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的小说理论最具现代性、先锋性,以重情感的真与美为轴心构建起浪漫抒情的"自叙传"小说理论体系.他从重主观情感、"表现自我"出发探索中国小说的"现代性"和小说文体性质;他又以坦露内心忧伤情感、迷恋自然铸成其浪漫主义;对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论述和小说批评,仍然以情感的真与美为原则.他是"主情主义"的小说理论家.  相似文献   

2.
小说阅读重在情感线索的把握,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与小说人物同喜同悲,表明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实现与小说作者以及小说人物的深层对话。小说情感的梳理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切入,把握情节发展,品读人物描写,分析环境描写作用,体会细腻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伤逝》具有以"哀痛悔恨"为内涵的情感要素,这些要素描画出了以暗灰色为主体的情感色调。这种情感要素既来源于小说叙事,又烘托了故事氛围,配合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情感魅力和撼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4.
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很多电影的拍摄都离不开小说。但是电影又不是对小说文本的直接复制,而是根据电影拍摄的需要,或者创作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对小说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动,这样的变化对于不同文本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活着》这部笼罩在悲剧之中的小说和以这部小说为基础改编拍摄的电影悲剧情感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个体体验"与"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悲剧精神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小说《理智与情感》中埃利诺和玛丽安分别是"理智"和"情感"的代言人,这是读者之间达成的共识.经历了失恋打击,并最终由感性变得理性是玛丽安的成长,更是作者置理性于感性之上的例证.但是,这些显而易见的"理智",以及由"情感"到"理智"的转变,并不是小说中"理智"的全部.本文将从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入手,挖掘小说中隐藏的多维...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情感结构"分析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认为小说以哀悼和忧郁为情感要素,构成后"9·11"情感结构,以展现伪装、倒置等情感回应方式和具有流动性的儿童视角,不仅使单纯、稚嫩的儿童视角与相信"不言自明之理性"的成人视角形成鲜明对照,而且产生"崇尚自然"的情感再生力量,为充满创伤的后"9·11"情感主体赋予反思性希望。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家族叙事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但对于家族小说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尤其是对叙事情感的探讨目前尚不多见。本文认为,新时期家族小说的叙事情感呈现出"崇拜与亵渎"、"冷漠与超然"、"反讽与嘲讽"的复杂态势,这既是当代作家对传统道德的文化反思与价值立场,又暴露出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中作家道德情感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现代小说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反叛,作品表现出不同于情感审美的"审智"倾向,叙述者的叙述策略或方式较之传统小说有很大改变,乃是由于其"审智"功能的重塑,小说在结构和人物各层面发生质变。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威塞克斯"小说与"商州"小说的比较,分析哈代与贾平凹创作的相似之处,以及两位作家面对社会大变革在情感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英国文学批评理论家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解读美国哥特小说的兴起,指出哥特小说之所以能够深植于美国文学土壤,除了因为当时的美国小说尚属萌芽期,需要向英国传统学习以外,主要是因为作为"恐怖诗学"的哥特小说非常适合表达美国白人移民来到新大陆的心理情感体验与历史实践经历,是传达美国经验的恰当的文学载体。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以来,一批作家独辟蹊径创作了散文化小说。萧红接过散文化小说的旗帜,并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写作风格,创造性地完成了多部优秀的散文化小说。《呼兰河传》突破了以叙事为主的小说结构模式,以浓郁的情感代替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群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代替性格鲜明的"主人公"刻画,以自由化的诗歌语言唱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寂寞。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响亮地提了出来,《外国小说欣赏》作为新课标中的选修课,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写道:"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就是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情感取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我们应做一个有情义的人;阅读中,我们应善于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在写作中,我们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贯穿情感教育,其好处主要有二:一是情感积淀,  相似文献   

13.
情感的错位是小说得以发展的动力,师陀的小说《说书人》正是借助这种错位让散文化的笔法最终以小说呈现。作者通过四次错位让读者在一次一次的情感失落中感受"我"对说书人悲苦命运的同情和对说书职业的热爱,引导读者体验人生的卑贱与杰出、短暂与永恒。  相似文献   

14.
曾麒霖 《文教资料》2012,(18):20-24
郁达夫在小说经常用"月"的意象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等,"月"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塑造、异国文化与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等,使郁达夫在小说的构建中对"月"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6.
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金的小说理论最具实践性,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小说应当有其教化的功能和审美的功能。巴金的小说理论和批评总是围绕着表现情感这条主线,它是朴实无华、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地体现出孤独、彷徨、虚无的情绪特征,使小说带上了强烈的抒情、感伤的色彩.在小说的人物系列划分上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同时,每一类人物又显示出各自的价值趋向.五四知识分子小说及其人物形象普遍呈现出"时代精神"与"时代情感"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8.
李渔在戏曲、小说创作及建造园林等方面均有造诣,园林美学思想在其小说的构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追求一种园林美,小说以"楼"命名,故事情节也围绕着"楼"展开,小说中的楼亭、台阁、水榭、墙壁、花草、树木等不仅起到了分割空间营造环境美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小说情节的设计、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  相似文献   

19.
黄训华 《文教资料》2007,(34):120-122
苏童是追求独特小说写作风格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红粉系列"小说通过人生寂寞和女性生存境遇的荒凉描写,表现了小说荒凉的主题世界。而荒凉的象征意象和荒凉的人物情感,又为荒凉的主题的围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的英国小说中,荷兰画随处可见。"荷兰画派的黄金时代"预示着小说的新纪元到来。小说家运用类比批评范式将叙述小说与17世纪荷兰视觉艺术相连。该时期的英国小说与荷兰风俗画各种类别之间存在亲族关系上的相似性。"日常和家庭生活"的密切联系促成把小说比作荷兰绘画。小说的叙述者在一种"清高的人所鄙弃"的绘画种类中寻求"一股宜人的同情感",有意违背了荷兰绘画理论研究结果长期以来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