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把握审美对象并颇具道家色彩是阿城小说的一个特点,作家也因此被认定是道家文化和寻根小说的代表。但阿城对此并不认可。确实,如果我们把阿城置放到更大的历史景致中来探讨,就会发现阿城小说并非如此的单一,而是具有丰厚而复杂的内涵。在舒缓的叙述背后,作家以阴冷的"弑父"目光审视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观照了处在历史夹缝中的中国人种种触目惊心的变相和"自我"迷失的荒诞场景。因此,阿城的小说创作并非向传统文化的回眸,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透视当代的"中国文明"、当代的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人灵魂的境况。  相似文献   

2.
以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把握审美对象并颇具道家色彩是阿城小说的一个特点,作家也因此被认定是道家文化和寻根小说的代表.但阿城对此并不认可.确实,如果我们把阿城置放到更大的历史景致中来探讨,就会发现阿城小说并非如此的单一,而是具有丰厚而复杂的内涵.在舒缓的叙述背后,作家以阴冷的"弑父"目光审视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观照了处在历史夹缝中的中国人种种触目惊心的变相和"自我"迷失的荒诞场景.因此,阿城的小说创作并非向传统文化的回眸,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透视当代的"中国文明"、当代的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人灵魂的境况.  相似文献   

3.
阿城在20世纪80年代被看成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但多年后阿城自己对这一归类有异议。不论怎样。阿城的小说是80年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有很强的可阐释性。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在“新时期文学研究”课堂上对阿城小说进行了讨论,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本刊将他们的发言要点刊登于此。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阿城试图从社会批判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文化思考与批判的维度。他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从历史到人生,还是从内在体验到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尤其是在个体层面,阿城"寻根派"小说文本注重文化审美的现代性思考,其具体表现主要是超越政治阶级层面的"文化寻根"、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寻根",以及感性力量与非理性因素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记住我的姓氏》是羌族作家任冬生的又一部散文集,也是"阿坝作家书系"(第一辑)的两部散文集之一。该散文集是对"我"及其族群的认识与反思,是对民族之魂的守望,是对自我的身份认证。作家在羌寨藏区的游走,意味着生活场域的变换与他的身份的变化,这一变化又是作家通过对阿坝草地生活的深层介入与真情的灌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溜索》是当代名家阿城的一篇小说。它保留了小说的共性,又独具作家的个性风格,构思巧妙,语言文白交杂、简而不寡,充满了诗意和韵味。陈艳老师的教学抓住了单元训练目标中的"分析小说语言特点和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项,带领学生探究小说共性、品味语言个性、尝试读写结合,教学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7.
台湾作家张系国写了《棋王》,知青作家阿城也写《棋王》。本文对比两棋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探讨民族传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影响及意义;民族传统的思想意识;技与道的统一观念,描写观念美丑极至的同一。  相似文献   

8.
"新笔记小说"是80年代初以来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萌生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它一面世,立刻受到文坛瞩目.它先由汪曾祺、孙犁等老作家发轫,并随之影响一批中青年作家,如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他们自觉追求响应,成果丰厚,形成整体效应,在叙事风格上.崇尚淡泊静雅,留有空白,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小说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汪曾琪说,最重要的是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哲学书上讲的思想,而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这意味着作家的身份或者存在意义,什么是作家,作家干的是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是理解诸如佳娅特丽·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家理论的切入点,也是解读像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等后殖民作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多重文化身份预设了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对于伍尔夫这样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同样重要.简单地将伍尔夫的创作归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的代表无法揭示其作品纵深的文化取向.伍尔夫在创作精英文学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她的文学创作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同时表明她"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大作家林语堂在其写作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面临着来自西方和本土两个世界的困境和挑战,无法舍弃任何一方,使自己超然地游走于两个世界的"边缘",最终成功地在"边缘"进行探索和写作。像大多数殖民地作家、后殖民地作家以及移民作家一样,林语堂竭尽全力地以一个"旁观者"或者"局外人"的身份来回地穿梭于两个世界的夹缝之中,寻求着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走出小说教学套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究文本体式,解读每篇小说的独特性,即作家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寻根文学”派作家阿城擅长笔记体小说创作,主张发掘“世俗文化”和“古典诗”两大资源,将古典诗歌建构意象的手法运用到笔记体小说创作中。以《溜索》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阿城运用渲染、白描、对比等手法建构意象,凸显人物精神风骨,有助于学生理解其营造笔记体小说“诗的意境”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激发了"香港意识"的诞生。香港作家在思想界的呼吁下开始回顾香港历史,反省自我身份特征并找寻定位。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怀旧潮中,他们重现了历史片段并进行了寻根尝试;以"妓女"形象为媒介,他们隐喻了香港的身份实质及变迁轨迹。对这些香港作家而言,他们要立足香港,写出表达港人声音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4.
阿城是"寻根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来观照、理解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是独特的,就是使创造主体"浸入"中国文化精神,并使之内化为"气",从而去看取世界,表现世界.具体表现为静现默察的观照方式,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理解方式,静和虚(或空)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余玮 《青年教师》2008,(3):50-52
他有着多重身份,学者、作家、艺术理论家,但他强调自己是"一个行者,一个走在路上的文化人"。作家白先勇曾如是评价说:"余秋雨先生挖掘到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6.
作家既是物质个体又是创造主体,在文学场域中的地位及作用举足轻重。他们是文学生产的原生力,也是文学机制的核心枢纽。然而,目前学界却对作家身份关注不足,作家的身份构型在文学研究中仍不清晰。在分析作家的历史、定义和身份后,我们可将作家身份构型分为知识分子与游荡者构型两类。  相似文献   

17.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很喜欢这句话。我曾经在作家阿城笔下看到这样一个说法,他说,一个人四十岁以前的容貌靠的是遗传天生,四十岁以后的容貌靠的是自己后天的修炼。我觉得他说得有些保守。作为一个资深的教师,我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美籍华裔作家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身份的问题,所以她们在创作时还往往承担着文化译者的职责。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中的翻译现象,认为美籍华裔作家积极打破殖民者眼中的刻板印象,主动接受自身的杂合身份,在"第三空间"为解殖民斗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意味着由新型国家限定的作家身份及其功能的变化。当代作家的身份不仅是作家,更是“革命干部”、“文艺官员”或“文艺战士”的身份。双重身份决定了作家必须调谐由此带来的矛盾,而调谐器正是国家所认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论文将以丁玲为例,分析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身份的体制化对作家进行规约。  相似文献   

20.
埃莉诺·瓦赫特尔(Eleanor Wachtel)在对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一次访谈中提到,"身份,民族归属和情感认同问题"似乎占据了翁达杰个人以及他所创作的所有角色。身份问题和为身份非此非彼的人物寻找归属始终贯穿迈克尔·翁达杰的创作中。1982年,翁达杰发表了小说化传记《世代相传》。这部打破虚构与真实,小说与传记之间界限的作品被琳达·哈钦誉为"挑战界限的巅峰之作"。本文通过分析《世代相传》一书所体现出的翁达杰而指出作家试图颠覆传统僵化的各种等级划分,模糊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国家之间的身份界限,从而为被边缘化人物摆脱身份困扰,重置这个群体在新的历史空间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