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陈观子 《现代语文》2009,(6):116-120
毛泽东诗词富于神话色彩。他引用了不少古神话人物,这些古神话人物和人民平等相处,见证了人间的天翻地覆,成了今人用以和自身作对比的参照系,及观照自己的平台;他创造的今人形象高大、力量巨大、理想伟大,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是巨人族的再世,颇具“神性”。毛泽东诗词有如此浓烈的神话色彩,是由毛泽东“第一等的襟抱”及他的诗词“人定胜天”这个主题决定的。而其神话色彩,将其诗风的崇高美推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2.
《哪吒闹海》是一部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影片,既充满具有民族特色的神话色彩,又富于童趣,同时还是一部寓意极为深刻的古典主义悲剧,所以在服装设计上综合了传统民族艺术的动画杰作.  相似文献   

3.
<正>华夏神话作为中国上古神话的主核,构成了我们民族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它主要产生、发展并衰亡于农业型社会结构中,其形象、功能与价值也多带上了渔农经济的性质。这种思维特征与经济方式的奇妙结合,使华夏神话在追寻民族意识、心理结构、伦理观念、信仰行为及经济手段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也具有难以替代的观照现实的史料意义。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四夷列传”以“夷夏同源”血缘神话将华夏与四夷凝聚成休戚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同时又用血缘的亲疏远近关系来模仿宗法制中的大宗小宗体系,把从五帝到汉代一脉相承的华夏视为当之无愧的嫡系正统,把周边民族书写为华夏出走子孙后裔的旁庶支脉,从而确定以汉朝代表的华夏领导周边民族的秩序形态。  相似文献   

5.
美在心态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美。重峦叠嶂是美,一望无垠也是美;波涛起伏是美,风平浪静同样充满了美。惊涛骇浪,美的充满力量;碧波荡漾,美的充满神话。陡峭是惊险之美,平坦是坦荡之美;浑厚是韵味之美,单纯则是清新之美。刚强美在有力,温柔美在魅力,浓艳美在色彩,清淡美在不着色彩不饰雕饰。平凡是美,特殊也是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古希腊和中国先秦神话的叙事形式、神祗构形和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造成二者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相异性的原因,并不在于神话的种类或数量大小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古希腊神话的文明性和中国先秦神话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7.
刺绣和土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具土族民族特色的刺绣服饰,土族刺绣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色彩、线条、图案、明暗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美术表象,从而突显了土族刺绣服饰独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神话、民间传说颇有民族特色。锡伯族的神话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相比较而言,自然神话的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而且往往与民间传说交织在一起;而锡伯族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  相似文献   

9.
概而观之,屈赋中的神话,基本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天问》为代表,古史与神话交织而使用的材料,姑称之为古史神话;一种是以《九歌》为代表,以神或神话为素材而赋予充分形态的经过想象再创的神话;一种是取神话世界的框架和各种神话形象,以抒情主人公为主角的新创神话,姑称之为个人神话。而这三类神话,以及它们表现出的状态,恰好从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地表现了神话向文学的递变,即神话特质的变化,神话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及神话整个内部构成和再生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全面研究分析了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散文化技巧、叙事技巧和风格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了汪普祺小说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个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童话故事集《原来如此》,1912年由美国长老会费启鸿师母最早译介到中国,题为《新小儿语》.《原来如此》是现代童话的典范之作,它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创作,同时又把成人的智慧、体验、思考和愿望熔铸于其中的奇幻故事.《新小儿语》的翻译为中国现代童话的写作提供了文体和语体的范式.为了契合原著口语化的特征,译者采用上海方言进行翻译,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语气、口吻和神态,译文也更为简明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这一译本不仅有助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而且对推动白话文运动进程也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世界童话的始祖安徒生到20世纪中国童话的拓荒者叶圣陶,童话除了被赋予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还体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20世纪世界各国的作家,尤其是童话创作者。循着西方世界童话的气息,叶圣陶先生吹响了中国童话的号角。他向往着童话般的生活,怀着天真纯洁的童心,运用儿童想象的方式,通过儿童视角创作了大量童话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脉搏以及少年儿童和作家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李颖 《成才之路》2021,(13):38-3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热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受到高度重视。文章从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神话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导入原则、中国神话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功能等三方面,阐述中国神话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并选择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制定一份教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童话的数量、主题及体裁三个方面分析了苏教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话选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童话所占份额少,道德训诫过于明显,超人体童话较少,忽视了幻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分析其形成原因之后,初步提出一些改善建议:首先,应该加大童话的份额;其次,建议多选择一些较有思考价值和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品,特别是超人体童话。同时要尽量使选文的主题相对缓和,淡化道德训诫倾向;再次,加大儿童影视作品的份量,努力提供最新的儿童文学信息,多引入国外经典童话以与世界文化接轨。  相似文献   

15.
普希金的童话诗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是普希金童话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幽默用语的原型和素材。就故事内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来说,普希金所有的童话诗,都保留了俄罗斯民间文学的特色。普希金打破了贵族文学的传统,把民间童话和语言的叙述技巧引入到诗歌创作中。从此,散文形式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在普希金的笔下向诗体形式转变,更有利于朗诵和传唱。  相似文献   

16.
Halliday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和分析的框架。本文以英汉儿童故事为材料,运用功能语法的手段进行分析,主要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儿童故事语篇结构组织上的异同。同时研究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方法对汉语语篇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西南民族民间童话源于神话,属“羲娲系统”.其衍生于图腾崇拜,逐渐演化为龙、虎、凤型童话.童话中的龙、虎、凤形象,是劳动人民在现实与幻想交织中,概括了龙、虎、凤习性,注入了人的思想的一种艺术创造的结果.这种艺术创造是人和龙、虎、凤的统一,现实和幻想的统一,它使童话中的龙、虎、凤形象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读写有机结合是彰显小学童话丰富厚重教育教学价值的有效策略,具体操作建议是:“读”童话注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语言积累和情感酝酿;“写”童话则利用仿写、改写、续写、创编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习作训练;其关键是:读写结合应紧扣“结合”二字,深挖童话教学中读、写的联系点,促其有机结合;同时要注意辅以多样化教学策略,并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张舒美 《天津教育》2021,(1):100-101
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课堂上,经常发现课堂环节处理与其他体裁的课文如出一辙或是出现一味追求活跃课堂气氛的课堂表演。因此我们要寻找能演绎童话文本内涵的童趣与知识统一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和灵活运用的舞台,巧妙地在课堂的导入、精读、课后总结回顾环节加入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获得童话文本的审美体验,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盛艳玲 《天津教育》2021,(5):153-155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童话是儿童的文学,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童话教学,能使学生在有趣多样的故事情节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童话中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增长见识、发散思维能力也起到重要意义。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