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创作都带有浓重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又幻化成小说中对大自然的偏爱,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了他们共同追求的生态理想。只是由于两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使他们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时处理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托马斯·哈代创造了一系列背离自然、向往都市文明的人物,用这类人物的毁灭增强悲剧氛围和批判力量,从反面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沈从文则创造了记忆中美丽的湘西,正面传达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的小说《候鸟的勇敢》蕴含丰富的意味,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讲述冻土之上的冷暖人生,尤其是在人物塑造、社会风俗和语言上,展示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迟子建通过独特的生命书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写出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希望。《候鸟的勇敢》对于生命、自然、时代精神及价值都有深刻的思考,迟子建正视社会现实,将文学、自然与人类情怀相融合,呈现出了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3.
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的《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是一部色彩鲜活、寓意深刻的童话作品,完整呈现了深藏于作者内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图,集中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认识。本文以人与自然的交往历程为主线,通过剖析该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探析贤治童话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规律,阐释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内涵,进而构筑宫泽贤治童话中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全局,为当今生态保护的历史大潮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在京族三岛万尾村的参与观察和对典型户与代表人物深入访谈,认为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系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做法,在渔业、农业、居住、服饰、宗教信仰及节日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有自然环境破坏、生物资源受到威胁等不和谐因素,需从文化层面采取措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奥尼尔不同时期的作品均有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的精神家园的广泛关注,而这种关注正是生态文学的部分特征,也是生态批评所要关注的内容。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奥尼尔的剧作进行整体分析.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及对作品人物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美”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之中。沈从文在《边城》中着力构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作品中,这两组“关系”以几近完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物之间的深沉持久的牵挂和错综复杂的等待为表现形式,使“边城”里充满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叙述了男主人公克林从大都市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人生变故。文章重点讨论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认为荒原在《还乡》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活动的舞台,更是小说众多人物命运的缔造者、推动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今天,认真解读哈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秘密花园》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了人类健康、外貌和个性,宜人的环境唤醒了人的生命力。《秘密花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高度一致性,它是西方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长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结果,并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秘密花园》一书为了表现天人合一主题,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1)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自然形象的拟人化;(2)人物塑造与居住环境相呼应;(3)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4)人物个性的单一性和独特性;(5)对比的应用;(6)象征手法;(7)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19,(5):10-14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中经常出现儿童、老人、盗猎者、"我"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研究发现这些人物形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承担着相似或相同的功能,是功能型人物、类型化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既有对全人类的精神期盼,又有对逝去草原、游牧民族文明的缅怀,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对人与自然共生之路的探寻,具有鲜明的精神意蕴和指向性,承载寄托着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向往、思考、表达等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道家主要代表人物那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他们主张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他们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则刻意剔除。因而在庄子那里,“有己”的意识是不和谐的根源,它容易导致人们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祸福,由此引起种种苦闷,它也是造就自身与环境对立的根源。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但道家思想资源中的和谐观,自有其深刻之处,它首肯了消极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坚实的土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莎剧《李尔王》始,在英国文学嬗变中,"李尔的荒原",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背景、意象或文化符号,不仅获得了启发人进行社会批评与艺术之思的功能,而且获得了整合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过士行的剧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使传统在现代演绎中显出了独特的意义。这种意义表现在他剧作的单一与多元两个特点上。单一指的是视角、人物设置、对话方式和和人物命运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多元指的是过士行剧作内涵的多元化,主要包括人的嗜好、精神牢笼和人与自然的对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DH劳伦斯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倡导通过重建男女关系来拯救病态的工业社会.其小说一再浮现他本人关于创造完美爱情的哲学思考.本文试图从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互创与永恒三组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入手,分析<虹>、<恋爱中的女人>中主要人物的爱情历程,探索劳伦斯完美爱情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从生态批评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对阿来的小说<随风飘散>中的人物--格拉进行尝试性解读. 在小说<随风飘散>中,作者透过格拉这一人物对自然生态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写,对人生和人类文明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对格拉这一人物进行尝试性解读,揭示作品所蕴涵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维和苏轼,分别是前后两个山水诗创作高峰的代表人物。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与苏轼山水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主要表现在:从创作运思阶段对审美关系的处理来看,有重客体与重主体的不同;从作品中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有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的不同;从诗人的创作才能倾向来看,有以才气为诗和以才学为诗之不同。  相似文献   

17.
薇拉.凯瑟的代表作《我的安东尼娅》是其艺术创作的顶峰。作者以充满地域特色的美国中西部边疆为背景,塑造出早期欧洲移民的典范安东尼娅,表达了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此作,能够从中解读出薇拉.凯瑟深刻而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与生存环境中的动植物和谐共处情形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只有回归自然人类才能心灵宁静,充满活力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象征意象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积极地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形式中的象征意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夫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9.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谪守滁州期间创作的诗文作品体现了他的“民胞物与”情怀。具体而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民吾同胞,爱必兼爱;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物吾与也,人物一体。这两点对当下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