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闽 《出版广角》2015,(1):26-27
数字出版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成功的市场化运营,出版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具有实际的市场需求,出版活动能够实现盈利。出版单位在这个基本前提下,要具备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充分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资金支持,将财政支持和营业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数字出版收入的水平和比例,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下,传统出版企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并着力开展知识服务.进入知识服务阶段的传统出版企业应该调整规划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继而扩大知识服务领域.本文从加强数字选题策划能力建设、增强数字产品制作能力建设、提升传统出版支撑和融合出版能力建设,以及加快数字出版运营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传统出版企业开展知识服务相关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面对即将到来的互联网第三次浪潮,与世界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步伐一样,我国的数字出版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及阶段性特征,以期为新一轮的发展在技术、业务、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数字出版在内容供给、产品形态、传播渠道以及出版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我国出版“十四五”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出版营销作为数字出版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同样经历着营销体系的全方位变革。为此,文章指出了数字出版营销的变化,归纳了当前阶段数字出版营销的主要方式,由此反思和展望数字出版营销的策略升级。  相似文献   

5.
数字出版已进入2.0阶段,物理平台和内容形式均已发生很大变化,在经历了1.0阶段内容制作的简单、粗糙与出版主体参与的喧嚣之后,理性地思考其最新呈现的特点和今后的趋势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作为国内出版主体多数的中小型出版社,如何科学地参加数字出版这场盛宴,亦需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数字出版的现状和趋势,同时结合中小型出版社的实际,对这类出版企业如何参与以及从事数字出版的风险、机遇与方法进行了讨论,以求探索一条合适的数字出版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以图书出版为主业的公司上市已经有10年历程。出版业经营由原先的产品经营为主过渡到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结合。这10年恰逢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兴起,资本运营、收购兼并风起云涌,"出版+""文化+"产业链整合加速。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图书出版上市公司10年资本经营绩效,以及取得这些绩效的资本经营策略与案例,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及出版时滞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会永 《编辑学报》2014,26(4):315-317
我国关于优先数字出版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对目前已发表的43篇文章进行调研和思考,从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的编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国际期刊出版时滞的差距和原因分析、优先数字出版对出版时滞的影响、优先数字出版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新的认识,并对未来优先数字出版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以及产业多元化转型.这三大战略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来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资本运营是大型出版企业三大战略转型的最终驱动力,这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资本逻辑所决定的,因此有必要在大型出版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中确立资本运营的核心地位,以有效利用资本运营这一驱动力,促进实施三大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9.
李翠玲  孙瑾 《出版广角》2023,(18):24-29
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和制约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打造。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体系建构包含“两种类型”“三个阶段”,“两种类型”是指转化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和原创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三个阶段”是指出版内容建设所包括的资源数字化、内容产品化和建构体系化三个环节。出版单位打造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可行性路径包括推进数字版权授权工程、实施出版资源数字化策略、推动数字资源精品化建设、建立与数字出版内容建设适配的运营体系以及推动数字出版品牌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出版社转企改制后,事业单位体制下粗放、僵化的运营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出版社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和出版物市场化的变化,这需要从企业组织结构、运营管理等角度,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寻求转型期出版企业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1.
卫敏 《出版广角》2021,(8):15-17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经济持续强劲,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持续向好,数字出版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章基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环境展开研究,对时代出版传媒融合及其出版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时代出版传媒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即通过实施"三大管理体系"和"五大推进工程",全力保障与推动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的决胜因素是对数字出版内容的占有、加工和整合,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的初始阶段对数字内容的加工、编辑直接关系到后续数字内容的运营.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内容加工经验谈谈数字出版资源建设的理论及实际操作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大陆出版业进入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际,2004年两岸出版交流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刘文忠 《出版参考》2005,(1S):25-25
在大陆出版业进入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际,2004年两岸出版交流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本届文博会期间,由出版界专家和用户参加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和运营模式研讨会"举行,会上发布了一系列数字出版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模式.@@同方知网副总经理刘学东介绍说,本次同方知网的参展主题是"服务出版",因为对数字出版的服务,包括各种技术、数据加工、素材资源、产品制作、出版平台、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是整个产业链运营的重要条件和环节,其本身是出版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的一个产业,必须按产业化机制运作,而自己必须静下心来,制定既面向未来、又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扎实推进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6.
学术运营是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的知识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基础。基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英文数字出版平台Mednexus的运营实践,笔者提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学术运营的内涵,并阐明数字出版平台可通过网站/数字出版平台服务、文献推送服务、对接知识发现系统、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对接其他数据库或文献交互平台、对接学术社交媒体等不同的方式开展学术运营活动。进而,笔者分析了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学术运营的现状,并从平台运营、数字出版产业链构建、平台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别阐述学术运营过程中的难点,为科技期刊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值得系统性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的数字出版产业均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目前两岸产业合作的规模小、层次低,虽然合作意愿强烈,但实际行动迟缓。深化两岸数字出版合作,关键环节在于协调数字版权保护的力度、数字出版格式的标准化和一体化、合作培养数字出版人才和成立两岸数字出版联盟,推动数字阅读与数字版权交易平台的共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解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第37号署长令),9月在全国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出版集团进行了登记注册试点,今年第二季度,登记注册将在出版行业全面展开.这标志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进入了关键性的实施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对出版从业人员管理将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此,有必要对这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管理举措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利出版从业人员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为我们做好传统出版与包括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自出版等在内的新兴出版的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考基点。推动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作响中国出版品牌,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可从"抓好五个创新"上去加以推进和落实。一是抓好理念创新,树立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运营理念。互联网不仅给出版业带来重大变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12,(14):4-4
7月2日,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在京签署《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中国联通作为新闻出版总署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将积极支持中国新闻出版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政策、市场化原则和内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为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内新闻出版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网络支撑和运营服务,并积极推动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提供有效的版权保护手段,推动数字出版领域的反盗版工作,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