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之”属文言虚词。其特殊用法不必向小学生多讲,但一般用法、常见用法如不讲清楚,也会成为学生阅读中的障碍。 一、作代词。作代词用的“之’可以代人,也可代事物,它所称代的对象大都在上下文中。 二、作结构助词。作结构助词用的“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限制或修饰的偏正关系。如:《赤壁之战》中的“之”在定语“赤壁”之后,处在中心词“战”之前。可译为“的”。 “之”作结构助词讲在小语课本里,还有一种情况,在主谓结构之间加‘之”字,使它成为主谓词组,这个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这种用法的“之”字,起着突出…  相似文献   

2.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六册·常见文言虚词》释“怅恨久之”的“之”:“句末的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结构助词应该是显示词与词结构关系的词。而“怅恨久之”中的“之”,不具备这一特征,因此不能认为它是结构助词。那么,“怅恨久之”中的“之”应该是什么词呢?让我们对该句试作以下比较探索: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定语都在中心词之前。文言中的定语,有的在中心词之前,也有的在中心词之后,在中心词之后的定语有两种形式。一、在定语后面用结构助词“者”联系;二、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用结构助词“之”联系。河南大学《中学语文》1993年第11期登载陈岳文老师的《石钟山记》四题,其中认为“石之铿然有声音”是定语后置,我认为有点不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5.
定语是名词短语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定语一般要放在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也有定语放在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之后的,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一、数量词作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词(名词) 数量词”格式。这里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如: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齐景公有马(千驷)(《论语·季氏》)留仅五日,历有名迹(四)(《文徵明集·游洞庭东山诗序》)二、形容词、动词短语作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词(名词) 定语 者”格式。这里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6.
“之”字用法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之”是古代汉语里最常用、最活跃、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虚词。它的本义是动词“到”“往”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代词、助词用,偶而也可以作连词、介词用。这里先讲它的主要用途,后讲它的其他用法。下面分别举例作些浅释。  相似文献   

7.
刘淇在《助字辨略》的自序中谈到:“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辕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晒杜温夫者邪!且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跄;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阮元在《经传释词》的序文中也曾说过:“经传中的实词易训,虚词难释”。 这两段话都是非常对的,首先它说明了虚词的重要性,倘若我们对虚词的用法不很熟悉,甚或无所了解,阅读古文必然产生困惑。其次它还说明对虚词的掌握也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虚词的意义常常随着上下文义有所变化,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8.
考点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就是指课内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之、其、而、以、若、然、则、于、乎、焉"等虚词,许多文言虚词常常兼有几种词性,如"之可作动词、助词、代词用。文言虚词,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其用法常发生变化,理解词义时要注意加以区别,结合具体的语境,了解这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中语文课本 2~ 5册为高中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32个虚词 ,从词性、用法、今译三方面对它们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训释 ,力图为学生学习文言虚词扫除障碍。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本对某些虚词的解释却未能尽如人意 ,或解释不够合理 ,或解释不够全面。高二册第七单元《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下文简称《用法》)一文对“乃”“而”二字的训释就值得商榷。乃 字 ,《用法》一文训释不足之处是把连词、副词混为一谈 ,在举的副词用法例子中 ,混进两个用作连词的例子。①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媒。”乃入见。 (《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0.
考测点导航古人说:学会之乎者也矣焉哉,可以为文也。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  相似文献   

11.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12.
文言虚词有的只有一个意义,可以称为单义虚词,如“甫”、“恭”、“赖”等;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称为多义虚词,如“乃”、“其”、“以”等。有的文言虚词只属于一个词素,一词一性,可称作婆性虚词,如“必”(副词)“耳”(语气词)等;有的文言虚词分属几个词素,一词多性,可称作多性虚词,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教、学古代汉语,要借助现代汉语。现在的古代汉语著作,或多或少地联系现代汉语,是好的;然多止于“可译成”、“相当于”而缺乏实例。本文论述就白话文里的文言虚词“之”与白话虚词“的”的关系,指出关于“之”为连词、“之”与“的”词类不同等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全文除引言、结语,分四节:一,白话文里的“之”、“的”相通;二,结构助词“之”犹结构助词“的”;三,连词说有悖于约定俗成;四,“之”、“的”用于主谓词组也相通。  相似文献   

14.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在文言文中归入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因此,文言虚词的学习若不落到实处,就会严重影响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怎样使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落到实处呢? 首先,要了解各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数量少,因此它常常是一词多用。如“何”,既可用作疑问代词,表“什么”“哪里”“什么原因”,又可用作副词,意为“怎么”“多么”“为什么”。又因为虚词用法的灵活,有些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就可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表示“怎么”的意思,既可用“安”来表示,又可用“何”来表示;表“并且”的意思则可用“以”、“而”、“且”等不同的词来表示。对于以上这些特点,在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15.
【考点说明】《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要“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只有 1 8个 :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掌握文言虚词的关键是 :1 分清类别。新大纲规定 1 8个文言虚词 ,大致可分四类 :①介词 :于、以、为、因 ②连词 :而、以、则、然 ③副词 :其、且、则、因、所 ④助词 :之、者、也、焉、矣、乎、哉、与上面所列虚词 ,有的兼有两种以上词性。2 判别虚实。在阅读文言作品时 ,应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利用语境来确定虚词在文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  相似文献   

16.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造句子,表达意思.文言虚词含副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代词暂时也归入虚词.(1)安①副词(哪里、怎么):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②代词(哪里):沛公安在?③连词(于是):因久坐,安从容谈三国(燕、赵、楚)之相怨.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之”字的用法很多,在文言文,它常见的词性有代词、助词、动词。“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同时“之”的用法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且中考常考的知识点。本文对部编版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之”进行梳理归纳,从汉语语法的角度对“之”的用法进行分析发现“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一、代词,常常代指人或物;二、助词,常见的是充当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三、动词。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由具体的“用”可引申为“用什么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言虚字“之”的用法,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主要讲述了三种:一种是用作代词,(用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一种是用作助词,(用如结构助词、语气助词);一种是用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去”、“往”。那末,是否课文中出现的“之”字,都要按这三种用法讲呢?我认为不一定,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两句话:  相似文献   

20.
在《从“日”纽字看虚词的“声近义通”》一文中,我们就虚词语法作用的相通现象及其起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将“声近义通”之训诂学方法运用于虚词研究的科学性及体系性,我们从王氏《经传释词》一书中择出使用较多而且较规则的“某犹某也”例十四条,再作声母和韵母上的具体考察,希望能窥一斑以见全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