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者对杭州城区及下沙镇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表明,城区和农村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教学反思能力有明显的学历和教龄差异,幼儿教师能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反思,但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反思及其过程的科学内涵,教学反思并未成为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2.
教学反思表现为职业选择倾向、反思意识、反思行为三个维度。教育实习中的职前教师在教学反思上存在职业选择多元化、教学反思意识不明显、教学反思行为不高、反思形式和内容较传统等问题。为此,师范院校应当规范教育实习体系,为职前教师教学反思提供平台;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职前教师教学反思的指导水平;创设教学反思的氛围,增强职前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完善课程体系,培养职前教师的教学反思技能和技巧等,以此增强职前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敏 《文教资料》2007,(6):160-161
教学反思既是对教学事务的的反思,也是对教师自我的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做有心人,要反复思,思反复。教学反思的内容有两大部分,即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关系。  相似文献   

4.
反思教学是教师对过去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过程。反思教学对教师素质及其专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反思型教师具有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教师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行动研究反思、对话性日志反思、习惯性反思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取大四教育实习阶段的实习教师,采取质的研究方法,对实习教师教学反思行为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实习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内容多是集中在对教学方面和对学生方面的主动的反思,反思的时机多是选择在教学后,反思的层次上以技术的反思居多,实际的反思次之,而批判的反思则是明显不足。教师个人特质和学生的反应对实习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本研究,研究者对实习教师的教学反思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并根据研究的发现和所获得的结论提出一些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反思教学是教师对过去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过程。反思教学对教师素质及其专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反思型教师具有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教师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行动研究反思、对话性日志反思、习惯性反思等。  相似文献   

7.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重要保证。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反思包括对于教学目标的反恩、对教学设计的反恩、对个性化教学的反思、对师生双边活动的反思、对探究性活动的反思和对教学火花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教学反思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由于人们对“反思”特别是“教学反思”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就有了不同的主张。本文通过简单综述以往对“教学反思”的不同理解,并分析“教学反思”的特点、途径、意义等,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许多教师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或操作上的偏颇。本文从对“反思形式”的反思等六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并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日记反思是教师通过日记的形式反映出对教学工作的总结和规划,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正确理解日记反思的涵义和积极主动运用日记反思的方法是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关于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师范生教学反思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做了调查分析,并对我国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出了两点建议:改革教育类课程设计,构建开展反思性教学的以师范生为本的教学观;通过理论学习进行反思、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师范生反思、撰写学习日志和博客、与同学交流,改进反思合作的方法,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反思性教学是中小学教师直面教学这一复杂问题情境时,运用来自经验的知识来反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培养途径有很多,该文主要从多向交流、平等对话、教育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教学反思新生军训中的战伤救护课程,分析可以进行改革的各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方法:调查150名护理专业学生的认可度和教学效果;抽查并评分60名学生对3项包扎技术,并进行教学反思。结果:此课程被护理专业89%的学生喜爱,但长期的教学效果欠佳。结论:战伤救护课程在非军事医学院校中的开设,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借鉴性,但还需改革各环节才能完善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4.
反思性教学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反省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过程,它是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依据反思性教学理论,从反思性教学内容、活动过程及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对反思性教学做进一步的诠释,旨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反思性教学的落实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开发。我们提出了两个关于反思性教学的“问题链”,一是观念的问题链,二是操作的问题链。反思性教学的观念,存在于“我为什么要反思—我什么时候反思—我反思什么—我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这个问题链中。反思性教学的操作,存在于“我做了什么—我的做有效吗—我的做自身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这个问题链中。  相似文献   

16.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的理性批判,对公共教育学而言,我们必须对其在教师职前培养中的作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知识体系结构、教学方式等进行反思。改革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应从教师的继续教育入手,并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整体改革。  相似文献   

17.
反思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实施的自主意识不足,操作缺乏有效策略,出现了为反思而反思的现象。教师惟有真正深刻理解反思性教学的真实内涵和重要意义,才能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主动探索提高反思性教学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理论。在面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不乐观的情况下,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广大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以促进自身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教师教育中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反思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wanson研究认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高低与学习成绩直接相关。反思性教学正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探讨元认知理论与反思性教学的关系 ,认为教师对教学的自觉的反思过程就是一种内隐的元认知过程。教师自身的反思可采用自我反问、记录工作日志、集体会诊、对比验证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eports an investigation of trainee teachers’ experience of reflection whilst undertaking a teaching qualification for the post-compulsory sector. The study used a sequential, mixed-methods design, employing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n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127 individual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about their experience of reflection and keeping a reflective journal. The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were used to select a sample of 15 individuals for interview.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st the majority value reflection and believe keeping a journal is useful, finding time to reflect can be problematic. Two potential areas of difficulty are identified, namely, individual preferences for engagement with reflection and the use of reflective journals. Where course requirements are at variance with an individual’s preferred approach, difficulties with reflection may be experienc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hat course requirements need to allow flexibility to enable individuals to try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adopt whichever they are most comfortable wi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