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分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个部分,共五册.现将教科书中对中日关系、中日文化交流、日本历史以及日本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作一简要概括.一、两次中日友好交往的高潮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国大陆居民为逃避暴政,经朝鲜半岛或直接从海上漂流移居日本.他们带去了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传说中的徐福(即徐市)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在日本,徐福被尊称为“司农耕神”、“司药神”.这个传说反映了这样一个史实,即早在公元前后,就有中国人渡海到日本定居,并传播文化和生产技术.对此,<中国古代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时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讲迷信,希冀长生不老,曾多次蹈海觅寻仙药以求不死,规模最大的是公元前219年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明载史籍,而且很多近代学者都加以论证了,不久前更有人考证出当年徐福东渡的航线及其故乡在今江苏赣榆县徐阜  相似文献   

3.
海洋生物药是指只从海洋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海洋中丰富的海产动植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水产食品,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药物,而且许多海洋药物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作用独特,因此研究海洋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海洋药物发展史及我国海洋药物发展情况海洋药物的开发利用已有很古远的历史,我国在三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文蛤主治疮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徐福带500童男童女去多方寻求“长生不老药”,据说徐福给秦始皇奉献的“仙药”就是海带.一百年前在李时珍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中就已收集了90多种海洋药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最早的帆也许出现在商代,这从甲骨文中可以窥见一些端倪。而从考古挖掘中也可以看出,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应该已经在船上使用帆了,在战国墓中出土的铜器顶盘上雕刻的船纹中有帆的形象(图1)。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派徐福东渡日本,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说明秦朝的船只已能远涉重洋。  相似文献   

5.
六、徐福:男,生于秦朝。奉秦始皇命令,为求长生不老之药,亲率五百童男童女,出蓬莱,过黄海,历经千辛万苦,仍百折不挠,最后终于到达日本。虽未能寻找到长生不老之药,却开创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先例,成为中国向外输送人才的典范。七、嫦娥:女,生卒年月不详。首次完成登月任务的中国女宇航员。为了追求爱情,达到与心爱的人吴刚长相厮守的目的,发扬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苦练飞天技术,最终登上月球和吴刚在桂花树下相会。八、花木兰:女,北朝时期人。花木兰的父亲让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花木兰欣然应允。花木兰在战斗中英勇杀敌,战绩显著,多次受到…  相似文献   

6.
“启奏皇上,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那是神仙的住所。若能求神仙赐予仙药,陛下就可以长生不老。”“果真如此?那么,朕就命你前去求取仙药。”上面的对话引出了两则故事。故事之一:齐人徐福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并从国库中领取了大量资助,入海求仙去了。始皇帝左等右等总也等不到回音,于是他开始不耐烦了:“都是骗子!徐福要走了那么多钱,却连个神仙的影子也寻不回来!”正当秦始皇骂骂刚刚地要动杀机时,徐福却忽然派人回禀皇上:刘、人等已探明,东海之中确有仙药,只是水怪作祟,不能前往。皇上不如派人射杀这些较龙…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日本各地有着许多关于徐福的史迹和传说。乃至习俗?为什么日本古籍所载开国天皇的事迹与徐福诸多巧合?为什么民族自尊心极强的日本国民热衷于祭祀中国的徐福……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方士徐福赴东海求取仙药,一去不见踪影。于是,对徐福的去向,两千多年来  相似文献   

8.
徐福东渡日本为秦始皇寻找不死药的传说由来已久。日本方面有研究说,不死药名叫“千岁”,就出产红地处濑户内海的祝岛。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小说“人仙妖鬼婚恋”母题的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汉到清的中国古典小说中 ,存在着一个数量巨大、特色鲜明、历史连贯的“人仙妖鬼婚恋”母题作品系列。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 ,通过大量的人类学、神话学材料 ,可以证明这一母题的发生源自世界原始文化共有的“人 /神恋”原型与“人 /神感生”原型  相似文献   

10.
日本,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从传说中的“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日本”,至唐代两国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各个领域的频繁交流,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可以上溯数千年。然而,近代的日本却是一个在所有中国人记忆里烙下深深血印的邻邦。甲午海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中国第一圣山”(日本学者中村裕一语)的东岳泰山,在远古时期,便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引发先民的无比崇拜;自东汉以降,泰山之神日渐人格化,司掌众生生死、主宰人间祸福的“泰山府君”形象开始走入世人的心目中,这一信仰在后来又融合了佛教中的地狱之说,得到广泛传播与崇信.这位“泰山府君”,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其“山岳至尊,万神领袖”的显赫偶象,而且还曾“东渡”日本,成为在大和民族中影响最大的中国神祗.泰山神信仰东传日本的故实,应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值得探寻的一叶.  相似文献   

12.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课本注释,大体精当,但仔细推敲,其中也有一些可商榷之处,现举三例,以供参考。一、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原注:“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商榷:“海客”,此处恐不可作一般“航海的人”(如航海的商人、由海路往来日本等国的外交使者、僧侣、留学生,等等)理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欲求神仙长生不老之术,“齐人徐市等上  相似文献   

13.
田霞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43-146
作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词,考察了《圣经》中的God与中国的“上帝”和“神”各自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后发现,God在宗教形象和文化内涵上并不等同于中国的上帝或神;在这种跨文化词的翻译中,所谓的“神”已不再具有它原始的文化内蕴,而是演变成了西方的God和中国的“上帝”和“神”的形象复合体。由此可见,这样的跨文化词的解读和翻译应该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论文指出文化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和交际性的问题,并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策略,这有利于加强本土意识,凸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避免卷入到文化殖民霸权的意识中去,在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和互补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我主要从事日本后现代批评的研究,同时也涉及到战前战后日本对中国的研究这一方面,2011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氏兄弟与日本》一书,其中有一半篇幅介绍了战后日本的鲁迅研究,从竹内好一直到现在的代田智明。顺着这条线索继续往上推,最近主要是做二战以前日本人有关中国的研究,而且不仅仅是文学方面,更多涉及到明治维新以来一些人士有关中国社会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整体分析等。以前,我们称这些为“汉学”或者“支那学”,如今叫“日本中国学”。  相似文献   

15.
中日文化体系的特征、伦理价值的取向和自然观念的认知等方面各有特点:中国文化的稳定性、封闭性与日本文化的流动性、实用性;中国“孝道至上”与日本“忠德优先”;中国的“天人合一”与日本的人、神、自然一体化。中日两国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只有理解异文化中的“异”,己文化中的“已”,才有利于我们对日本语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日语中会有这么多的汉字?汉字又是什么时候传人日本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传入日本的汉字有什么影响?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有哪些不同?针对上述问题我查阅了有关文献和资料。根据中、日徐福研究协会的学者研究:徐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东渡日本的友好使者。徐福东渡之事最早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义楚六贴》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徐福亦名徐市(fd),是秦代著名方士一崇尚道家哲学思想的高级知识分子,精于医学、天文、地理、航海,以及医药养生之道。受秦始皇派遣,他率三千童男女、船员、百工等大批人员,…  相似文献   

17.
刘梅 《辅导员》2009,(24):54-54
在上世纪后期英国的历史课程改革中,“神人”被引入到历史教学领域,被视为一种引导学生历史思维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神入”的教学也由西方历史教学界传人我国,引起了学者和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究竟是什么“神入”?如何对“神入”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82年在江苏省地名普查工作中,发现了赣榆县金山乡的徐阜村。笔者认为这个“阜”字可能是“福”字的同音(讠为)变,而“徐福”当是历史上的秦方士徐市。于是,笔者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文物而追溯考索,于1983年6月写了一篇《秦代方士徐福东渡日本新探》,  相似文献   

19.
徐福东渡日本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关问题的研究正在深入。本文就东渡时间问题进行了论证,既考之于《史记》及有关著述,也从地方志中撷取材料,还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方面进行论证。结论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徐福从达蓬山启碇出航。  相似文献   

20.
"永垂不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永久的愿望。 从秦始皇派徐福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上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到汉武帝四处寻访"不死之药":从古埃及法老煞费苦心的木乃伊,到现代人将尸体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