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大浦的文化     
在泰州,人们称呼大浦小学,常常省略小学二字,不经意间增添了些许亲切的感觉。我想,这么多年来,在我和大浦接触的过程中,温暖我的,感染我的,打动我的,就是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感觉有时还难以言喻。恰如有些西方学者琢磨了许多年,  相似文献   

2.
亲和力是现代社会里我们关注较多的一个新名词,但“亲和力”这个词出现几率较多的是在对媒体艺人的评价上,我们常说某个节目主持人具有亲和力,某明星具有某种亲和力,它成为电视新闻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一种积极互动的力量。但究竟什么是“亲和力”呢?从字面来讲亲和力就是一种亲切、随和、宽容的力量,一种平和、闲舒的感觉,一种平易近人的个人魅力。它摒弃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提倡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开始写作前,我有查找单词词源的习惯。通常,这是一种拖延的手段。但有时,如果我知道一个词的词源,在用词时我会感觉更有把握。在着手写一篇关于我叔叔格特以及"亲切"这主题的文章时,我发现"亲切"这个词与"亲属"一词有关。待人亲切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亲属、家里的一份子来对待,就是要热情地招待他,重视他。有趣的是,对家人"亲切"常常是最难做到的。格特叔叔的电话并不总能受到我们的欢迎,但他经常打过来,不厌其烦地博取我们一  相似文献   

4.
冯常军 《海外求学》2003,(14):58-60
“套词”是大部分留学申请者较为熟悉的一个术语,是专指和申请学校的有关教授Email联系,并通过联系达到增进自己录取和奖学金的机会。这种联系只是本文中所论述的联系的一部分,是狭义上的“套词”,一般是递交申请之后和教授的联系。我这里要说的“套词”是指广义上的联系,包括递交申请前后和申请学校的教授、秘书、亲戚朋友以及师兄师姐们的联系,联系方式可以是Email、电话或者书信。其实,我并不喜欢“套词”这一说法,让人感觉好像要给教授下个套一样,给人的另一种感觉就是没话找话说。  相似文献   

5.
那天走进教室 ,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但一时又感觉不出什么变化。看着我迷惑不解的目光 ,同学们悄悄说起来 :“老师 ,讲桌被借走了。”“老师 ,你的东西放在我桌上吧!”“老师 ,没有讲桌很舒服。”没有讲桌真舒服 ,我心里有一丝感动。教室里变得亲切而热烈。没有了讲桌 ,我干脆抛下了手中的备课本 ,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气氛变得异常热烈 ,很多人都想举手 ,很多人都想发言。我站在同学中间 ,兴致勃勃地听着 ,不时点头微笑。讨论时 ,我走进同学的身边 ,摸摸这个孩子的头 ,拍拍那个孩子的肩 ,不时插进点什么。中午 ,我走进教室 ,想批改作业…  相似文献   

6.
郭艾萌 《成长》2005,(10):17-18
自从小学三年级从数学老师口中知道“同性恋”词,我就在潜意识里把它归为“神经病”的一种。随着年龄增长,我对性了解得越来越多,知道了所谓的同性恋就是一个人的性取向而已,那些“同志”、“gay”就是同性恋的代名词。正因为对同性恋的了解多了,我反而对同性恋的态度由肤浅的平静演变力明了的恶心,想到两个同性在做着般人观念里只有相爱的异性才会做的亲昵行为,我就会把他们跟“变态”、“龌龊”联系起来。初一时,有两个男生因为手拉手逛街,就被我们确定是同性恋,并对他们的行力感觉恶心。  相似文献   

7.
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有不同的内容,又有密切的联系。否定它们之间密切联系是不对的,把两者混为一谈也是不对的。本文拟就此略作考察。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都是来自西方的词,姑以英语为例,它们都叫做humanism。humanism源出拉丁语humanus,在英语为human,其本意为“人”。当赋予human这个词以某种特定的含义构成一种主义或学说时,就成了humanism。“人”这个词,方面广、内容多,可以从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考古学……等各个角度去看待它、探讨它、解释它。humanism作为关于人的一种主义或学说,究竟有些什么内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五册《范进中举》中两处有“亲切”一词:①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②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课本编者可能认为“亲切”易懂,故未加注释。但用“亲切”的现代常用义去训释这两处“亲切”,却不得其解。这里“亲切”究竟作何解释?  相似文献   

9.
<正>沈玉红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将学科知识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她可以将深奥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学生亲切地称呼她为“红姐”。“红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和超越的过程。一、在勤奋执着中成长认识沈玉红老师已经有很多个年头了,她原来是我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现在是我名师工作室的副主持人,是江苏省教学名师。  相似文献   

10.
“张冠李戴”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重点词之一。教学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1 抓重点字“冠”对整个词作一般理解 :“冠”是帽子。“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 ,比喻把事情搞混了。2 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这个词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第二步———运用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张冠李戴”的事例。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她为什么“张冠李戴”?为什么会“囫囵吞枣”?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 ,用这两个词说一…  相似文献   

11.
陶喆并不是我的朋友,尽管我很喜欢他的音乐,他的人。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采访者和被访问者这么简单。但是,当听到他亲切地把周围的人称呼为“记者朋友”或者“歌迷朋友”时,突然发现也许用一种朋友的眼光去看这个有着一大堆光鲜头衔的音乐人会更加直接也更加坦诚。于是,抛开对谈式访问的枯燥框架,近看陶喆,细节中凸现真实:  相似文献   

12.
词语训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不少教师采用的词语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查字典,并将字典上的解释抄下来,或是用抽象的语言给词语下定义。如“辛勤”就说是辛勤劳苦;“严肃”就是神情、气氛等使人敬畏。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对理解词语能力还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不适用的。学生即使把词义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就真正理解了。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学法指导中把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作为中介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当学生学习某个词语时,我就尽量把这个…  相似文献   

13.
“断桥”乃西湖十大美景之一。名曰断桥,其实并未断,只是人视觉上的一种错觉罢了,但读起来反而让人感觉韵味十足。在此,我只是想借用这个词来  相似文献   

14.
[作文试题]《我们的名字》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我们的名字叫“民工班”上海市一考生我们学校有一个特殊的班级——那就是被老师亲切地称为“民工班”的班级,这样称呼并不是对他们的歧视,而是通过四年的相处对他们的认可和喜爱。我就有幸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们班由32名同学组成,其中25名同学是民工子女,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是上海人。起初,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班级觉得很丢人,提到“民工”这个词,心里总是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因为每当别的班级同学谈到我们这个班,总会发出不经意的笑声,这笑声里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欧美大不同     
刘紫丁 《留学生》2014,(22):51-51
我从翻译的书中,亲朋的口中,电视电影中不断知道有关“西方文化”的细枝末节,可它还是个大而空的词。直到在美国生活一年,天翻地覆地感受到价值观的差异,也慢慢习惯了见谁不管认不认识先笑得灿烂问个好,习惯了T恤运动短裤的标配服装和让我这个不挑食的人都难以下咽的决餐。我以为这就是“西方”。我错了。  相似文献   

16.
见到“土木”这个词的时候,大家肯定会联想到用来形容大搞工程建设的代名词“大兴土木”。的确,土木工程专业就是一门直接与建房、修路、挖洞、架桥相联系的学科。该专业兴起于西方国家,名为“Civil Engineer- ing”,直译就是民用工程,但为什么来到我国就被  相似文献   

17.
[技法点拨]连词作文,是想像作文的一种。命题人给了我们几个互不相干的词,让我们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词与词之间的广大空间,要靠我们的想像力来填充。一般地讲,命题人所给的几个词,看上去似乎“互不相干”,其实都有着某种联系。比如小学语文课本里曾经有这么3组连词作文的题  相似文献   

18.
话题由来同学们在作文中常常会写到各种各样的场面。如何写好场面呢?抓住典型、渲染气氛,是一种最基本的写法。抓住典型,就是写好“点”,就是写好有代表性的个别人、事、物;渲染气氛,就是写好“面”,就是从整体上写出那个场面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如果能做到这两点,你笔下的场面就“活”了。  相似文献   

19.
方沁园 《新读写》2012,(2):19-19
我生长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从我一出生,我就对“幸福”这个词充满了好奇,总想体验—-下那种叫幸福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决定一个人外出寻找幸福。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窗边”作为文人墨客孕育灵感和构造意境的一道风景,为人津津乐道。并成就了无数不朽的史诗和巨著。然而,当我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后,“窗边”在我心中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即如该书作者黑柳彻子所言: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地位上的感觉。这种感觉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孩时生活,同时更勾起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与成长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