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张家港市把加强教学研究、打造课堂教学的地方特色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并执着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2004年,我市成为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首个实验区,开始了对理想课堂持续而深入的实践与探索。2009年,我市首次提出了生态课堂的研究命题,开始了生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表现为单一性、封闭性,从而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上课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学习,这些表现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这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市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背景下,如何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参与的气氛,诱发学生参与的意识,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勇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高职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聚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教师、教材、教法”的“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法治教育课堂实效,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在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背景下,法治教育课堂教学需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高职大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创新法治教育教学方式。以“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为主题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通过融通专业的针对性教学,凸显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的校本特色,探索高职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培育的校本模式,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发展,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面对新课程、新理念,如何组织和开展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由施教的客体变成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快乐者和知识得收获者,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本文就课标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精心设置问题,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让学生从自身中进发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成长速度。在此背景下,教育局立足我区教育教学实际,决定加入河北省基础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验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子课题,以课堂为切入点,研究和探索如何按照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从2010年开始,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深入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活力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科工特色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初步确立了以“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为特征的活力课堂教学原则,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科工“活力课堂”,让课堂教学“动”起来,让教与学更精彩。那么怎样构建活力课堂呢?  相似文献   

7.
高师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院校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本从高师课堂教学必须以教育观念的创新为先导、实践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重构、高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3个方面论述高师课堂如何实现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表现为单一性、封闭性,从而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上课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学习,这些表现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这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市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背景下,如何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参与的气氛,诱发学生参与的意识,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勇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参与到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院校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从高师课堂教学必须以教育观念的创新为先导、实践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重构、高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3个方面论述高师课堂如何实现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课堂调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一个需要“常谈常新”的话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在现代教育的语境中,课堂调控被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课堂是鲜活、灵动、变化的,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因此,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调控。离开了教师对学生、对事件的把握和引导,课堂将会变  相似文献   

11.
李朝飞 《今日教育》2012,(11):66-6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我校在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始了"自主·互助"生态课堂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课堂强调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  相似文献   

12.
2000年以来,我市围绕“主体创造性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其目的是要改革原有的就范式教学模式,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秩序,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效益,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方针, 沿着“实践丰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李勇  胡姗 《今日教育》2024,(3):32-36
<正>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历经十年,基于顺应国家高考改革试点背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深化学校“大成智慧”教育教学多年改革实践的三重需要,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在“人皆能大成”的办学理念下,以课堂为中心,以“大数据”支撑为突破口,通过文化触动、学科联动、课程驱动、数据云动全方位推动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创建了基于大数据的“大成智慧”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创办于1919年,1997年创办了校园网,开始与信息技术结缘。经过19年的探索,信息技术早已成为助推学校发展三大办学特色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了我校《基于课堂演播交互系统下的品质课堂实践与研究》的规划课题立项申请,在此课题引领下,我们对课堂进行深度改革,展开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品质课堂实践与研究,把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课堂改革,课题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永济市实验小学是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基地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程——“生本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试验”科研基地示范校。我校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着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探索课堂改革与实验,初步形成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叶澜先生的课堂教学改革思想萌发于她对教育基本理论相关问题的独特认识,对时代精神与学校教育使命的把握及一系列“入地”工程的冲击。她执着于教育的生命性,由“书斋”走向“田野”,从教育理论研究转向教育实践变革,主动深度介入课堂,开始致力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与改革的路径探寻,呼吁“生命焕发”,阐发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及评价观的思想。她以语、数、外这三门升学考试最看重的学科为重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将基于生命价值取向的教育学研究与基于生命动态生成的教育实验探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探索出了当代中国课堂教学变革的一条独特的实践路径,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态课堂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育者追求“轻负高质”教育的一种积极的探索。本项研究把目前教育生态研究中普遍关注的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引向微观层面的课堂建构,通过生态课堂案例研究以及课堂案例群的建设,以描述的形式探究课堂教学实践层面的操作方式或方法,体现了教育生态学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课堂改革的宗旨是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建构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的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相似文献   

19.
让自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让反思成为课堂教学的升华。这是“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深化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余文森教授任课题组组长)的内涵与追求。为了实践这个追求,陈美琴老师上了一节研究课——“组合图形的面积”,努力探索以自读、探究、反思为基本元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创造简单、有效、智慧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市科研中心将“构建校本文化体系、打造特色学校的实践与研究”申请立项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试图使特色学校建设融入文化的内涵,探索黑河市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道路,力争打造出几所我市独具本校文化特色的特色学校。我市15所学校成为子课题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