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享教师”制度既能推动“教育帮扶”落地,又能助力教育发展,是破解高水平师资缺乏之困、满足学校渴求优秀教师的便捷之举,是破解教师结构性缺编之困、弥补教师流失的补救之策,是破解教师成长无协同之困、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赢之路,是破解教师双向流动之困、探索教师流动机制的先行之为。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名义上的“共享”难以翻越“独占”的藩篱,教师匮乏的“缓解症状”不可代替“病因治疗”,单向的“补偿性共享”遮蔽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能量等困境,因此需通过推进以“学区”为单元的教师共享,实施组团式的教师共享机制,搭建服务“共享教师”的保障机制,让“共享教师”制度良性运转并促成新的教师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均衡的深入推进,由行政推动的教师流动成为大势所趋。江苏一些县市已经有过尝试,但从抽样调查结果看,有的地区的教师对“流动之举”认同度并不高,对流动之“效”也不看好。因此,要推进教师流动,应该更多地考虑教师的合理关切,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尽可能合情合理。另外,师资问题不是教育均衡的全部,不能把教师流动作为解决教育不均衡的唯一药方,而应首先弥补硬件设施上的差距,还要着力加强薄弱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缩小学校间软环境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陈华忠 《宣武教育》2006,(11):44-44
周建国在《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7期上撰文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5.
新闻背景 为了遏制“择校热”,推动教育公平,江苏日前公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其中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建立本行政区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应当流动。”教师流动“一刀切”可不可行,能不能有效遏制“择校热”,公众对此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6.
日前,教育部重新修订并公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全国上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文件贯彻落实。于是,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便把《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指标进行量化,并辅以不同分值,列入对教职工的年度考核之中。如此一来,《规范》摇身一变成为检验教师师德高尚与否的“试金石”。那条分缕析的量化标准就如一把把“利剑”悬在教师头上,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流动成为美国基础教育危机中的重要问题。总结美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了解美国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教龄教师以及不同阶段位置学校流动之间的差异,分析影响美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教育法案出台、教师自我实现物质需求、教师自我实现精神需求等因素。通过培训新任教师,改进学校环境,加强政策支持等,有力引导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促进学校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粱好 《山东教育》2010,(7):126-126
一些学校管理者热衷于“末位淘汰”制度的实施,他们认为,通过“末位淘汰”,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激发教师群体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感,从而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教师流动体制下,一部分山区、坝区教师流动到城区学校,这部分“向上流动”的教师群体被称为“上调教师群体”。上调教师群体流动到城区学校直至完全适应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一段时间,称为上调教师群体适应期。为了解上调教师存在的适应期问题,笔者对所在城市的上调教师及其领导、同事进行了访谈。从访谈看出,上调教师群体适应期问题,主要是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方式的差异带来的教学适应问题,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的变化带来的人际适应问题,工作中由于人际、工作变化带来的自我认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上调教师自身和学校两方面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0.
《青海教育》2008,(3):62-62
“轮校执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一段时间后,按规定到其它不同水平的学校任教的制度。“轮校执教”的目的是保证各校间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轮校执教”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不同的国家使用的名称并不一致。在我国与其相似的表达主要有“定期轮岗制度”“教师城乡交流”“教师定期轮换”“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师资流动制度”“轮岗支教”等。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桥小学立足“书院教育”,通过创建和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系统,让学校文化成为教师发展的精神内核;通过在日常工作中改变教师的思想和言行、在突破性工作中领导率先垂范等做法转变工作作风,培塑新的教师文化;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激励引领、对中年教师的信任托付、对老年教师的尊重赏识,激发教师活力,为教师成为“书院先生”创设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近日公布了《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其中规定教师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过6年。这项教师“流动制”在该省“两会”上得到不少代表委员的支持.被寄望成为拉平各学校之间的差距,推动教育公平,遏制“择校热”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徐吉志 《师道》2008,(11):38-39
日前,教育部重新修订并公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全国上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文件贯彻落实。于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便把《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指标,对其进行量化并辅以不同分值,列入对教职工的年度考核之中。如此一来,《规范》摇身一变成为检验教师师德高尚与否的“试金石”。量化标准就如一把把“利剑”悬在教师头上,让教师诚惶诚恐,无形中增加了莫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负担,更引起了教师们的众多争议。且看教师们的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成为教育战线上的新兵。他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加入到各个学校的教学一线。这些特岗教师、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给学校带来青春、激情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但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毕竟经验不足,不能适应学校具体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对特岗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积极主动地实施“青蓝工程”。  相似文献   

15.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两课”教师?不同学生群体对“两课”教师的认同存在怎样的差异?思考、研究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施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职硕士”:现状、构想与实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职硕士”是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而设置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型学位,旨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属于目前专业学位教育范畴。我国目前的中职硕士培养尚存在生源差异较大等问题,应借鉴国内外经验,设立一种新的专业学位,即“职业技术教育硕士”。  相似文献   

17.
李艳 《湖南教育》2003,(22):20-20
2003年初,雨花区教育局从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入手,推出了以“新概念”评价三好学生(以下简称“新三好”)的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价模式,首次将“三好学生”的评价体系建立在“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的基础上,确立了“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区做好公民”新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自觉主动的接受教育。在这项教改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教师必须成为连接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纽带“新三好”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而教师则成为连接学校与…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流动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江苏省公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其中规定教师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过6年。这样极具轰动效应的教师“流动制”,就是剑指这些年深受诟病的“择校热”,目标就是通过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来实现教育公平。该意见稿一经出台,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从实行教师“流动制”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讨论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均衡的深入推进,由行政推动的教师流动成为大势所趋。江苏一些县市已经有过尝试,但从抽样调查结果看,有的地区的教师对"流动之举"认同度并不高,对流动之"效"也不看好。因此,要推进教师流动,应该更多地考虑教师的合理关切,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尽可能合情合理。另外,师资问题不是教育均衡的全部,不能把教师流动作为解决教育不均衡的唯一药方,而应首先弥补硬件设施上的差距,还要着力加强薄弱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缩小学校间软环境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特色教师即个性化的教师,是认识和优化了自己个性的教师。它与特级教师、特长教师等有着不同的内涵。特色教师的成长一般要经历“入格”、“出格”和“自成一格”三个基本阶段。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这几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使一般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特色教师。进行特色教师研究,对于教师个体发展和学校管理层面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