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节目,播出了有关四川老中医陈建民绝食生存49天(以下姑且简称“超常生存”)一事的质疑-揭伪-答辩会,“反伪斗士”中的佼佼者司马南先生作为反伪一方的代表,莅会当众质疑、揭伪。这是破天荒第一次按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举办的同类活动。可嘉,也可  相似文献   

2.
反伪科学和学术打假(以下简称“反伪打假”)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结果却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大,为什么?一是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二是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是滥用权威、借势压人,其后果则是殃及无辜,扼杀创新、阻碍科学发展。学术之争,应是平等讨论,实事求是地寻求科学结论。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取得一致看法时,最终只能由事实来说话。但许多反伪科学的斗士们却以真理代言人的姿态,对他们心目中定为假、伪的对象进行无情打击,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反伪打假的现实结果其实,反伪打假者的出发点就不是学…  相似文献   

3.
在2001年11月11日第13届中国山东"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上,有反伪斗士之称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作了一场幽默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反伪科学报告.  相似文献   

4.
学术争鸣该堂皇登场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的共识”不等于真理,更不是绝对真理。●科学是全民的共同事业,“官方”与“民间”,两个积极性要比一个积极性好。●学术繁荣,要靠学术争鸣,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学术打假,绝非人人打得。近来有两件事吸引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一是《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8日刊发了一篇叫“光明对话”的访谈录,标题是《从丛福奎迷信看加强无神论宣传》(下称《对话》),被访主人公由光彩夺目的三帧头像照展示得一目了然:科学舞台上的明星人物龚育之与何祚庥先生,和近年脱颖而出的“反伪斗士”方舟子先生。其二是方舟子先生状告《探索与争鸣》“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人纷纷出来,手拿“伪科学”大帽到处乱敲:涌现出一批“反伪科学斗士”喝令天下,弄得学术界人人自危.道路以目。现就“伪科学”大帽问题谈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学界有一股“反伪”之风:许多富有原创和独创的,或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生发出来的,或从现有科学(常识)看来难以理解的理论或假说,一经提出就给扣上“伪科学”或“似伪科学”的帽子,打入冷宫,再也不可能获得立项、拨款和其他能够继续研究下去的条件。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不利于我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出创新性的成果。因为科学从来就是靠证伪向前发展的,从来没靠“反伪”向前发展过。  相似文献   

7.
社会上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水变油”、“信息茶”的神话和骗局终于被揭穿了,这是科学对伪科学的胜利,是科学对愚昧的胜利。在这场科学与伪科学的较量中,一些反伪科学的英雄和斗士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和崇敬,反对伪科学也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这种“假冒伪劣”之风,也刮到了知识界、学术界,其表现则更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8.
于海琴 《知识窗》2008,(6):38-39
反恐已成为许多国家军警部门的头号任务。在这一背景下,负责培训“反恐斗士”的训练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这里面既有铸就反恐精英的“英雄生产线”,也有传授平民自我保护技能的“防恐学校”。  相似文献   

9.
界定了科技论文成果中的“伪合作”概念和现象以及合著成果中伪合作关系的表现形式,包括挂名、虚假署名、参考文献中的虚假引用等几种可能存在的“伪合作”关系,这几种“伪合作”关系表现形式所体现的合作关系强弱各有不同。从绩效评价、职称评定、升学等几个方面剖析“伪合作”产生的原因,最终从制度、技术、自律、评价体系改革等因素探索如何避免“伪合作”现象。  相似文献   

10.
魔术师大卫的精彩表演震惊了中国的观众,但又谁知道,历史上也曾有一位魔术师乌丹尼作为反巫术的斗士而名留青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