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将“互联网共享教师资源”视为与教师实体流动相对应的一种新型教师流动方式——教师虚拟流动,可理顺相关研究、政策与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消减现行教师流动遇到的阻力。为厘清“什么是教师虚拟流动”并解决“如何开展教师虚拟流动”的问题,文章首先提出了教师虚拟流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文章从理论上解析了教师虚拟流动应具有校际协同的虚拟教学、虚拟教辅、虚拟教研和虚拟教管四种基本业态。最后,文章指出教师虚拟流动的实践应用要遵循“五通”实践原则,可采用“辅导型”、“教学型”两种基本实践模式。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教师流动向教师虚拟流动转型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师资的城乡一体化流动,进而助力乡村教育的振兴乃至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入世”之后,教师将拥有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机会,在选择去留方面也将享有更大的自由。但目前我国在中小学教师流动方面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这使得管理教师流动还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中日两国在教师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相当规范,并且富有成效。结合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分析探讨解决我国教师流动问题的策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教师的流动趋势“入世”客观上催化了中国的教师队伍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流动。总的趋势是:从教育系统内部流向外部,从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高学历…  相似文献   

3.
高雪 《教育导刊》2014,(10):67-70
教师流动是指教师发生职业角色转换和社会关系改变的一种社会流动现象。中小学校的教师流动主要是指教师因岗位流动到其他学校,或因离职、退休等原因而离开教学岗位。教师流动问题是当今美国中小学所面对的一个难题。“教师追踪调查”是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针对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进行的调查项目。文章基于对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所进行的“教师追踪调查(TFS)”项目研究.了解当前美国公私立学校教师流动趋势,分析造成教师流动的成因,探索当前美国为解决教师流失问题所制定的政策和计划.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储晖 《教育》2010,(4):22-23
为了均衡当地教育资源,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江苏省在今年2月公布了《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教帅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过6年。实施“教师流动制”引发了公众的热议。人们寄望教师流动能成为拉平各学校之间的差距,推动教育公平,遏制“择校热”的有效举措,当然也有人对教师流动的效果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人性假设论,将教师分为“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三类.提出在制定“教师流动政策”时,充分考虑不同教师的特点和需要,使教师能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获致个人目标的满足.从而完成从“服从”到“参与”的转变,真正实现“教师流动”政策身上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6.
关于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安全 《教育探索》2005,(9):116-117
由于教师个体内在意愿以及贫困地区政策制度、经济文化和教师自身外在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处于不充分流动状态。充分“流动”对贫困地区学生、教师及教育发展是不利的。因此,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必须形成以流动促稳定的观念,形成利于教师队伍稳定的内在的政策、规则、措施,做到政策留人、事业留人.从而维护当地教育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是实现我国教育均衡、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之路。日本公立基础教育中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轮岗制”给我们带来了启迪。借鉴经验,建立起我国中小学教师三种互动模式:区域、城乡流动模式;毕业生流动模式;东西部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8.
教师自主流动未必是好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人才政策的变化,使得教师自主流动愈加频繁。我所在地区的一些学校最近两年中,就有十多位教师流向西宁市属中学,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教育报》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心态调查结果表明,有80.1%的教师对“教育人才应可以自主流动,教育资源实行共享”持肯定的态度。但我认为,在现阶段,允许教师自主流动未必是好事。首先,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地区间存在着很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在现实教育工作中,师资力量的差距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很显然,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9.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加快流动、增强教育活力,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着地域、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行政方面、观念偏差、学校缺乏沟通、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城乡差别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全员流动要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0.
“择校热”会破坏义务教育的平等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择校热”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其中,最关键是教师不均衡,教师的发展在不同的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鉴于此,需要区域内师资队伍的有效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多样化流动;建立区域内的“大义务教育”体系,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教学的背景,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是现代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从深层次分析,教师流动制考验着教师的文化适应性。一方面,文化适应性决定着流动教师的有效教学,内在地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文化适应性决定着流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在地制约着流动教师“环境适应期”、“人际适应期”和“专业适应期”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均衡的深入推进,由行政推动的教师流动成为大势所趋。江苏一些县市已经有过尝试,但从抽样调查结果看,有的地区的教师对“流动之举”认同度并不高,对流动之“效”也不看好。因此,要推进教师流动,应该更多地考虑教师的合理关切,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尽可能合情合理。另外,师资问题不是教育均衡的全部,不能把教师流动作为解决教育不均衡的唯一药方,而应首先弥补硬件设施上的差距,还要着力加强薄弱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缩小学校间软环境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的无序、单向流动导致优质教师资源过于集中,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政府应当对教师流动予以宏观调控,加强教育省级统筹,提高农村学校的吸引力,改革教师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建立教师交流激励机制,以制度引导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教师流动体制下,一部分山区、坝区教师流动到城区学校,这部分“向上流动”的教师群体被称为“上调教师群体”。上调教师群体流动到城区学校直至完全适应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一段时间,称为上调教师群体适应期。为了解上调教师存在的适应期问题,笔者对所在城市的上调教师及其领导、同事进行了访谈。从访谈看出,上调教师群体适应期问题,主要是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方式的差异带来的教学适应问题,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的变化带来的人际适应问题,工作中由于人际、工作变化带来的自我认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上调教师自身和学校两方面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公用地悲剧”看教师流动失范的制度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最终导致了“公用地悲剧”的发生。目前,教师流动频率在逐年加大。由于教师流动制度的缺失,“公用地悲剧”也同样出现在缺少制度规约下的教师流动过程中。本文从“公用地悲剧”的发生原因来分析教师流动失范的诱因,进而提出建立教师流动制度,规范教师流动。  相似文献   

16.
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城乡间有序流动机制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为使教师流动机制能够顺利建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充分的准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详细的实施程序以及必要的教师流动配套措施。教师城乡间有序流动机制的建立,对于县域内的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减少择校现象,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学上的教师流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合格劳动者选择了教师职业或在职教师放弃这一职业,即合格的劳动者进入或退出教师劳动力领域;另一方面,是在职教师由现任职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任职,即劳动者在教师劳动力领域内的自然流动。一、中小学教师需要参与社会流动多年以来,我国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实行封闭式管理,鼓励教师“终身从教”。“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句话还明确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尽管严格控制中小学教师流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说学校辍学率高曾经给…  相似文献   

18.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离不开优秀师资的共享,城乡间的差异必然要求教师城乡间流动。虽然这种流动也实行了较长时间,但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缺乏一套系统的流动教师的管理机制。针对这一现状做出探究,从流动教师的确定、调动、任用、激励、监督和评价着手,试图建立相对比较完整的流动教师管理机制,希望对城乡间教师的合理流动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已逐渐频繁起来,为了保障中小学教师在流动中的权益,首先必须从立法的高度确定教师有“自主流动权”。同时,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对这种权力予以保障。如,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建立个别化教师工资系统,建立健全教师人才流动市场等。  相似文献   

20.
“县管校聘”战略意图在于解决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师资配置不均的问题,把教师从“单位人”向“系统人”转换,从而促进县(区)域内教师的良性流动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通过对钦州市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反馈的问题进行问题导向,寻找适合本土的解决教师流动管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