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螳螂拳不仅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螳螂拳之美是通过习练者的拳架和神态等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来展现的,并以此引起习武者自身对美的体验和观众对关的感受,使人欢快、愉悦地领悟到螳螂拳之美。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结合对螳螂拳的理解,从传统美学的视角,对螳螂拳之美进行了再认识,旨在把握螳螂拳之关的精髓,提高螳螂拳的演练水平,这对继承和弘扬螳螂拳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阳是螳螂拳的发源地,螳螂拳的故乡在海阳。这是根据历史文献考证得出的结论。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实的生活中,螳螂拳在海阳的影响是大而深、远而长的。凡是到过海阳,接触过海阳螳螂拳传人,对海阳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周振东 《精武》2004,(6):5-7
螳螂拳.创于胶东,以其独特的神韵蜚声海内外。作为螳螂拳嫡系的太极螳螂拳.更以其独特的手型、空灵的劲道、佼人的战绩令无数江湖豪客、武学志士为之称道。经几代宗师苦心研究,太极螳螂拳已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高健 《体育世界》2014,(11):63-6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螳螂拳美学特征结合作者自身多年技术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总结,着重从螳螂拳的形体美和技击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对螳螂拳特点的理解,从美学的视角对螳螂拳进行了再认识,旨在把握螳螂拳之美学精髓,提高螳螂拳习练者的演练水平,这对继承和弘扬螳螂拳文化内涵,提高螳螂拳技术层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英杰 《精武》2009,(4):23-23
螳螂拳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清道光年间梁学香所创,由郝恒禄、郝宾传到东北,所谓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指技击手法精准,招式连发,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称“梅花”。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形神、虚实、刚柔、气势、风格、流派等方面论述了螳螂拳的套路特征,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传统螳螂拳的风格特点和当今螳螂拳竞技套路的风格特点。如今螳螂拳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使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和娱乐性。本文就螳螂拳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郭荣浩 《精武》2010,(8):12-12
螳螂拳以其象形取意、刚猛矫健、敏捷精巧、着重实战的鲜明风格而闻名于世。螳螂拳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朗所创。王朗自幼习武,因见螳螂捕蝉而创出螳螂刁手,再糅合当时北方流行的十七家拳术手法精髓而创出螳螂拳。  相似文献   

8.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莱阳螳螂拳对中国近现代传统螳螂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被国家定为传统武术比赛表演项目。提起螳螂拳,螳螂拳爱好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想起  相似文献   

9.
青岛市螳螂拳研究会于1993年12月22日宣告成立。 青岛市螳螂拳历史悠久,门派众多,许多拳师在研究和发展螳螂拳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改革开放的政  相似文献   

10.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追捧的熟点,随着螳螂拳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螳螂拳理论研究也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视角入手,分别对螳螂拳的历史沉淀性、流变性及活态传承性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历史文化与螳螂拳形成和发展的联系,为螳螂拳研究方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12.
霍瑞亭 《精武》2011,(1):85-85
少林螳螂拳也称少林罗汉短打螳螂拳、通臂螳螂拳、九字螳螂拳。自王郎祖师首创螳螂拳后经福居传至北京白云观道长闫万修。闰万修承其衣钵传至恩善耆、后有沧县城东大白头村(也称大白兔村)杨俊谱。他跪拜恩善耆为师得全部螳螂拳技艺并创立福顺镖局课徒授业。杨俊谱一生传人扬名者甚多,众多弟子当中以其子杨进元、以及杨德清、杨德符、杨德玉,  相似文献   

13.
《精武》2009,(1)
七星螳螂拳名家邵景福简介邵景福,徐州市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徐州七星螳螂拳馆馆长,徐州市青少年宫武术、散打总教练,七星螳螂拳第九代传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辅导员、国家二级武术裁判。邵景福自幼练习武术、摔跤,兼习拳击,得到著名武术家、七星螳螂拳第八代传人臧思勤先生真传后,他闻鸡起舞、潜心研习螳螂拳技法二十春秋,  相似文献   

14.
钟光辉  刘连洋 《精武》2007,(5):48-48
郝家所传的螳螂拳法属于梅花螳螂拳系,全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梅花太极螳螂拳,是山东螳螂拳派中主要的一支,主要流传于我国山东、华北、东北、广东、香港等地及日本、南韩、俄罗斯、东欧各国。  相似文献   

15.
孟宪良 《精武》2005,(12):49-49
螳螂拳堪称武术中的瑰宝,既适合健身养生,又是防身的法宝,老少皆宜,其最大的特点是变化很多。螳螂拳讲究身法灵活,出手如电。以力学为主导,以寸劲为动力。  相似文献   

16.
石民琦 《精武》2006,(6):52-53
螳螂拳发源并盛行于山东烟台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炳霄、赵珠、梁学乡、姜化龙、宋子德以及崔寿山、李坤山、王玉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人。其中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功精艺纯,名扬天下, 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尤其是崔寿山先生作为螳螂拳一代宗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7.
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  相似文献   

18.
太极螳螂拳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林 《精武》2004,(6):15-15
一、太极螳螂拳名由来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莱阳,后在胶东半岛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勃手螳螂等。流传于烟台、莱阳之外的螳螂拳流派更多。  相似文献   

19.
为完成学位论文,2005年3月25日和5月3日,我约同好友杨宏志和梁国爱先后两次到螳螂拳的故乡海阳和莱阳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螳螂拳的变迁与传承的故事,亲身感受了那里的风土人情,收益匪浅,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20.
以“烟台螳螂拳”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社会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烟台螳螂拳的起源、流派、申遗之路及发展历程等进行分析,并对烟台螳螂拳的发展战略进行探讨,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旨在为烟台螳螂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