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人类传承的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莫过于她的信仰。祭海,是沿海地区因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而举行的民间祭祀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海洋文化特色。文章考察了浙东蓬莱仙岛的地域环境与祭海由来,展示了浙东民间信仰的海神谱系与祭海仪式,并对近年的“祭海谢洋”大典进行回顾与梳理,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青岛田横镇祭海民俗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每年谷雨前后,渔民们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选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历经500年的传承洗礼,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的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田横祭海节已发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成为一个独特的海洋文化节庆品牌。  相似文献   

3.
会盟制度是蒙古封建主商讨军国政务的一种议事机构.顾实汗统治青藏高原后仍沿用蒙古旧制,建立了青海会盟祭海制度.清廷为整顿青海蒙古,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管理,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借以参与会盟祭海活动达到控制蒙古诸部的目的.会盟祭海也随着青海蒙古由强到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已经开始与海外相连,徐福东渡、郑和下西洋这样的航海史实家喻户晓,古籍中的历代祭海文更是海神信仰和多样祭海仪式的例证。北海外沙龙母庙于2013年6月22日至24日举办了龙母诞祭祀,诞期前的准备、庆诞仪式过程和诞期后的活动繁复多彩,展现了外沙海神为主、多神祭祀的信仰格局。  相似文献   

5.
泰山娘娘与海神娘娘是山东地内最广泛的神灵信仰,是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代表。本文通过对二者神灵信仰的源流、历史及信仰内容的比较,进而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内涵,显现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随着京汉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带有海洋气息的京族人过春节并不是孤立的文化事象,春节前后一个多月,包括做“年晚福”、扫墓祭祖、吃“散年饭”、到哈亭公祭祈福、拜社神、祭海祈福等习俗,是一个综合性节庆系统.京族哈亭事务委员会所延续五百年的族内“村翁”组织,使京族春节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特征、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所谓海神,是指人类在向海洋发展与开拓、利用的过程中对异己力量的崇拜,也就是对超自然与超社会力量的崇拜。所谓海神信仰,是人们在海洋活动中所产生的对神灵的信仰现象。而海神信仰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在中日文化,或者说中日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断发纹身、禁忌等两个典型例子,就可以阐明习俗是海神信仰的现实的、实体的反映,也体现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在习俗和海神信仰层面上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8.
祭海是青海湖地区民族民俗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其植根于当地及周边民众生活中的根源之深而言,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民俗信仰是人类在特定心理安全的需要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青海湖祭海仪式则较为全面地满足了当地民众心理慰藉,同时也反映了当地民众追求平安、吉祥、和谐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9.
民俗活动是仪式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浙东传统礼俗仪式中,民众世代遵循固有的以锣鼓为主导的用乐方式。庙会社火、祠堂祭祖、迎神赛会、节日灯会、祭海谢洋、舞龙耍狮等民俗活动及音声技艺表演中,锣鼓不可或缺。锣鼓音声与礼俗仪式共生互动,是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景观,也是浙东锣鼓成为民间仪式音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封禅是汉代帝王热衷的一项祭祀活动。它是帝王借祭告神灵强调君权神授的一种手段。封禅既可以帮助统治者向神灵祈求长生,同时也可以为人民祈福。汉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也促进了封禅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客家研究的蓬勃发展,台湾客家族群特有的"义民爷信仰"也受到重视。目前台湾有关义民爷信仰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争论义民在台湾历史的定位,以及林爽文事件中有关客家义民军的史料,甚至于因为不同的族群立场,对义民爷信仰有不同的解读。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及其变迁,一般客家民众如何看待义民爷信仰及参与义民爷信仰的情形等,仍然有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讨论关于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变迁争议,援用渡边欣雄的理论阐释"神、鬼、祖先"的动态变化逻辑,并且了解信徒如何看待义民爷;借用宗教人类学有关"祭祀圈"的研究成果,检视义民爷信仰的发展和检视祭祀圈概念本身是否有其限制;从苗栗客家义民庙的实际田野观察,探讨义民爷信仰的仪式特色。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鬼神观既是中国悠久的鬼神文化的产物,又是对传统鬼神观进行深刻变革的结果。孔子通过对鬼神的内涵及象征意义予以新的诠释,赋予鬼神以浓厚的人文色彩,从而把宗教意义上的鬼神转变到人文意义上来,并借助鬼神实现其政治主张和道德理想。孔子关于鬼神的独特见解,突显了化宗教文化为人文文化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长期流行着一种有别于儒释道三教的传统宗教,其核心就是对天地、鬼神的信仰.古人坚信正是无所不在的“神”,才使得他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先民心中的神是山岳湖海的精灵,是天堂地狱的主宰,是芸芸众生灵魂的皈依,是逢凶化吉的救星.昭通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地名,反映了先民们的人生百态,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不仅是研究宗教文化的珍贵史料,也是了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5.
泉州晋江草庵是国内著名的摩尼教遗址。近年来,通过在草庵及其周围一带进行田野调查,发现苏内村境主宫的摩尼教神灵,摩尼教宗教活动至今仍活跃于民间。草庵摩尼教在明代几经打击而日渐衰微,但并未消亡,它只是变成民间信仰中的一个别具色彩的支派。由此可见,关于摩尼教消亡的时间问题必须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稽神录》是宋初徐铉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这部小说集充满浓厚的宗教意蕴。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神鬼怪异故事,不少故事有着浓厚的因果报应思想,而果报思想又有力地支撑着作者所建构的神鬼世界。这些都表现了宗教的神鬼观念对《稽神录》创作的巨大影响和渗透。因此,此书值得从宗教神鬼观念的视角来进行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风水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建筑是道士布道传教,供奉、祭祀神仙牵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它不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而且其建筑设计也体现了风水理念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祭祀社神是农耕文化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中国人的社神崇拜从农耕时代就开始了,目的是祈求养育万物的大地赐予人们五谷丰登,保佑百姓幸福安康。祭祀土神礼仪隆重,祭品丰富,在向神灵敬献美酒的同时,还伴有音乐歌舞,慢慢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社祭坛上的封树,是国土的标志,也是王权的象征,"社稷"由土神和谷神祭祀演化成国家民族的代称。这一重要的农耕祭礼我们可以从出土文物和汉字中找到印记,文物图纹和汉字图像的解读,为还原历史提供了更直观的研究手段,所以,图文承载的是一部固化的农耕历史。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古文字、古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从宗教学角度对商周时期的社神崇拜进行了初步整体考察 ,力图明确这一时期社祭的一般情况、社神权能的变迁及社神在当时宗教神灵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硕果,在其各自发展过程中必将受到对方的影响,事实也确实如此。而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历史上,宋元明三朝是道教大盛的时期,作为此时间段里诞生的作品"三言"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影响,在此,我们重点讨论道教神仙信仰对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