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使党报能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三贴近”,成了很长时间以来报业普遍提倡的办报宗旨。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开始重视为读者提供服务,采用许多新颖的报道形式,其中,“实用性报道”(也称“服务性报道”)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种实用性报道与一般新闻报  相似文献   

2.
谢国良 《视听纵横》2003,24(6):16-17
面对辉煌的建设成就,丰富的经济题材,如何搞好经济报道,已成为本级媒体宣传的重中之重。前一阶段我台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求,积极探索运用“三贴近”思想开展经济报道的实践,不仅破了题,而且见了效。  相似文献   

3.
听了《百名村支书实话实说》这个广播节目之后,我有四点体会:第一,在新闻“三贴近”的实践中深化主题报道。新闻“三贴近”,是生命力和感染力所在。这个节目有很独特的味道,就是贴近了农村的现实情况,很好地把人物形象同农民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并且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在先富起来或者先发展起来的先进地区,共产党员如何  相似文献   

4.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主流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问题。如何实现这“三贴近”呢?体验式报道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因为“太高远”,所以“不靠谱”;要“靠谱”,就要贴近现实、贴近真实,贴近些,再贴近些,贴得更近些。这次地震最“经典一刻”的镜头,是秘鲁游客在青城山用DV拍下的,被许多电视台反复播放,那可是不惧危险、与地震“贴近”至“零距离”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要求如今在新闻界叫得很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而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新闻的选择、编排、采写等等方面一个一个问题地研究,拿出贴近的办法。只有愿望,没有办法.“三贴近”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本想就非事件性新闻即工作报道的主题如何与人更贴近的方法问题谈点意见。在一定意义上说,非事件性新闻其实就是人的新闻.不能狭隘地只把人物新闻归于人的新闻。既然是人的新闻,又是写给人看的.那就理当有人。此所谓有人,包括:主题要贴近人,为人所关注而非为观念而观念;中要有人。不能从头到尾不见一个人:话要由人说.而不是由件说或把件上的话硬安在人头上。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只有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际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做到“三贴近”,就要求新闻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在新闻报道中,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如何体现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做到非常时期的“非常贴近”是新闻报道中遇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已经作了明确要求。概括地讲,就是要“从工作需要出发,注重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这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严格自律,自觉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新闻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尊重新闻规律,按新闻规律办事,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勇于创新,努力做到“三贴近”,提高新闻工作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劳动者》和《劳动者之歌》各50篇新闻报道,对比二者在人物报道方式上的不同。通过分析得出在“走转改”活动下的劳动者新闻较以往的报道有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三个贴近”:更贴近群众——广深化的人物选取:更贴近实际——平视化的报道角度;更贴近生活——立体化的报道内容。  相似文献   

10.
胡恩强 《新闻实践》2005,(10):54-55
将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是经济报道贴近读者的需要。通过微观反映宏观,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媒体的特长,做出好的经济报道。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顺藤摸瓜,沿着宏观调控的政策脉络,找出地方的政策调控“末端”,并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财政、  相似文献   

11.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党对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要求,是广大群众对新闻报道工作的希望,更是新闻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说过:“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面对非典,我们主动出击,临危不乱,快速反应,积极投入这场抗非斗争的洪流中,以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给公众传送信息,传递真情,传播科学,鼓舞斗志,为黄冈抗击非典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兴办教育的民族之一。教育如今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几乎关涉到每个家庭,每个人。教育突出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关注度,决定了教育报道一直被新闻传媒所重视。以“贴近市民、服务市民”为己任的大众化报纸,更是将教育报道作为争取读者、争夺与稳固市场的战略要地。  相似文献   

14.
~~后勤工作报道怎样做到“三贴近”@刘明学  相似文献   

15.
胡志民 《当代传播》2006,(3):104-106
今年初,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王田良提出:“把深圳特区报办成全国最好看的党报”,并根据中央关于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结合党委机关报的任务、特性和自己的办报经验,要求:1、把政务报道做大、做强、做实;2、使非政务报道可亲、可近、可读。  相似文献   

16.
近四年以来,《连云港日报》坚持把贯彻落实“三贴近”作为统领宣传报道工作的必然要求,坚持以“创新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创新报道手段”的“三创新”作为落实“三贴近”的突破口,在不断创新中努力提高宣传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二○○三年社会弱势群体报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报道是2003年中国新闻报道的亮点之一。其规模宏大,颇具深度,效果显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之所以成为新闻亮点,是因为开发了固有新闻资源,合乎新闻传播受众原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贯彻着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传统要求和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毛索 《新闻窗》2009,(3):45-46
会议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热点和难题,做好“两会”报道是党报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各级媒体都将“两会”作为一个重大的“战役”来对待,“两会”报道已成为各媒体展示实力与特色的竞技场。以“两会”为契机,各媒体从报道内容、报道模式、报道手段等方面都不断地在进行创新和突破,亮点频出,而关注民生,追求鲜活生动的“三贴近”风格则成为众多媒体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地方党报重视、关注“三农”报道责无旁贷。那么,怎样搞好“三农”报道,使之更好服务于农村工作呢?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农民提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总结农民致富的典型,反映农民的忧虑、困惑,才能深受农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介的“重头戏”,受众也十分广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济报道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必须突出人本思想,通过体现人的经济活动、人与经济现象的紧密联系,以及人在经济生活中的情感与精神状态等,更多地反映经济生活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的本质,揭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