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社会大学是1945年根据陶行知的社会大学思想创办的一所成人高等院校,它的每一个办学环节无不显露着陶行知“生活教育”特色。分析研究这些办学特色,对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必将产生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林林总总的大学中,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能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它具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特色和成绩,但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是难以言说的,又是具体可触的。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在大学遭遇艰难曲折时升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活具有上课时间少课余时间多的特点,大学生如何正确把握自己的课余生活,学校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何为课余生活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除上课和睡觉之外由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所反映出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建设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就无法在大学间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弘扬大学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文化,摒弃不良的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大学文化建设的国际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的力量之源。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保持高水平高等教育的长效机制。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实践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经验,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国内大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大学寝室的“亚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文化”倾向已经作了很多研究,然而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亚文化”(或称“副文化”)现象似乎还很少探究;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似乎仅滞留于校园文化、团体文化的兴趣,而对诸如“寝室文化”、“年级文化”、“地域文化”(指来自于不同省别、区域同学间的文化差异)等等“亚文化”领域尚未发凡其中的奥秘隐谛。据此,笔者想就“寝室文化”作一些初步性的研究工作。除了少数几所大学外,一般的全日制学校的大学生往往需住读学习,于是,寝室就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寝室文化”作为一种静态的描述,它含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它作为一种独立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考被称为“天下第一考”。每一位老师、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一个好成绩。然而每年高考,总有大量考生考的不够理想。这固然有知识方面没有掌握好的原因,但临场发挥不好者也大有人在。本文试谈的就是除学科知识、能力之外的其它影响考生竞技状态的因素。影响考生竞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考生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因素。但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门民族艺术,无不凝结着这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受着这个民族的经济生活以及政治、文化、宗教、伦理等上层建筑的制约,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书法,这门带有东方浓郁色彩的古老艺术,正是在几千年的汉民族文化发展史中产生的一株艺苑奇葩。它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静观”与书法审美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在其营造了一种隐形的、无声的环境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学子每时每刻无不感受着对知识、对科学、对真理的强烈渴求,进而自觉、自律于修身向学。“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使命文化、开放宽容的自由文化、鼓励质疑的批判文化是大学文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类文化形态,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大学应确立和守护自己的使命选择,倡导并推行通识教育,营造鼓励质疑的学风和教风,积极营造相应的这三种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巩曰政 《文教资料》2007,(13):64-65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国高校纷纷改名、合并,许多高校提出要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并把“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定位目标,普遍追求“大而全”现象的同时,岛城一隅,一所大学正在坚守着自己的精专路线,这就是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守望着滔滔之浪,背靠着中远集团,船员学院以自己特有的大学精神解读着独特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大学在变迁与演替中凝聚生成了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大学精神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大学组织文化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组织文化中引入物理学中的“场”概念,把组织文化的作用虚拟为一种场的作用,即组织文化场,再从“场”的角度来反思和梳理大学这一特殊组织的文化精神,探寻可能的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铸造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造大学之魂”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文化是大学之魂”深深地蕴涵在“育人是大学之本”和“科学是大学之根”之中,其核心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赖以坚守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的根本。铸造大学之魂,对于大学办学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3.
一是要合理补题。除了可以用试题中提示的“好”“留恋”“后悔”“感动”补题之外,还可以用“爽”“自在”“轻松”“没劲”“无聊”“困惑”等补题,但是必须保证自己所填写的词语,是自己亲身经历后的深刻感悟.是自己认真分析后的真实所得与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内容可写,才有可能写好。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机构,文化特色是一流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纵观世界一流大学,他们无不在追求卓越中彰显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往往是其最具个性色彩的内在特征。在创办若干所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的重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教界的最强音之际,如何办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特色,是二流大学创建中必须注意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作为独特的文化存在,大学是一所神圣的文化和精神殿堂。“大学”一词古已有之。早在《礼记·大学》中便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也。”大学是探讨高深知识的殿堂,它负有传承文明的使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精神的载体。文化是民族、社会、国家的精神核心,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和引导功能,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  相似文献   

16.
我们现有关于“大学文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文化研究”的本意。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上,对于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分析与批判的一个契入点,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因此,文章提倡一种“作为研究策略的大学文化研究”,着力分析大学、生产体系与权力政治之间的关联,研究大学内部各种文化现象所具有的更深刻的涵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探寻大学与社会所具有的真实形态。  相似文献   

17.
在异国生活,注意体察该国国民的文化观念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1994年我得到了一个去日本一所大学研修的机会,自觉十分幸运。赴日之前,我除了自己从书本上了解日本的文化之外,还十分注意了解朋友们心目中的日本。我的这些朋友们,也都是从书本中知道日本的,但都自以为对日本并不陌生。在朋友中间,我听到了对日本的两种议论。一是认为日本乃中国近邻。地域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处东亚。文化上,中国的汉字,儒学对日本影响深远。因此,中日两国在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方面多相似之处。也有的朋友对此种看法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即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不屑与亚洲国家为伍,力求使自己“脱亚入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四所高校进行“大学文化健康度”及其与大学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问卷调查研究,其统计数据显示,大学师生们普遍认为大学文化健康度高于“中等水平”,但还没有达到“比较好”的程度。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已有较大进步,基本接近“健康”标准,但调查也显示现存的大学文化与我们理想中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今后应该在“民主决策、分权情况、制度人性化、信息交流的畅通度、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物质环境的文化气息”等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9.
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地域特色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现有课程思政在顶层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都缺少对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引入和重视。基于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以一所地处黄河流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依托,探讨将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育人价值和途径,旨在加快黄河流域高等院校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步伐,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能,进而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维系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无论是哈佛大学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无不显示出大学精神的重要。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时代,大学的时代精神如何体现,要“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