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军莉 《新闻界》2013,(14):35-38
准社会关系主要用以说明受众与媒介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受众对媒介人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依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想象的人际关系。作者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在准社会关系概念研究的三个阶段中,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分别是准社会交往量表、受众-媒介人物关系量表和准社会关系的过程量表。本研究通过对三类量表的建构过程及其特点的介绍,希望能为我国本土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日本动画的弹幕评论分析:一种准社会交往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幕视频网站是以动画受众为主要群体的社交平台。根据准社会交往的理论框架,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受众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上的弹幕评论进行分析,以个案的形式来讨论日本动画对受众的影响及受众对动画角色的准社会交往表达。发现在"英雄—反派"为故事叙述结构下的日本动画片中,受众对不同类型角色的态度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弹幕长度会因角色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态度倾向越积极弹幕评论长度越长,准社会表达类型与弹幕评论长度显著相关。本研究不仅对即时状态下的准社会交往测量进行了尝试,同时也为准社会交往及准社会关系的线性发展观点提供了佐证。除此之外,本研究尝试用工具变量的方法讨论了受众互动对受众表达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准社会交往是受众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对准社会交往的两种理论解释进行了综述,然后以杭州市老年人为样本、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老年人的媒介接触与准社会交往。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准社会交往跟年龄不相关,但跟大众媒介接触时间呈正相关,跟老年人对电视的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准社会交往是受众对大众媒介人物十分常见的心理活动,是大众媒介传媒效果的重要心理机制。本文编制了测量受众准社会交往的李克特量表和顾特曼量表,并以杭州市老年人和外来务工者为对象,进行了准社会交往测量,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5.
马燕 《东南传播》2014,(11):18-19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经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结果显示,受众对媒介人物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容易造成"晕轮效应",但准社会交往关系依然比较脆弱。对青年群体而言,只有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才能保障健康的准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6.
马燕 《传媒》2014,(23)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电视传媒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意识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受众的能动意识不断提高,受众群体的发育逐渐走向成熟。因此,加强受众研究工作,已成为关系电视台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作为电视台来说,应该多方进行受众研究,立足于受众需求定向、定位,构筑收视平台。只有关注受众心声、追踪受众脚步、透视受众心理、扣准受众的脉搏、品析受众喜好、鉴识受众口味、探知不同受众对电视的不同期望值,从而合理编排节目,使不同的收视群体在不同的时间段都能满足自己的收视需求,电视媒体才能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受众研究对电视的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电视传媒日益激烈竞争的趋势,加强受众研究工作,已成为关系电视台生存发展、前途命运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电视节目的成败,不仅仅决定于电视人素质水准的高低、电视手法的优劣,还必须依据受众研究的成果,立足于受众需求定向定位构塑收视平台。只有关注受众心声、追踪受众脚步、透视受众心理、扣准受众脉搏、品析受众喜好、鉴识受众口味、探知不同受众对电视的不同需求期望值,才能精心打造出受众喜爱的节目,促使收视率不断提高,是电视媒体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治本立台之着。一、受众研究影响作用于电视节目的定位节目制作者…  相似文献   

9.
韩建中 《声屏世界》2011,(12):58-59
公交移动电视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为平台安装的户外数字电视,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公交移动电视快速发展,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对于受众收视需求的把握是公交移动电视运营的基础和关键。为了客观、深入了解受众对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需求状况.特以太原市场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对受众的收视状况、收视意愿、收视评价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公交移动电视运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公交移动电视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为平台安装的户外数字电视,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具有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移动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公交移动电视快速发展,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对于受众收视需求的把握是公交移动电视运营的基础和关键。为了客观、深入了解受众对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需求状况.特以太原市场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对受众的收视状况、收视意愿、收视评价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公交移动电视运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章洁  詹小路 《现代传播》2006,(6):144-145
大众传媒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除了满足我们日常的信息需求之外,大众传媒也提供给了我们大量的人物形象。电子传媒特别是电视直观地将各种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得中介性接触产生类同于现场情景下的某些亲密性,从而使它成为一种特殊情景下的人际交流。受众将大众传媒中的人物当作真实人物做出情感和认知的反应,这就是195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Horton and Wohl提出的“准社会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这种对媒介人物的依恋表现得尤为显著,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到偶像崇拜的层面。本研究对浙江省近5000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62份,对其中103名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我们将有关偶像的选择设计为开放型问题,调查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新荣 《现代传播》2008,(2):161-162
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实际上是一种收视欲望的唤起,电视机构需要刺激受众的选择行为,让受众成为电视节目的忠诚者.本文将重点研究影响受众收视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对选择的类型和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准社会交往是受众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该领域的研究对大众传媒改进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传播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本文主要对西方传播学者有关准社会交往的研究进行介绍,并对其研究进展和局限作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 三、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消费取向和收视渠道分析 考量电视及其相关产业要素的配置离不开对电视生产和消费的研究.在电视广告收入已经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局面下,即使在多种经营比较发达的电视台,广告收入所占的比重也高达90%以上,成为电视传媒产业结构体系中的支柱.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媒体的竞争也集中表现为广告战,即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引导受众消费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5.
杨群 《声屏世界》2000,(6):38-40
一现在的受众,已经不是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手持遥控器的主动选择者,因此,我们只有深入研究现代受众的收视心理,才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感染受众,创作出高质量、高收视率的精品节目。那么,如今的受众有哪些收视心理特点呢?笔者认为,受众的收视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收视动机、收视习惯、收视兴趣对电视和广告的态度上,根据199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笔者对受众的收视心理特点作以下概述:(一)收视动机收视动机是指推动观众去从事收视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等。动机越强烈,个体从事某项…  相似文献   

16.
当下电视剧已成为提升频道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最有效、最快捷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剧《哑巴新娘》创收视新高成因的探寻,来增进了解电视剧自身魅力、受众需求、主力收视人群特性对电视收视的重要影响,把握受众收视的一般规律,进而进行有效购片,成功播出。  相似文献   

17.
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数据调查"的有关数据统计结果,从未成年人的电视收视生涯、收视满意度、收视动机、收视渠道等方面深入探析电视与未成年人身心成长进程之间广泛而深刻的互动关系,揭示了电视在与未成年人多边互动中所提供的丰富信息参照和多元成长可能性,指出当代少年儿童电视传媒的制胜之道在于坚决实施少儿节目的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区域内的电视人文资源和人力资源,坚定地以少年儿童为本,以快乐观念为内核启动少儿电视运行,以真诚质感启迪少儿电视文化时空,以产业思维指导少儿电视传媒,建设符合现代中国未成年人心理特点、成长阶段和接受习惯的电视传媒体系.  相似文献   

18.
5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视,从内容生产角度,大概可以分为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阶段.①作为内容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因素,电视受众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收视条件、收视需求、收视心理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电视受众角色的嬗变历程,结合当前的社会语境进一步分析现阶段电视受众的角色、收视需求和收视心理.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随着电视节目播出模式的变化,电视受众的收视方式、收视行为、收视需求和互动方式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文章在受众分化和媒介融合两个维度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研究。针对电视受众的流变,提出电视媒体应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加强优质内容的传播,促使电视受众的回流,产生实际观看行为,并以网络平台优势,融合更多的视频用户,完成其传统观众经营方式的升级。  相似文献   

20.
李叶子 《今传媒》2016,(10):93-94
随着日本、美国、英国的电视剧甚至泰国等国家的电视剧席卷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一直以来在中国电视剧收视市场长久不衰的韩国电视剧也不甘落后,韩国言情电视剧在叙事艺术上不断自我完善。本文以言情电视剧中人物角色设定为切入点,将21世纪以来突出的人物形象设定予以分类归纳论述,归纳21世纪韩国言情剧人物形象设定的变迁,以求更系统的研究韩国言情电视剧叙事艺术,与此同时,通过人物角色产生共鸣,在电视剧中看到受众自我的缩影,从而找回初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