
建初寺是江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其所在地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由于南京明代大报恩寺遗址的发掘与重建以及建设"佛都文化"的需要,建初寺的问题被再次推向公众。该文立足史料学,对建初寺的地点进行了考证,推断其在今南京市中华路与长乐路交界处附近,并分析了宋元以后南京地方志及明清私人撰述中出现谬误的原因,再次强调建康城研究中史料辨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古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寺院组织管理者主要有上座、寺主和维那统领。僧官作为朝廷设立的官职,负责总领全国的寺院管理和佛教事务。寺院每年年初都要对财产进行审计,前后任交接更是如此。寺院的慈善事业属于寺院开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赈灾济贫和医病。正因如此,佛教寺院经济才得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龙兴寺研究     
龙兴寺,其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亦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通过对龙兴寺兴建之由、历史演变之梳理,可以勾勒出龙兴寺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御制《龙兴寺碑》、御制《大龙兴寺律僧法》以及与龙兴寺相关的各种建筑,都是对佛教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承载和弘扬。在新时期,如何定位自身,如何处理好与俗世的关系,这是龙兴寺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三教合一基本完成,佛教世俗化、平民化特点显著,佛教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完全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受佛教福田思想的影响,宋代僧众和寺院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佛教也扩展了生存空间,推动了自身发展,实现了佛教发展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以来盛行刺血写经,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反映了佛教刺血写经与儒家价值观之冲突。牛肃志怪传奇集《纪闻》中"屈突仲任"故事以及敦煌老人刺血写经的题记,则显示出刺血写经在佛教地狱信仰背景下在庶民间的转变,可视为佛教中土化、世俗化历程中的一个侧影,故敦煌写卷《灵州龙兴寺白草院史和尚因缘记》具有重要的宗教思想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主要分析了古龟兹国石窟寺院中的"连通建筑"。连通建筑指的是石窟寺院中连接单个洞窟、洞窟组合、区段等不同单元的建筑结构,包括前室、阶梯、甬道、小径和广场。针对连通建筑的调查表明:石窟寺院乃是一处经过精心规划且功能完备的宗教聚落,连通建筑的存在使得寺院内不同单元之间实现了实际的或者象征性的连接。除分析尚存的连通建筑的不同类型之外,也试着提供适用的理论分析方法,以此加深对石窟寺院运作机制的理解。最后,基于龟兹石窟寺院中的相关资料,认为连通建筑这一概念可沿用至其他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