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盛唐的三大诗人之一的王维与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由于母亲的影响、仕途坎坷及亲人的离世,王维不可避免的受到佛教禅宗愈来愈深的影响。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歌创作中的佛光禅影就是受到佛教禅宗影响的表现。这些渗透着佛光禅影的诗歌阐述了佛教禅理和王维的禅居生活并营造出了禅境,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艺术思维与佛教禅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相似文献   

3.
王维的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佛教禅学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唐代,虽然儒、释、道三教鼎立,但事实上佛教的发展最为兴盛,各种佛教宗派相继发展成熟。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而禅宗对封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普遍而重要。许多著名诗人皆曾学佛参禅,如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人皆与佛教关系密切,在他们的诗歌中也深深打上了禅的印记。所以,尽管以禅喻诗的理论在宋代才开始出现,而禅与诗的联系则在唐代便已发生。此时,禅宗迅速发展,已渗透于其他各宗派之中,且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和生命力,也愈加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曾有过一种独特的气象:汉魏以后,由于佛教的传播和禅宗思想的流行,以诗论禅、援禅入诗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占诗成为雅趣,历代诗人以此相沿成习,诗学与禅义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及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之论一出,却又引发了一场是非之议。争论的焦点就是诗歌的创作欣赏和学习是否等同于参禅。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禅宗凝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灵感与智慧。对于禅学造诣颇深的王维来说,佛教与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生活情趣、艺术思维及审美观照方式无不与禅宗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王维常乐于禅,其诗往往能流露出一种禅悦的清新与空灵,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让禅与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在中国古代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历代学者对诗与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宋代诗学受禅宗影响出现以禅入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等观念。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宋代诗学相应出现“妙悟”、“熟参”观点;禅宗发展过程中出现“顿渐在机”观念,受其影响诗学中也有“活法”观念。禅宗“顿渐”观念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本文对于宋代诗学中悟、参理论与禅宗的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诗禅合一--试论王维诗歌的静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禅宗思想有一定的联系。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构设了一种“诗禅合一”的静境美。  相似文献   

8.
高慎涛 《天中学刊》2006,21(4):95-98
王维是文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个代表性人物。20世纪尤其是近20年的王维与佛禅研究尤显兴盛,主要集中在王维佛禅思想、王诗的禅意、诗与禅宗关系、禅诗中美学思想、画禅关系、僧人交往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一、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禅宗角度探讨苏轼的诗论与诗作的特点。指出苏轼由于对禅宗思想领悟很深,与禅宗结下不解之缘,因而写下许多以禅论诗和以禅入诗的佳作,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沈火种 《江西教育》2006,(12):30-31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个“悟”字,道出了诗道与禅道的会通之处,“悟”字也点出了充满东方智慧的奇妙…  相似文献   

12.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思想的土壤上逐渐发展,并且最终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唐朝,随着文人对佛禅的接受和拓展,诗与禅开始了相融相通。这样的结果使诗与禅各自的文化都有了新的发展,诗境中蕴含着禅理,禅境中蕴含着诗韵。于是,诗境与禅境在一定意义上有了审美联系。  相似文献   

13.
《南柯记》以佛教"三法印""一实相"教义作为戏曲的结构和立意,以"假幻现真"的人物命运构成戏曲主体,使禅宗思想舞台化,在禅诗妙趣的艺术审美中达到感化观剧者的戏曲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烂若星河的诗海之中,常可见到许多描写山水风景,及身处风景中的禅者的禅诗。这些禅诗的作者,大都是对佛教颇有参学体会的佛教居士或者僧人。禅宗的般若理趣,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炎炎夏日里,品读那些禅意盎然、禅味悠悠的绝妙诗歌,暑意顿消,一种清凉惬意的感觉便会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5.
妙悟论     
以禅喻诗,在宋代不算新鲜,最多能说上是一种时髦,禅宗发展到宋代已趋向成熟,一些禅宗典籍如《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等应运而生。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以及胡人的大批入侵,使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又开始出现或重或轻的动摇,大批文人骚客出没于寺庙禅宗大师之间,寻找他们的第二精神栖息点;而一些禅宗大师为了宗教的甚至是市俗的需要,也和这些文人骚客打得火热。以禅喻诗、以禅入诗、以禅论诗的风尚成为必然,连大文人苏东坡也情不自禁说“每逢佳处辄参禅”。韩驹、曾几、杨万里、吕本中等辈纷纷将禅与诗联姻。可惜,他们仅仅说了些片  相似文献   

16.
从“诗禅合一”的角度看王维深受佛家禅宗思想的浸濡,使其山水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禅”,“虚中蕴实、象中寓理”,巧妙的传写了禅意与禅趣。  相似文献   

17.
笔者试图通过对禅诗与非禅诗的比较解读,了解禅宗与唐宋诗人的因缘关系,从而把握唐宋诗人在禅诗中流露出的心态。以引导学生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困厄,调整自己的心境,以更好的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生活,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对禅宗起源的探讨也是对佛教进行溯源的过程。禅并不是佛教的专利,而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中国、印度等国家都有参禅、悟禅的现象。禅主静,中国的理学和西方哲学中都有主静一面,所以,"静"是人类生知、生智的精神现象。而佛教禅则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禅的深刻意蕴和现实修为。佛教把习禅作为人类共知的开发心智的行为,禅定修行悄然兴起,这也是禅作为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见证。  相似文献   

19.
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话中一个重要现象。但历来学者,多只注重研讨严羽如何将禅宗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于论诗,而对诗禅特质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不甚了了。其实严氏正是在认识到诗禅关系十分“亲切”的基础上,借禅为刀,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本文即以《沧浪诗话·诗辨》为中心论题,结合其他受严氏影响的诗话家的有关论述,对诗禅在特质上的异同以及在审美体验、表现方式诸方面的渗透影响作出辨析。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禅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特殊经历使他逐渐接近并笃信禅宗,禅宗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还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但我们还应认识到,禅宗对他的影响并非无处不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是在禅道融通的背景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