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莫梅锋  刘欣 《新闻界》2007,(4):14-16,43
本文结合《超级女声》个案实证研究"传受合一"传播模式。试图构建一个既能清楚客观地揭示"传受合一"的内在机制,又具普遍指导意义的"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现实框架。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电视从"宣传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显示了其艺术传播地位的独立,也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本体的自觉;而"传-受"关系的确立则是基于传播文化的本性,并且构成了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进而,也正是基于"传-受"关系而建构起一个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它一方面能够促进并制约着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反馈,另一方面,更能够有效营造生动活泼的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审美场".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媒介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传者中心发展到受者中心。但随着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步消解,于是有人提出传受合一的理念。但在当前媒介形势下,传受真的能够合一吗?我们又该怎样去建立和谐的传受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全民织网"的Web2..时代,无数普通人成为信息的主动生产者、发布者、传递者和组织者,并以新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这种全新的传播生态中,组织与外部环境(尤其是普通社会公众)是依据怎样的关系进行信息交互和传播活动的呢?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的"传者一受者"关系相比,组织与普通社会公众的传播关系是否出现了新变化?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在Web2.0时代,由于普通社会公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和力量的上升,在组织面对社会公众进行外部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正逐渐演变为更为平等的、双向互动的、充满人情味的"对话者"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考察了当前广播媒介新型传受互动理念的建构,包括以下内容:广播的互动传播模式体现为传者间、受众间、多媒体受众间的综合互动;广播的传播路径呈现为传统模式与新媒体模式融合的多元化发展;广播传受互动理念,不仅体现在应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互动形态的多样化,也体现在基于网络、线下圈子、用户自制内容等三条宏观路径上的最优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曾学远 《声屏世界》2017,(10):60-62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也是媒体加强传受互动、受众介入传播的过程,其互动方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不断改变着传受关系和传播模式.受众需要传受互动的驱动力量,而数字和虚拟现实技术更在需求与满足、现实与梦想之间达成平衡,让人人深度参与互动,获得实现梦想的体验.收视调查已经透露出了市场先兆,未来四种能满足受众拟真体验和自我实现欲望的节目将帮助媒体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7.
网络谣言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双方通过不断互动产生和传播的,传受主体也在互动中发生了角色变化。为此,本文试借鉴社会互动理论,在对网络谣言传播本质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谣言传播中传受主体的社会互动与角色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进化路径与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东耀 《编辑之友》2015,(11):72-7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技术、服务和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WebN.0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标尺及进化的路径.Web1.0、Web2.0、Web3.0、Web4.0等代表着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新闻传播业具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媒介融合的发生并且持续推动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和互联网的进化路径密切相关,互联网的进化重构了传者与传者、传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关系,这是媒介融合的核心.追求人机合一、传受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幸运52》和《开心辞典》两个成功的益智节目在处理传受关系方面的技巧,提出益智节目在步入成熟期后应该重视传受关系的处理,一方面满足受众合理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引导受众更新健康需求,从而为形成和谐的传受关系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戴慧祺 《新闻世界》2014,(2):110-111
微博这种传播平台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当前众多研究仅仅关注微博媒介本身,对于传受心理方面的研究甚少。然而人类作为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和承受者,他们的心理对于媒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在探讨微博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传受心理,提出了"策划心理"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去规避微博传播中的一些问题,以期提高微博传播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网络推手出现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媛  张曼玲 《新闻界》2008,(3):26-28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推手"出现的必然性作了细致而透辟的论证,同时也对网络推手的理性嬗变趋势作了简单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知识受众及其合法权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知识受众”是在以往“读者”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知识受众本位观是图书馆应当弘扬的现代理念。保护知识受众的合法权益 ,是知识受众本位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落实 ,也是法律精神在知识活动领域的正当切入  相似文献   

13.
樊昌志 《新闻界》2008,(3):70-71
本文以"于丹现象"中受众的接受行为为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快餐化的受众动因。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似乎是一把双刃剑 ,它为受众调查和内容分析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是多年来研究者们所遇到的一些老问题依然存在。大众传播研究趋于改善还是恶化 ,将取决于研究者使用互联网的技能。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amines audience duplica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audience of one program also watches the other, and its determinants. Using peoplemeter data from Guangzhou, a multichannel and multicultural television market in China, the study tests the intertwining effects of media structural factors and audience preference factors on audience duplication levels of program pairs.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he two types of factors. A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which these two types of factors together explained 59%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audience duplication.  相似文献   

16.
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与满足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4):15-19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5个主要动机是(按其重要性排序):“工具性期望”、“资讯性期望”、“替代性期望”、“互动性期望”和“创新性期望”,而且他们对手机阅读所提供的不同服务的满意度认知与他们对手机阅读使用动机的重要性认知基本是吻合的;除了使用动机之外,影响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使用频率、依赖程度、阅读场所、阅读方式和使用手机类型这5个变量。  相似文献   

17.
Audience measurement data are increasingly central to what many media corporations produce, yet much of these data are inaccessible to scholars. I therefore argue that cultural studies is in need of an audience studies revival. Fan studies continues at strength, but a wider range of audience studies is required to counter and to interrogate the occasional proclamations that companies such as Netflix, Facebook, and Google share with us about audiences and users.  相似文献   

18.
Non-profit news publishers, a small but growing piece of the news media environment, often explicitly attempt to build strong ties with their audiences. Many assume this approach differs from that of legacy newsrooms, which have historically kept the audience at arm’s length.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this distinction has blur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reporters and editors at a daily newspaper (The Chicago Tribune) and a local news non-profit (City Bureau) reveal that: (1) both organizations are pursuing a mor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audiences; and (2) this pursuit is ill-suited for the traditional mass audience approach to news production. I conclude that journalists aspiring to work more closely with the audience find greater success when that audience is narrow to begin with.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校园SNS受众媒介使用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恂  古玉立 《新闻界》2008,(3):48-51
本文调查了我国校园SNS受众的社会结构特征、媒介接触情况、媒介使用偏好和媒介使用满意程度。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了我国校园SNS受众的一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证明寻求网络认同依然是SNS媒介使用的首要功能,人际交往并没有现实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