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 ,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本文从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涵义及特点 ,意境的构成与提炼及其意境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把古典诗词译介到西方对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和内容,翻译古典诗词对许多翻译家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对古典诗词翻译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译者首先应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语文本保持一致,其次应充分考虑并尊重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3.
以Baker为代表的翻译学者提出了叙事理论的翻译研究。本文尝试在叙事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许渊冲在诗词英译过程中所带有的叙事学特征,从中发现叙事与诗词翻译的结合点,研究从源语叙事到译入语叙事过程中的时空建构和人物事件再定位机制对诗词英译所起的特别作用。目前叙事学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翻译研究方面的声音较为微弱,其适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初步探索叙事学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分析方面的适用性,旨在扩大叙事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况新华  吴慧琦 《海外英语》2012,(9):227-228,237
随着文化的日益全球化,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体现出来。使用图式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进行解释和研究,从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以《望庐山瀑布》的许渊冲英译本为分析材料,从语言图式、结构图式和内容图式三个方面来说明图式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并讨论它在古诗翻译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承,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播使者。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诗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长篇叙事诗,更是展现诗词之“意”“音”“形”三个维度平衡美的巅峰之作;“化境”论是文学大家钱钟书的核心翻译理论,植根并发展于中国传统译论,极具中国特色,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从“化境”论视角对中国古诗词英译美学的分析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检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积极回应,通过将中国古典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广泛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将有益于消除译语读者对传统中国文化美学理解的壁垒,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助力中国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7.
有了翻译理论就有直译与意译之争,而今再次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出发,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这两种翻译方式的使用.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翻译方法一直是理论家实践家们关注的焦点.这两种翻译方法运用在其中有各自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8.
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近现代以来,经过国内外多位翻译大家的精心翻译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各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美学聚讼的专著《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美学聚讼》一书最近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我国古代艺术家、美学家围绕一些诗词作品的不同理解和评价所引起的美学讼案逐—加以整理、研究,开辟了我国古典美学、古典文艺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我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美学聚讼的专著《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美学聚讼》一书最近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我国古代艺术家、美学家围绕一些诗词作品的不同理解和评价所引起的美学讼案逐一加以整理、研究,开辟了我国古典美学、古典文艺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我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词细腻含蓄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也是艺术美学与文字美学相结合的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对美的触觉及感性意念。因此,从翻译角度上来讲,意象是诗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此文概括总结了中国古诗意境的表现方式以及意境传达的英译策略,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把中国的文化美、中国的古典神韵传达给更多的西方读者,使全世界更多的读者能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此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感悟意境     
钱凌梓 《广东教育》2006,(11):53-53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占主导的现状造成了诗词文本的单一化模式解读,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质性偏离,教学有效性的间歇性缺失。施教者盲目受教者茫然的现象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并由此生发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但深入的理论探讨尚有缺憾。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观照高中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探析接受美学理论与古典诗词教学的内在关联,确立教师和学生同为"读者"的不同阅读主体定位,认知古典诗词的召唤结构属性,从而进一步确立古典诗词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周亚琳 《文教资料》2009,(21):42-44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即通过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的翻译.一方面通过关联理论的分析揭示一些译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专有名词英译的语用学分析检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很多专家学者对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过研究,其研究证明了关联理论在翻译中应用的可行性,但是在如何应用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从汉语古诗词中的专有名词的英译入手,研究关联理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理论中涉及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关注,以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为例,象似性原则的应用在其诗文的译作中可见一斑。因此,结合象似性原则对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艺术赏析和研究对于学生的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是属于特殊的艺术范畴,它与文学创作相类似,但有其独特的美学原则,艺术内涵和技术方法。通过美学理论研究诗歌翻译,对于如何的理解翻译活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作,本文将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入手,对其英译本进行赏析,对如何提高诗歌翻译水准有着积极和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认知诗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异军突起,广泛应用于翻译学和文学批评领域当中,但当前研究仍然存在着文学分析和认知理论结合不足等问题。基于现状,本文选取初唐名篇《春江花月夜》许渊冲译本中的意象翻译作为分析对象,从认知诗学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将翻译策略中涉及的认知理论进行梳理,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翻译提供新的路径。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翻译本诗意象时,译者经历了意象识解,意象还原和意象整合等认知过程,并应用了范畴化识别,隐喻转换和关系型侧显等认知翻译策略。对比传统翻译手段,认知翻译策略更适用于诗词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从认知层面解读作品内涵,享受诗词美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诗词意象的强烈模糊性使其翻译困难重重。接受美学中所提到的概念对于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美学的意义空白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契合,为诗词意象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电影蒙太奇手法有很多相似或相通之处,蒙太奇用镜头构建电影,中国古典诗词用意象构建诗歌。蒙太奇方式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在新时期,我们对古典诗词中的蒙太奇手法的体现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和关学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独到的见解.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庞德结合自己意象派诗歌理论.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探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庞德不仅独到的解读了中国古典诗歌,还创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大放光芒.本文试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解读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探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