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击"反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俊超 《天中学刊》2003,18(1):88-9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及以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广为蔓延,它渗透到哲学、艺术、文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这些荒诞、丑恶的思潮解构着人类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具有反文化、反人性、反理性、反社会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王春燕 《山东教育》2003,(23):10-11
目前,在学术界人们一致认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思,是对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思潮,以其批判性、丰富性、复杂性等特点冲击着人类研究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国的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美国的奎因、罗蒂、杰姆逊等人。后现代主义的矛头直指现代主义的痼疾,其意义在于对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进行反思和重构。20世纪9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开始对教育领域发起冲击,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对现代主义视域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话语权和话语方式、教育评…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在实现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主义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它的反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人道和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人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因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源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诸国兴起之后,已经成为一股波及整个世界的当代西方学术和社会思潮。以后现代主义视角,进行语用、文体、文化交叉学科研究,研究方法新颖,令国内外学术界关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期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强烈地冲击着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师生舰,后现代主义师生观是对现代主义师生观的反思与超越,它倡导交往与对话。反思与理解。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全方位的交互式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思想的认知理论,这种思潮是由后现代社会理论、哲学思潮、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第二次认知革命综合的结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玉芳 《广西教育》2008,(20):15-17
20世纪的西方思想界,开始了一场新的思想与观念革命。这就是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一词最早在19世纪60年代中叶出现。最初,只是文学史、艺术上的一个很不确定的分期概念。在建筑学中,它一般用来指代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建筑风格。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学者开始在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人文学科中经常使用它。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产生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生存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率先进入现代化的社会,并使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至顶峰的当然要数西方世界.如今,人类在享受现代科学带来的丰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正遭受着现代文明成果所换来的一些灾难,于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世界开始对曾经为之欢呼和惊喜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反思,在西方一时兴起反响深刻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潮是指20世纪70工以来风行于世界各国,重在思考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和走向,以积极地影响大众思维和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的特点是深深关切人类命题,预测方法科学先进,重于介入社会管理。它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变革,理论创新,发展导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实主义被异化了。现实主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既指一种文艺创作方法,也指一种文艺流派、思潮,还指一种文艺创作精神。从创作方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艺术生产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真正确立这种创作方法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并且把它命名为"莎士比亚化"。从文艺流派和思潮来看,现实主义历经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中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末期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而只是在"现代实践转向"过程中现实主义流派和思潮才明确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后现代实践转向"中逐步多元化,成为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和思潮相抗衡的强大流派和思潮。从文艺创作精神来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因为文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永远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恒新恒异的创造。因此,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仍然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鼓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曾经辉煌一时的文艺思潮,自诞生起就引起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运用各种理论、从诸多角度出发探讨文学的现代主义。文章借助文化视阈追溯和重新审视现代主义的历史,探究现代主义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来龙去脉,考察现代主义与性别、民族主义、原始主义和种族的关联,剖析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和市场的密切联系,从而探讨现代主义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兴起,西方设计领域也随之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具有后现代思想意识的设计师从不同的方向对20世纪初期所确立的现代设计观念进行了修正、反思和超越,这种“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否定中发展、壮大,并展现了极强的文化震撼力,呈现出反传统、反主体意识等诸多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昆 《文教资料》2009,(18):10-11
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真实观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就事论事的写作模式,从而在更广阔的方面揭示生活的本质.它以内心的真实来回应20世纪人类生活状况的转变.在小说的气质表现上,这种真实观就是用一种荒诞的诗意来超越生活的苦难,从而深刻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西方出现的,它经历了一个由概念的产生到问题的论争、再到最后的综合整一的过程。作为一种泛文化思潮,它有着广泛的包容性,与现代主义有某些继承关系。又有新的创新突破,既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又有其局限性。它给我国当代社会的文化予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我国教育思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平民主义教育思潮.这一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批判封建教育,要求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使普通平民获得文化知识.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它是在进步青年要求新生活的急切愿望下,作为一种新社会、新制度、新生活的模式而出现的.由于提倡工读主义者的信仰不同,对工读的社会意义、目的的理解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出现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它的发展与变化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与批判,它倡导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多样性和生态原则.从修正的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观念出发,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向可概括为走向观念多元、走向感性体验以及走向创造生发.  相似文献   

18.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历史、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潮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但是在中国,思潮纷繁却是一种现代现象。整个20世纪,思潮研究都是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向度。它的百年历程也是因人对历史尤其是20世纪的反省。对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并不平衡,“社会思潮“的概念尚需澄清,并且应该从分学科的或个案的研究进到综合的求“通观“的研究。把20世纪社会思潮看作是围绕着现代化而展开的历史性争论,考察由此形成的现代性话语和现代性观念,可以是“通观“的一项选择。这种研究同时应注意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潮的密切关系,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斯拉特瑞课程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文明的弊端日益暴露,已经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人类开始深刻的反思。20世纪后期在西方社会兴起了一股反理性主义的鲜活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时代步伐相一致,针对现代主义的学校教育已不能很好地与时代的趋势相合拍,教育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后现代色彩的课程理论。美国从70年代开始,课程研究领域致力于用新的理论视角和价值理念理解课程的本质,出现了众多的课程流派。斯拉特瑞的课程理论就属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中较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影响遍及各个领域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无论是解构的还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它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强调反思与批判,提倡对话和反中心思想,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视角。这为我国当前新型师生观的构建提供了积极启不。一、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师生观的冲击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虽然非常庞杂,但在师生观论述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理论特质。后现代主义教育家认为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变化的范式中,从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在后现代主义中,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反对教师权威,学生通过对话、行动等交互作用与教师一起探索,达成共识。这些观点猛烈地冲击了传统师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