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要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么样?找一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是十年前《中国青年》登载的一篇题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报道的一个14岁少年写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这个花季少年在自杀前一天写给他父亲的遗书,说明了他为什么要自杀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接近尾声时,忽然有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  相似文献   

3.
朋友送我一本书,它静静地躺在我的案头。奶黄色的封面上,《李岚清音乐笔谈》的标题伴着红白相间的印文,以其醒目的色彩时常跳入我的眼帘。作为副总理的李岚清,对于音乐,正如其自序中所说,是一位“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他又是怎样来阐发他对音乐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4.
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题江苏王粉林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凡卡》,他在教学文章的结尾"寄信做梦"这一段时,设计了几道训练题,我觉得很有研讨价值,便摘录如下: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①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②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凡卡是否就能...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故事:威尔逊要到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他自己做了准备工作。妈妈检查他的行李时,发现他没有准备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没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必须要带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儿子提示。过了两天,妈妈问回来的儿子:“怎么样,玩得开心吗?”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少带了呢?”“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里一样,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我们的教育有时候也像…  相似文献   

6.
在教《离骚(节选)》这一课的最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战国那样的时代,面对楚国黑暗的政治,屈原是否非得要自杀呢?他可不可以到其他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立即热烈地讨论起来。  相似文献   

7.
阚云 《学语文》2014,(2):41-41
正《边城》通过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沈从文是带着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去创作《边城》的,那里有他引以为豪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牧歌式的美好记忆。沈从文为什么要创作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这个悲剧故事又具有怎样的艺术性呢?  相似文献   

8.
大家看了这个题目一定觉得很奇怪,“烟囱”是谁呢?为什么要消灭它呢?“烟囱”就是我爸,他爱好抽烟,所以我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烟囱”。最近,我见电视上有宣传禁止吸烟的广告,于是我就让他戒烟。  相似文献   

9.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我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得接近尾声时,有个孩子忽然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我对他思维的敏捷、口齿的流利大加表扬。  相似文献   

10.
六年级的巢老师在执教《凡卡》一课中,周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凡卡只有9岁,而且书上介绍生活条件又那么艰苦,我想他应该没有读过书,可他又怎么能写出那么流利、那么生动感人的信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胖胖外传     
班中最差的谁是你们班中最差的?当然是我们老师了。因为3+2=5,而他竟然说2+3=5适得其反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3分下次一分也不得了。历史又重演了爸爸,听说你上小学的时候曾留过级?怎么了?是呀!唉!糟糕。历史又在我身上重演了节约为什么跟着跑孩子,我说过多少遍了,要节约!妈妈,我就是为了节约,才把蜡烛剪成两段。爸爸,这些人为什么拼命地跑呢?他们在赛跑,第一名有奖。第一名有奖,其余没有奖的为什么也跟着跑呢?飞得快的原因胖胖,昨天你看的什么电影?《飞往月球》,火箭飞得又快又高。你没看见火箭飞行时,屁股上有一团…  相似文献   

12.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我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得接近尾声时,有个孩子忽然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我对他思维的敏捷、口齿的流利大加表扬。可对他提的问题我还真没法对付了。于是,我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学生:“谁能帮忙解释一下?”一个孩子举起小手,嘴里叫着:“老师,我知道飞机为什么叫飞机!”哦?我赶紧叫了他。“飞机因为会飞所以有…  相似文献   

13.
刘乃元 《班主任》2009,(2):28-28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下面这段文字: 一天,著名人力资源培训师鲁柏祥博士应邀从杭州乘飞机去深圳某公司考察,由该公司浙江区总经理小余陪同。飞机着陆之后在跑道上滑行,小余和其他旅客一样,站起来打开行李舱。鲁博士把小余拉回座位,问他:“为什么刚上飞机时大家都很安静,而现在却乱糟糟的呢?”小余一时被问住了。鲁博士说:“其实这里隐藏着一个管理上的大学问。乘客与飞机之间是靠什么联系起来的?”“机票。”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做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该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给我自己用”。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认为这个孩子可真自私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蹲下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水,坚定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5.
解放初期曾在我国放映的苏联影片《彼得大帝》,有这样一个特写境头:彼得一世站在彼得堡的一座濒临波罗的海的城堡上,推开了向西的窗户,海风吹动了他的须发,他踌躇满志地凝望着浩瀚的大海。为什么影片要选择这样的特写境头呢?彼得一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彼...  相似文献   

16.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接近尾声时,忽然有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我对他思维的敏捷、口齿的伶俐大加表扬。但我又哭笑不得,我还真没法对付了。于是我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学生:“谁能帮帮忙解释一下?”一个孩子举起了他的小手,嘴里叫着:“老师,我知道飞机为什么叫飞机!”哦?我赶紧叫起了他。“飞机因为会飞所…  相似文献   

17.
耳语     
小小的“铅笔盒事件”,把我们一年级一班搞得天翻地覆。到底是谁干的呢?为什么要把别人的铅笔盒丢到垃圾箱里去?初为人师的我该怎么处理呢?方案一:讲故事《诚实的孩子》,引导学生在班里主动承认了错误。结果:失败。方案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他”到办公室向老师承认错误。结果:失败。两套方案都没能把“肇事者”打动班里炸开了锅,同学之间也开始互相指责:谁干的,真讨厌。干了坏事不承认。整整一天,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敢于承担责任?学生为什么怕承认错误?还是怕承认后会……放学前,我怀着忐忑…  相似文献   

18.
魅力风云榜     
《当代职校生》2006,(9):2-3
我是一个女孩,平时既是一个自信的女生,也是一个比较自卑的女生。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个残疾人,我的左眼睛是比较严重的斜视,现在只有右眼睛支撑着我,让我看到这个世界的光明。上了职校我一直在阅读《当代职校生》,我爱《当代职校生》。  相似文献   

19.
身份的奥妙——影视鉴赏整合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范进中举》,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吴敬梓为什么要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屠户,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职业呢?我感到这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很精妙的切入点。于是,我便整合了三部同学们学过的剧本和看过的电影,上了一堂特殊的影视鉴赏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叶婷 《文教资料》2013,(19):62-63,69
本文对“近代歌剧之父”蒙特威尔第对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波涛在轻声细语》、《克露戴尔,为什么要离开我?》创作背景和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客观评鉴此时期他的牧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