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副秘书长张玉岩著《青山作证》目前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斯琴高娃,一个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 字,一个在中国女演员中大家公认的最会演戏的一位。 高娃是蒙古语,译成汉语就是美丽的意思。这位内蒙古大草原的优秀女儿朴素无华而又旷达雍容,从《归心似箭》的刘玉贞、《骆驼祥子》的虎妞、《香魂女》的小店老板娘、《天国逆子》杀死丈夫的慈母、《党员二楞妈》中的二楞妈,到《大宅门》的白二奶奶、《康熙王朝》的孝庄皇后、《老人与狗》中追求幸福的叫花子,再到《绝对权力》中的反派女市长赵芬芳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奠定了斯琴高娃作为中国影坛实力派佼佼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影视快递     
《对外大传播》2008,(4):61-61
片名:《呼伦贝尔交响诗》节目长度:35分钟出品单位:新世界出版社语种:蒙、汉、英拍摄时间:2007年一部以内蒙古呼伦贝尔为大背景专门制作的恢弘的交响音乐片,配合优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风光及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镜头,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生态和谐、民族团结的画卷。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电影作为我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走过60余载,这些电影不仅向广大观众展现了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光,同时也展现了内蒙古人民团结、博爱、爱国的美好品质。从第一部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开始,内蒙古电影便一直遵循“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理念,在题材上多以共产党携手蒙古族牧民共同抗敌为主,与观众形成政治共同体。进入21世纪后内蒙古电影以国家宏大历史为背景,开始向内聚焦,以蒙古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为题材,在展现蒙古族家庭文化与马背文化的同时彰显草原人民团结英勇友善的品质,与观众形成了精神共同体。随着共同体美学的构建,近些年内蒙古电影以生活题材为主,围绕环境、家庭和边防,与观众形成了情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该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21世纪初、新时期(现阶段)三个历史阶段内蒙古电影不同题材对共同体美学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09,(6):120-120
伏来旺在《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生态文化是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文化。在古老的蒙古人意识形态中,天地是父母,水草是衣食。从而形成了天地崇拜、山地崇拜、树木崇拜、水草崇拜等自然崇拜。这是一种与游牧相适应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2,(4):59-59
吴志节、王育平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把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看成是一种生存哲学更为合适。和合文化包蕴的内涵要远远比方法论丰富得多,其中包括推崇多元与和谐的价值观、重视伦理与审美的实践论等成分,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认识论层面,  相似文献   

7.
言论集纳     
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昕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1期发表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建构的脉络变迁与中国进路》一文中认为:在新型全球信息传播语境下,中国要继续推动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建立。网络空间的发展与安全与世界各国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治理进程中需要遵循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理念,各国、各行业组织以及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入这一治理框架。在互联网治理环节,要谨慎规避话语权的过度集中,有效防止一家独大局面的产  相似文献   

8.
《前沿访谈》栏目自开办以来,通过对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其富有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以鲜活的个案呈现出地方外宣的亮点,为各地方的外宣前沿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至此,河南、内蒙古、陕西、河北、广东、江西、西藏、湖北、新疆、重庆、青海、山西、贵州、北京、宁夏等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文章已相继刊载。[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纪行     
为了对外宣传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资源、经济文化、民族风情以及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当地各方面改革及建设的成果,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的邀请,我作为《对外大传播》杂志的记者,于7月16日至31日沿呼和浩特—二连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盟一线对内蒙古进行了采访。行程近3000公里的采访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一 引论 内蒙古阴山山脉有分布面很广的古代岩画,乌海市桌子山的岩画群即是阴山岩画的一个分布区域。内蒙古阴山岩画不仅题材多样,而且绵延的历史跨度也很大。桌子山岩画,大致可以肯定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参照乌海市印制的《桌子山岩画》的介绍文字)。 就桌子山岩画的文化形态看,它是多层面的。如果用符号学理论来观照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具象符号、抽象符号和中性符号。严格地界分,只有具象和抽象两种符号。中性符号既有具象又有抽象的因素,介乎两者之间。如果深入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符号的下面牢固地凝结着早期人类强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09,(6):18-18
董恒宇在《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我们需要像保护草原原始植被一样保护那些依然存留在人们心中的草原的这种人文精神——万万不可轻易地去否定和毁坏它们。假使在心灵上毁掉了“原始的精神植被”而又没有替代者的话,那将是一片光秃秃的心灵;这样一种完全放纵物欲去肆意蔓延的心灵,最终会造成自然界更大面积的荒芜和颓败。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内蒙古东部蒙古族中广为流传的说唱文本,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是胡尔齐对汉文小说原著进行了一定蒙古化后的产物,其中人物形象在蒙汉两大民族文化交融性创作后显得尤为突出。从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三个方面研究胡尔齐对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可以看出蒙古文学文化和蒙古族听众的审美特征,进而揭示胡尔齐在再创作过程中对汉族文化因素的吸收特点与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长厚重,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知旧守正""守正创新"是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永葆活力的时代要求。本文对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作深入梳理,明确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分析现阶段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遇到的问题,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下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可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初期,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者鸟居龙藏就注意到了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那片褐红色山峦; 1922年至1924年,法国自然科学博士桑志华多次到过赤峰,发现了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30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辗转到达赤峰,收集了一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陶片; 195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尹达在他所著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里,首次将赤峰及周边地区发现的诸遗址称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110年前,一纸《马关条约》,台湾被迫从祖国的版图上割裂出去,这使得400万台湾同胞抱恨终天。而后的沧桑百年,浅浅的海湾又如迢迢银汉,让两岸民众倍尝思念的苦楚。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栏目上,一位台湾女作家唱着蒙古长调,泪水从她脸颊上滑落,她的身后是茫茫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这位女作家的父母从离开家乡那刻起,就只能在梦中回到家园,她一直都感受着父辈生命中,被生生割成两半的痛楚。那一刻,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都一同感受着这份伤痛。2004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赴美访问期间,曾满含深情地对台湾侨胞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评论     
《文化学刊》2012,(1):71
自《文化学刊》创刊以来,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先生已经在本刊"文化纵横"栏目发表了32篇作品,其中包括:《文化赋值丛说》、《传统与现代》、《想象力谈片》、《闲堂说诗》、《学与思》、《龙墩余话》、《大欲无涯》、《貂蝉趣话》、《来往亭前踏落花》、《在中西会通的文化坐标上》、《我为张学良写心史》、《梦境迷离说放翁》、《历史文化散文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面向区外的民族文化传播、交流逐渐成为自治区形象传播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内容。新媒体的发展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状况基础上,尝试探讨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和策略。现状与问题1.资源开发不足内蒙古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业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森工集团森邦公司经理陈修江的第三本诗集《韵境》前不久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韵境》分为《节庆篇》、《景物篇》、《杂感篇》、《情愫篇》、《游记篇》、《记事篇》等六个篇目,共收入诗作200余首,均为作者的  相似文献   

19.
"有攸往"是《周易》卦爻辞中常出现的一句占断语。它在《周易》的《坤》《屯》《贲》《剥》《复》《无妄》《大过》《恒》《解》《损》《益》《夬》《萃》《巽》等卦的卦辞以及《大有》的九二爻、《大畜》的九三爻、《遯》的初六爻、《明夷》的初九爻、《损》的上九爻、《姤卦》的初六爻的爻辞中均有出现,共计20处。因为所处的"卦时"与"爻位"不同,"有攸往"占断辞背后所展示的哲理启示也就随之而变,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五代北宋国子监于显德二年至开宝五年完成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十二经单经《释文》的刊刻工作,所刻单经《释文》与五代监刻群经经注本相配,其中《序录》刻于《周易释文》之前。北宋国子监于景德二年新刻《老》《庄》单注本,并为其附刻单书《释文》,至此五代以来国子监分批刊刻单经、单书《释文》的工作最终完成。景德二年以后,北宋国子监在单经、单书《释文》基础上整合编刻了整套三十卷本《经典释文》,南宋绍兴时国子监本即据以翻刻。附刻单经、单书《释文》随诸经、《老》《庄》单注本频繁传刻,成为北宋初至南宋中叶《释文》主流传刻方式。包括北宋汴京巾箱本、南宋严州本、温州本《仪礼》、南宋初金刻本《周礼》、尤袤藏宋本《春秋》三传及南宋国子监、抚州公使库、兴国军学所刻群经在内的两宋群经经注本普遍遵循五代北宋监刻群经旧式,于书末附刻单经《释文》。大多数现今可知的宋代单经《释文》刊本皆是附刻之本,在流传中与经注正文分离。南宋中后期,《释文》逐条附刻本逐渐成为新的主流传刻形式。单经附刻、整套单行、逐条附刻三种《释文》传刻方式在产生时间、传刻形式、文本质量上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五代两宋《释文》传刻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